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观点汇总

国内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观点汇总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散见于王啸、扈中平、冯建军和魏贤超等学者的相关学术著作中。王啸认为,作为人学的教育学应当完成人学的两大使命,即反奴化和反物化。显而易见,冯建军在综合王啸和扈中平等人的教育人学观点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教育人学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虽然冯建军给教育人学下了定义,但是如何系统把握整体的人与完整的教育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国内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观点汇总

国内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散见于王啸、扈中平、冯建军和魏贤超等学者的相关学术著作中。王啸认为,作为人学的教育学应当完成人学的两大使命,即反奴化和反物化。扈中平同样认为,人所遭遇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危机,在于人“生活在别处”,即人已经被“物化”与“异化”了。冯建军则提出,教育只有先关注整体人的发展,才能构造出完整的教育图景来。而魏贤超强调,人与人不一样,人与物也不一样,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

(一)王啸的观点

王啸在《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一书中,首先亮出了“教育学是人学”的基本主张。这是因为,“人是他自己命运和生活的创造者”[52],要“让人回到教育,让‘人是目的’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理解人。因为,‘人’的观点改变了,‘教育’的观点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所以,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关键在于重新理解人、人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53]。换言之,教育只能是人的教育。王啸的教育人学观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从“人是教育的对象”和“人是认识教育的主体”两条基本线索出发,强调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2)基于人之生成的存在论、价值论和目的论三个维度,综合探究了人的存在方式;(3)从批判决定论出发,把教育理解为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认为教育是师生认识、关切、交往的一种活动,而“关切”是师生关系的灵魂所在。[54]

(二)扈中平的观点

与王啸一样,扈中平在《教育人学论纲》一书中,也提出了“教育学乃人学”的观点。“教育学乃成人之学,所有与人有关的学科都与教育学相关”,而且“教育学与教育实践奠基于关于‘世界’的学问与关于‘人’的学问”[55]。扈中平指出了教育人学与人学在话语体系和分析框架上的差别,他认为:“教育人学绝不能照搬人学的术语体系与分析框架,而是要在人学世界观信念和方法论指导下,整体性、实质性地把握与透视教育,对教育(学)世界进行生动但深刻的描绘,使真实的、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人学世界观成为每一位教育实践者的个人教育哲学,成为教育者的内隐的教育观念;因为只有成为教育者的内心信念,‘人’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56]可见,教育人学研究的过程,不是理论和实践的简单叠加,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纵横交错式递进。教育人学不仅要研究教育人学的理论,还要研究教育人学是如何进行实践的。教育人学与人学的重要差别之一是,教育人学的实践性强于人学。教育人学更加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即实际教学工作,来理解教育人学的意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教育人学不仅是关于整体人的学说,还应该关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观照,从而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教育的人学意蕴。最后,扈中平的教育人学研究团队还提出,需要从人的存在(“是”,Being)和人存在的过程(“如何”,How)这两条路径,建构教育人学的世界观。其中,人的存在关乎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对于教育的意义”,而人存在的过程关乎的是教育实践中“如何将‘抽象的人’培养成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57]

(三)冯建军的观点

冯建军是整个教育学界第一个明确给教育人学下定义的学者。他提出:“教育人学是一门运用人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教育与整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及一般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58]他还认为,只有先有作为整体的人这一教育的对象,而后才会有对整体的人进行教育的这一教育的内容。只有科学的研究对象,才会有科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的对象与教育的内容之间是一一对应、辩证统一的关系。(www.xing528.com)

显而易见,冯建军在综合王啸和扈中平等人的教育人学观点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教育人学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虽然冯建军给教育人学下了定义,但是如何系统把握整体的人与完整的教育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四)魏贤超的观点

与冯建军一致的是,魏贤超也强调先有整体的人,而后才是整体的教育。他还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归宿。人之不同于其他一切物种的地方在于,人可以“按照美的尺度”来劳动和创造。曾经和仍然被作为教育之主要任务的知识和技术,对真正的教育来说,可能只是其中之沧海一粟,是冰山之露于水面之一角。实用功利只是幼年时期的人类对于教育的初级要求。而真正的教育,要越过狭窄的知识走廊,超越眼前的功利小道,来到广阔的价值天空。[59]

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当代教育实践。正如魏贤超所指出的那样,在教育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工具决定的,数字化工具使获得知识和文化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然而,虽然技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和教育发展,但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和技术的训练和培训,而是对人的整体的教育。[60]这恰恰是教育人学所重视和强调的。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如何全面而系统地对“物质导向”“技术决定”的“目中无人”教育现象进行深刻的人学反思?如何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膀之上,重拾“人是目的”的教育观,把人的维度贯穿到所有教育环节当中?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拟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人是目的”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人学观,对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中的“物质导向”与“技术决定”的教育观进行反思与批判,并试图推导出教育实践中“人—物”“人—技”关系应具有的正确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