首页 理论教育 动机、诱因与兴趣:个体行动的心理倾向

动机、诱因与兴趣:个体行动的心理倾向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诱因是外因,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并积极从事与此事有关的活动。兴趣的中心(倾向性)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动机、诱因与兴趣:个体行动的心理倾向

一、名词解释

1.【考点】需要

【答案】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考点】动机

【答案】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3.【考点】兴趣

【答案】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二、辨析题

4.【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是:(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需要称为成长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完全或部分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并不是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重要。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考点】动机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需要是内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联系紧密,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诱因是外因,指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6.【考点】动机的功能

【参考答案】动机的功能有以下三种: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目标,动机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某种目标。

7.【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

(2)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学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3)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

(4)引导和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四、案例分析题

8.【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1)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辛老师了解到学生家境贫寒导致自卑心理,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丁谈心,对其进行鼓励,通过班会课让其他学生接纳他等,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

(2)需要层次理论说明,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辛老师鼓励小丁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通过案例中的各种手段,让学生爱上学习,满足了求知需要。

(4)针对学生上课的小动作,采用委婉地提示,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

强化提升

一、名词解释

1.【考点】安全需要(www.xing528.com)

【答案】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2.【考点】兴趣的广度

【答案】兴趣的广度(广阔性/广泛性)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性的程度,即兴趣广泛与否。

二、辨析题

3.【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正确的。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干扰因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4.【考点】兴趣的类型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并积极从事与此事有关的活动。按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由于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考试考好就能得到一辆车,是一种对考试结果的兴趣,属于间接兴趣。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5.【考点】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答案】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应注意: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及时反馈;

(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6.【考点】兴趣的品质

【参考答案】(1)兴趣的广度(广阔性/广泛性)是指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大小或丰富性的程度,即兴趣的广泛与否。

(2)兴趣的中心(倾向性)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3)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指兴趣持续的时间或巩固的程度。

(4)兴趣的效能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作用的大小。

四、案例分析题

7.【考点】学习兴趣的激发

【参考答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李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数学活动,比如猜谜语、竞赛等形式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学习,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因此,李老师可以通过学习钻研,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李老师可以通过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方面的兴趣,进而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及时反馈。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

(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别的科目的书,说明他对某些科目很感兴趣,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对这门科目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促进这些学科的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