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教育研究进展及教育人学散论

智慧教育研究进展及教育人学散论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智慧教育”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智慧教育”这一术语也逐渐被学界和社会所普遍接受。首先,遵循第一条研究进路的文献非常多,占整个“智慧教育”相关研究总量的六分之五,并且仍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已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智慧教育研究进展及教育人学散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智慧教育”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智慧教育”这一术语也逐渐被学界和社会所普遍接受。综合分析目前学术界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条进路:第一条是从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的领域内研究“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等同于“智能教育”;第二条是基于对技术化“智慧教育”或知识教育的批判反思而从哲学心理学角度来拓展和深化“智慧教育”的研究路径。

首先,遵循第一条研究进路的文献非常多,占整个“智慧教育”相关研究总量的六分之五,并且仍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已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因为这一部分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因此只选取有代表性文献介绍一二。比如,陈琳、王运武认为,智慧教育是高度信息化支持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适当而有效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新型显示、大数据、多维打印、虚拟仿真、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以及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标志。[108]祝智庭等人倒是没有混淆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提出智能教育可以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或者说,智慧教育可以对智能教育起导向作用,但他们所谓的“智慧教育”还是局限在教育技术与信息化领域之内。[109]总之,他们主要研究了智慧教育的概念、特征、内容、发展路径、体系架构、应用实践与环境构建等方面内容。(www.xing528.com)

其次,遵循第二条研究进路的文献相对而言还比较少,但能够给本研究带来较大启发。陈卫东认为,不能把教育信息化等同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理想教育所包含的一种教育思维方式、目标定位和组织形式。[110]靖国平区分了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两个基本层次:狭义的智慧教育是指智力的教育;广义的智慧教育认为人的智慧应是理性(求知求真)智慧、价值(求善求美)智慧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有机统一;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迫切需要从狭义的智慧教育上升到广义的智慧教育。[111]他还在另一篇文献中指出,智慧的教育是人性的、以人为本的、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人的智慧品质,引导人过智慧的生活的教育。[112]吕建国指出,智慧之内涵应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真、善、美,那么在教育看来,智慧建基于“真”的认知、得力于“善”的情怀、落脚于“美”的行为。[113]陈琳等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起源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而由IBM公司“智慧地球”派生的“智慧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其实质仅仅是较高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真正的智慧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是智慧时代所呼唤的与时代相匹配并以引领时代为己任的新教育;智慧教育一定要从相当程度上已被误入歧途的“器”和“术”的层面,跃迁到“法”和“道”的层面,还中国人高度认可、以创新创造为最大特征的智慧的本来面目,从而真正建构培养智慧时代之人的教育新制度、新秩序、新模式、新方式,让教育真正具有时代智慧。[114]宋孝忠从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人的智慧、社会发展迫切呼唤智慧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智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智慧教育就是教人学会质疑、教人张扬个性、教人走向生活。[115]陈飞虎认为,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智慧是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智慧,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116]吴志宏认为,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我们的教育独独缺乏智慧,因为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对探索的渴望,只看到实利的泛滥却毫无兴趣的踪影,只有记忆而无质疑,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脱离人的内心感受;有智慧的教育的特征是:学生提出更多为什么,学生参与学习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质疑和评判,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有自信心,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受,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117]成尚荣认为智慧是以美德为支撑的、以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综合体;智慧教育的目的在于超越知识化生存和规范化生存,而追求智慧生存;理念、美德、文化与研究是智慧和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撑。[118]陈桂生认为,智慧的要义包括在处理事务中显示出来的机智的选择和善意;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之中,而真理是在求知中获得的;尽管大智大慧的杰出人士可遇而不可求,但普通人倒也不乏智慧,因而可以把“智慧”作为“教育问题”讨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已是大势所趋。[1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