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甘肃十余年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轨迹,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充足的物质资源和足够的经费投入,是确保全民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甘肃虽地处偏远落后的西北地区,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省份,但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全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1)甘肃省教育经费总体投入增长情况
图7-1 1991—1996年甘肃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情况统计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996年比1991年增加了90 438.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6%,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良好势头。
图7-2 甘肃省历年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
欠发达的经济状况,对甘肃全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即便是在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情况下,甘肃省仍然持续不断地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而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可见,甘肃省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2)甘肃省普通初中和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增长情况
图7-3 甘肃省普通初中和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统计表
生均教育经费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上图得知,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尽管甘肃适龄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除了1996年之外,甘肃省普通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一直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6.4%,2007年比1997年多出了22.63 个百分点。甘肃省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年平均增长率为21.3%,增幅大于普通初中。这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经费投入是确保全民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那么,这种物质基础的作用就首先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前所述,尽管财政困难,但甘肃省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而这些投入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在了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基建经费总体投入增长情况
图7-4 甘肃省历年基础教育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年份之外,甘肃省普通中小学基建投资完成在逐年增加。这些增长的基建费用主要用于学校建安工程和设备购买,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校舍生均面积
表7-3 甘肃省历年学生校舍生均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平方米)
续表
结合甘肃实际,根据上述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虽然还没有达到全国7.43 平方米的平均水平,但是总体上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大范围进行危房改造政策指引下,学生校舍建筑总面积逐年增加,而且质量越来越好,中小学校舍成为甘肃农村最漂亮的建筑。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和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如果没有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多么好的校园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都将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甘肃省主要采取通过逐渐壮大教师队伍数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改善教师住宿环境、重视民办教师工作、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质量,从而以此来推动全民教育向前发展。
(1)逐渐壮大教师队伍数量
表7-4 甘肃省历年全民教育专任教师增长情况(单位:人)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96年起,甘肃省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63 912 人增加到2007年的110 194 人,增加了将近一半的专任教师数量。1999年到2004年小学专任教师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并一直持续到2005年迅速增加,这与实施全面“普九”战略密切相关。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有明显提高。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上部分民办教师向公办教师的转变,教师自身素质亟需提高。为此,甘肃省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
案例7-1
优化师资,提升素质
清水县面对师资数量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积极开展中小学师德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县上克服财政吃紧的困难,坚持每年分配补充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五大”生,引进紧缺专业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由1996年的2 089 人增加到2004年的2 480 人。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分层岗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项目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以及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培训等多种渠道,建立了一支学历合格、业务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案例7-2
以师为本强素质
永靖县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教师准则。在全县广大中小学教师当中,普遍开展“三字一机一话”(即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计算机,普通话)培训活动,全县45 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进行了计算机和普通话轮训;对48 名“义教”项目学校图书仪器管理员进行了图书仪器管理培训;完成了1 084 名中小学教师的微机培训和全县1 700 多名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先后选派896 名教育教学骨干分别参加国家、省、州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对3 210 人(次)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广泛动员教师立足岗位,积极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渠道的学历教育,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达到97.1%,初中达到95.9%,高中达到68.2%。
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凸显出来。先后有1 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 名干部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5 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标兵,10 名教师分别获省、州“园丁奖”,46 名教师被评为省、州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153 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85 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改善教师居住条件
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特殊历史时期,为了加快解决教职工住房建设,各地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各市州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修建、统一分配教职工住房的措施,侧重于“解危”“解困”和人均住房面积在4 平方米以下的教职工住房问题。1996年元月初,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电话会议,传达贯彻第二次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省“康居工程”。3月下旬,省教委、省计委和省财政厅下达了1996年全省城镇中小学教职工“康居工程”建设计划,省教师住房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各地、州、市行署(政府)签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落实了任务,明确了分工。从全面实施“普九”战略以来,教师住房问题统一纳入到了“义教工程”当中,教师住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www.xing528.com)
