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扫盲教育措施解析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扫盲教育措施解析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加扫盲人口的数量之所以减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扫盲教育的政策措施。甘肃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鼓励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甘肃省在同年2月成立“甘肃省扫除文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兰州军区把扫盲教育工作列入军民共建活动,协助地方举办各类文化补习班和科技培训班。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扫盲教育措施解析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省,农村的文盲人数占大多数。因此,农村的扫盲工作是甘肃省扫除文盲教育的重点。另外,甘肃省还有近10%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人群中,由于经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中文盲比例也比较高,扫除少数民族文盲是甘肃省扫盲教育工作的难点。

自1988年起,“燎原计划”开始在甘肃省部分市县实施,架起了教育与科技、经济相互沟通、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桥梁。通过建立组织、科技培训、开发项目,促进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加强三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坚持教育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基地建设、项目开发、人才培训、科技推广等方面共同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引起了农村教育、科技观念的深刻变化,提高了广大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

1.第一阶段:20 世纪90年代是甘肃扫盲教育的关键期

甘肃省20 世纪80年代参加扫盲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3%,90年代参加扫盲教育的人口高达43.85%,2000年之后,参加扫盲教育的人口仅为16.4%,这说明九十年代是甘肃省扫盲教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参加扫盲人口的数量之所以减少,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扫盲教育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的主要扫盲政策措施有:

(1)政府推行扫盲教育政策

1988年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扫盲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并由此确立了一系列考核、验收制度,地方政府对扫盲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甘肃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鼓励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1992年和1996年省政府与各地州市签订了“八五”“九五”期间《甘肃省扫除文盲责任书》,要求各地州市行署、政府定期向省政府汇报目标完成情况,同时对有关县市区完成扫盲任务期限做了具体规定,把扫盲任务分解到了基层政府单位。1997、1998、1999、2000年省教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1997/1998/1999/2000年扫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扫盲宣传,制造强有力的社会氛围。199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对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做了明确规定。同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扫盲报告制度的通知》,加强了扫盲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2)贯彻执行“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

所谓“一堵”就是抓好普及小学五年级教育。“二扫”就是扫除12 周岁到45 周岁的少年、青年、壮年中的文盲。“三提高”就是对已经脱盲的少年、青年和有条件的壮年,要参加业余学习,逐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1993年8月,省政府发出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扫除文盲步伐的通知》,通知指出“我省到本世纪末除了个别民族县、特困县外,其他县、市、区都要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强调指出:“省上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文盲同步进行、同时验收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标准扫除文盲同时进行、同时验收的制度,二者均不单项验收。”扫盲教育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讲求实效,把学习文化和学习技术知识相结合,以及普及初等教育不验收、扫盲工作就不能验收,乡镇、行政村必须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作为脱盲后继续教育阵地等规定,使普初、扫盲、扫盲后继续教育环环相扣。普及初等教育,就是要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渠道;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或教学点,对脱盲后的农民进行文化技术教育,就是开展脱盲后巩固提高工作,避免复盲。

(3)重组扫盲教育协调机构

1990年全国扫盲教育协调机构重建,组成单位有国家教委、中宣部等十余个,协调小组由国家教委牵头,具体工作由成人教育司负责,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扫盲教育的宏观指导,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扫盲;协调统筹安排各有关部门、团体共同参与扫盲工作;定期检查、了解扫盲进展情况,指导、督促、推动扫盲工作;表彰扫盲先进单位和个人。甘肃省在同年2月成立“甘肃省扫除文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4)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扫盲工作

甘肃省教委与共青团甘肃省委一起组织大中专学生进行暑期扫盲教育工作,与省妇联会同下发《关于加强配合做好农村扫除妇女文盲工作通知》文件,利用暑假组织大、中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活动,推动扫盲工作。兰州军区把扫盲教育工作列入军民共建活动,协助地方举办各类文化补习班和科技培训班。农业部门选择扫盲达标县区开展“绿色证书”活动。宣传、文化、广播等部门加强了对扫盲的宣传报道,民族宗教组织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动员群众参加扫盲班等。妇联在农村各族妇女中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针对妇女开展了文化科技培训、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不少乡村出现了婆媳办夜校、母女上讲台、子劝娘学、夫妻互教的动人情景。