图7-5 甘肃省历年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统计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甘肃省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住房从1991 不足4 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9.51 平方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到20 世纪末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 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最近几年全面“普九”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城镇中小学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安居乐业”的效果。居住条件的大力改善,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教师队伍。
(4)重视民办教师工作
1991年甘肃省实际在册民办教师数为50 954 人,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27%,这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师资力量,在甘肃教育系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关系到甘肃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减少民办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1992年开始,省政府决定,每年从增干指标中划拨500 名,用于从优秀民办教师中录用公办教师。
从1994年起,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战略目标,甘肃省全面贯彻“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的基础上,加快了“民转公”步伐,1994、1995、1997年国家分别下达了4 000、5 000、4 500 名“民转公”指标,省上配套安排了1 661、1 091、1 000 名。1996年3月省人事厅、省教委、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增加中小学民办教师国家补助工资的通知》规定:符合增加补助工资的民办教师,在原国家补助工资(即小学民办教师75元、中学民办教师80 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补助工资10 元,全年按12 个月计发。到2000年底,甘肃省基本完成了国家所规定的民办教师向公办教师转变的目标任务。案例7-3
20 世纪90年代甘肃民办教师待遇状况扫描
1994年省政府决定给每个民办教师每月相应增加35 元的国家补助工资。与此同时,部分地县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改善民办教师待遇。如酒泉地区行署1994年决定,再给每个民办教师每月提高35 至38 元,使民办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180 元以上,并规定今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0 元,民办教师月工资相应增加15 至20 元。截至1995年底,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区)的民办教师月工资在100元至200 元左右,有三分之二的县(市、区)的民办教师月工资在75 元至100 元之间。
(5)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具有充足的教师数量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但如果对其管理不善,不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和潜力,那么,同样也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甘肃省一方面,以《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在明确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资格制、教师聘任制、教育职员制、中小学校长聘任制等一系列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国家级和省市级评优活动,如组织推荐“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人选,开展省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组织实施“园丁奖”以及甘肃省中青年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如《甘肃省中青年优秀人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办法》《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甘肃省中学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务暂行规定》等,以此来树立典型,发挥“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业务教学的能力。
案例7-4
凉州区提高教育质量有新招
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强教品牌。凉州区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把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业务提高。近年来,每年约有5 000 多人次参加计算机、新课改、普通话测试和学历进修等培训活动。2001—2005年,共涌现出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质量标兵和名师等1 700 多人。目前,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94.7%和75.1%。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狠抓教科研,质量上台阶。教育科研是生产力。早在1993年,凉州区就开展了“教研年”活动,成立了区教育局、学区和学校三级教科研机构,建立了教育科研激励机制,保障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新课改实施以来,凉州区的教育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先后多次承担全省大型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目前已基本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齐参与”的良好局面,并且收获颇丰。“十五”期间,申报立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126 项,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 000 多篇,有18 项教科研成果在全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十五”期间,全区有1.85 万名学生被高校录取,录取率达63.4%;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竞赛中,有1 560 人获奖。凉州区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全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4.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制定了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按照“四有”培养目标和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综合性和课程的选择性原则,设置了课程的比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体育等所占比例为35%~42%之间,外语为6%~8%,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1年兰州市的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在全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工作和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遵循“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突出落实国家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与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教师培训为重点,把课程改革实验推广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协调各部门,验证各科课程标准,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案例7-5
和政县着力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
2001年和政被列为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县,项目的实施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全面展开,广大教师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为学校改革带来了一片生机。
2001年春节刚过,踏着送祥的瑞雪,和政十几名骨干教师赴临夏师范参加中英项目第一批教师培训。老师们被专家使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所震动,这种方式就是参与式教学。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开始对现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尝试参与式教学的强烈愿望日渐高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批教师回到学校后,纷纷在自己的班上搞起了参与式教学。2001年4月21日,县教育局在新集小学召开了全县平等参与式教学现场会,同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组,同年7月15日举行了所有试点学校执教教师130 多人参加的大型研讨会,总结实验成果,研讨解决出现的问题。10月10日临夏州教委在新集小学召开了全州参与式教学现场研讨会。县上确定新庄等四区两校为联片实验区。
如今,各学校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室里严厉的警句标语、学生成绩排名不见了,墙壁上贴上了学生的绘画及习作,窗台上展示着学生的小制作,课桌排成了小组讨论式。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了师生平等、生活平等、共同参与探求的环境和途径,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一个个活动去接触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探求新方法。教室里时而欢笑,时而争论,时而还有歌声和掌声,有的学生说:“我们喜欢现在的课堂!”学习有了困难的学生说:“我们不害怕老师提问了。”家长也发现孩子爱上学了,胆子大了,回家能帮大人干活了。
5.改革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
课程和教育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否则适得其反。为此,历届省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学课程建设工作。1997年4月在兰州召开了全省普通中小学教材建设会议,讨论和制定了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及发展规划,通报了全省中小学教材管理、考试管理和省颁新工时制课程方案执行检查结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材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1998年省教委调整了甘肃省中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印发了《甘肃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02年,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灵活多样性。2004年6月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教师由过去的课程计划者变为了课程的建设者、由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者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下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试行)》,对以后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工作进程、工作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做了具体规定。
案例7-6
兰州市城关区课程改革起春潮
2001年,为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革拉开了序幕。城关教育人以勇为天下先的气概,冲进了国家38 个实验区的先锋阵容,把握住了城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验初期,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在更新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没有做好准备……
在课程改革实验誓师大会上,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明确了“观念在实验中转变,理念在实验中树立,方法在实验中改进,模式在实验中创新”的工作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城关区迅速掀起了课改实验的高潮。区上成立了课改实验研究小组,制定了《城关区课改实验工作方案》,成立了以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课改实验队伍。
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2001—2005年,城关区先后请进国内和省内知名专家50 余人次,组织大小培训30 余次,行政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全封闭集中培训达700 余人次,通识培训达3 500 余人次。
2002年春,城关区确立了14 个课改样本校,开展了“评价、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三个专题项目改革实验。2002年秋将实验推向所有实验学校。2002年冬,召开全区课改实验阶段性总结,对表现突出的5 所学校和30 名校长、教师进行了表彰,以此将课改推向新的高潮。
五年课改,五年探索,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发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参与、互动、合作、探究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双手和头脑,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教师的发展”正成为城关教育人共同的追求。
6.持续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教育督导对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甘肃省先后制定了《甘肃省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甘肃省中学、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素质教育督导评估配套方案》《普通中学、小学学科评估方案》《市、州、地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考核指标》《甘肃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等一系列教育督导制度,重点在义务教育督导监测、“两基”督导验收、学校督导评估、学科督导、专项督导评估以及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教育督导工作,为甘肃全民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案例7-7
成县狠抓制度落实,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按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成县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建档制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全部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义务教育证书制度、学生辍学流失月报制度和学生辍学流失超比例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顺利实施义务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强化管理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巩固工作严格实行“四定五包”(定任务、定时间、定对象、定措施,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校长包学校、教师包学生)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普九”巩固提高工作新格局。
严格执行“普九”督察制度。坚持每年把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作为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并以义务教育建档卡和学生学籍册、报到册为依据,采取深入学校分年级班级集中点名对照、面对面排查清理办法,逐校逐班逐人督察学生入学及巩固情况。对不按规定入学或中途辍学的学生,责令乡(镇)、学校了解原因及去向,并采取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和依法规学、扶贫助学、减负劝学的办法,促使家长限期送子女入学,对没有动员返校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测试、初中毕业会考评比中以零分计,以促使学校认真抓好学生入学巩固工作,切实保障了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一个都不能少。200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4%,小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96%以下,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1.82%以下。
7.大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为工作宗旨的甘肃省各级教研部门,认真组织了各类教研活动。特别是作为省级教研机构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优秀教案评比,学科教材教法培训,以及各类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培养锻炼了一批教学教研骨干,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组织了两年一届的全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的评选、省级教学能手的评选、省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和鉴定等活动,给全省教师提供了许多发展成长的平台,激发了教师研究教学、钻研教学的浓厚兴趣。
1996年开始的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评选,调动了全省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热情,推动了甘肃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6 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结果如下:
表7-5 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结果统计
从“九五”期间开始,甘肃省鼓励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对教师研究的课题进行立项、鉴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表7-6 甘肃省省级课题立项、鉴定统计
从2001年起,甘肃省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启动了“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的评选工作。“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每两年评选一次。2001年有550 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第一届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2003年614 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2005年566 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 2007年334 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第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