(5)责任制成为开展扫盲教育必不可少的组织管理方式

扫盲教育责任制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即县、乡(镇)、村分级承包扫盲任务,签订扫盲合同,订立奖罚制度和乡规民约,扫盲任务指标和其他指标一起成为领导者在任期间工作目标及业绩评定的内容之一。在行政领导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出“双线承包责任制”,其中一条线是县政府——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文盲,负责组织、动员工作以及扫盲经费的筹措和乡规民约的落实;另一条线是县教育委员会——乡(镇)中心校——村小学——教师(包括高年级学生)——文盲,主要负责教学、检查验收、按时保质脱盲。另外还有“一主两副”三线网络责任制:政府一条线为主线,每年上一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签订扫盲责任状,一层一层直到村委会;两条副线包括教育系统一条线,上级与下级逐层签订扫盲责任状,直到教师与学员;农业、妇联等部门团体一条线,层层签订责任状,直到农村最基层。1996年,甘肃省政府与各地(州、市)政府、行署签订了“九五”扫除文盲责任书,省教委与各地(州、市)教委也签订了责任书,把全省扫除文盲的任务分解到地州市。各地县也都建立双线责任承包制,扫盲任务落实到基层。

(6)建立扫盲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集体和个人参加扫盲的积极性,确保实现扫盲目标,中央财政安排专门的扫盲奖励经费,设立“中华扫盲奖”及“中华扫盲奖锡山奖”,奖励扫盲先进单位和个人。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表彰全省文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组织评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等“中华扫盲奖”,数十个扫盲先进单位和数百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天水市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宗国王”扫盲奖。扫盲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了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扫盲工作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扫盲工作的进度,提高了扫盲教育的质量。

(7)建立健全扫盲法律法规制度

1993年,“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被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3 条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公民在扫盲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上述指令的颁布,使我国扫盲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91年《甘肃省基本扫除文盲验收办法》对基本扫除文盲标准、验收程序、验收结果做了具体规定。1993年8月,甘肃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扫除文盲步伐的通知》。1994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对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做了明确规定。1999年,省政府制定的《甘肃省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把“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为依法开展扫盲工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8)扫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

农村扫盲教师由乡(镇)、村聘用,给予相应报酬,既有专职,也有兼职。从组织成员上看,既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又有回乡知识青年、退休老师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知识,有利于在扫盲中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上识字较少的人教不识字的扫盲工作状况。农村扫盲教材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编、自审、自用为主,以地、县、乡编写的乡土教材为补充。为了保证教材质量,1992年10月,国家教委编写、印发了《关于编写扫盲后农村成人初等文化技术教育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和《关于编写扫盲教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指导地方编写扫盲教材和扫盲后教材。甘肃省针对甘肃省情,编写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扫盲教材。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各地自编扫盲教材,向各地印发了《读、写、算》261 742 本。1995年新编了扫盲教材《实用语文》和《实用数学》。1996年提出万名教师培训计划,培训扫盲教师9 708 人。1999年举办了“扫盲专干培训班暨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汇报会”,加强了对农村扫盲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的指导、援助力度。

(9)开展扫盲教育检查、验收工作

1991年甘肃省教委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基本扫除文盲的验收办法》。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考核验收办法(试行)》;1993年,发布了《县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检查评估办法(试行)》,乡验村、县验乡、省市验县、国家教委抽查的扫盲工作个验收办法和制度正式形成。同年6月甘肃省下发了《甘肃省扫除青壮年文盲考核验收办法》,对扫盲标准、评估验收程序、验收内容、方法做了明确规定。

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甘肃扫盲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全国实现扫盲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案例5-1

20 世纪90年代甘肃扫盲教育成效扫描

1990—1991年,全省共组织97 万人参加扫盲,29 万人脱盲,青壮年文盲率由1989年的28%下降到24%,11 个县(市、区)达到了基本扫除文盲标准。检查验收了7 个基本扫除文盲县。全省新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4 所,农技校总数达到863 所,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30 多万人。“燎原计划”试点县由1989年的25 个发展到1991年的32 个,示范乡发展到了64 个,项目培训人员16 581 人,推广技术78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800 万元。

1992—1993年,全省共扫除文盲43.65 万人,15 周岁以上的文盲率下降到18.6%,16 个县达到基本扫除文盲标准,全省基本扫除文盲县达到45 个。“燎原计划”示范乡由65 个增加到195 个,培训10 万多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发展到4 202所,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到882 所,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2 313 所。

1994—1995年,1994年,农村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2 520 所,培训各类劳动者92 万多人次。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580 784 人,文盲率由1993年18.6%下降到11.15%,有17 个县达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标准,12 个县(市、区)达到了省定扫除文盲标准,1994年脱盲人数是最近几年最多的一年,扫除文盲316 427 人,当年有14 个县达到了国家扫除文盲标准。1995年农村文化技术学校以26.2%的速度增加,发展到3 180 所,培训劳动者100 多万人次。1995年是妇女扫盲成效显见的一年,全年扫除妇女文盲160 833 人,占脱盲人数的61%。

1996年,全省动员34 万人参加扫盲,脱盲24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9.6%,15~46 周岁文盲、半文盲由上年的148 万人减少到124 万人。全省培训扫盲教师9 708 人,组织500 个小分队8 000 多名学生分赴5 个地州市开展扫盲工作。乡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9 484 所,培训549 254 人。“燎原计划”工作在培训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陇南开展了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活动,燎原计划试点县发展到58 个,示范乡206 个。

1997年,全省共动员36 万人参加扫盲,办扫盲班16 206 个,扫除文盲29.7 万人,达到高标准县8 个。乡村农技校发展到8 664 所,年培训142 万人次。组织实施了第二届“中华扫盲奖”推荐评选工作,4 单位、11 人获得奖励。

1998年,全省动员30.98 万人参加扫盲学习,脱盲27.64 万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7 582 所,培训185 万人次,达到国家扫盲标准县6 个,省级6 个。组织实施了第三届“中华扫盲奖”的推荐评选工作,3 各单位、11 名个人获此殊荣。

1999年,全省动员31.31 万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脱盲25.6 万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8 610 所,181 万人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9 个县市达到了国颁基本扫盲标准,6 个县达到了省级标准。

2000年,6 个县实现了国颁扫盲标准,2 个县实现省级标准,全省共实现国颁扫盲标准的县达到58 个,占县(市、区)总数的66.66%,人口覆盖率为70.68%,实现省级标准的县达到82 个,占县(市、区)总数的94.25%,人口覆盖率为97.85%。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 855 所,有教职工18 688 人,全年有1 879 018 人(次)参加各类使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了第五届“中华扫盲奖”,7 名个人、10 个单位获此殊荣。

2.第二阶段:新世纪的扫盲教育工作(www.xing528.com)

2002年,教育部、中宣部等12 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杜绝新生文盲,扫除现有文盲与使扫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同年,教育部还制定了《扫盲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体现了扫盲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和扫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进步。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开展扫盲教育工作,在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时,将二者紧密结合,既解决了学龄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又大力扫除了现有的文盲。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减少“复盲者”。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将成人教育教育、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新世纪扫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功能性扫盲得到了高度重视。中办发[2002]15号文明确了“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的指导思想,要求“积极探索功能性扫盲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青壮年脱盲人员普遍接受继续教育,把扫盲教育与建立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起来”,表明中国对功能性扫盲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开始有条件地向功能性扫盲转移。

2002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厅等11 部门关于甘肃“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不动摇,坚持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巩固提高相结合不动摇,以抓未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的攻坚为突破口,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妇女扫盲教育工作,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要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配备扫盲专职人员、设立扫盲专项经费,努力提高扫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在此期间甘肃主要采取的扫盲政策措施有:

(1)在组织管理上重新强调党委对扫盲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

在扫盲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共同负责,充分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扫盲。继续实行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任务列为县、乡两基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的职责,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坚持扫盲工作督导评估、报告、通报制度。继续加强扫盲干部队伍和师资建设。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把扫盲任务落实到人。开展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妇女扫盲立项工作,对扫盲教育进行项目管理。继续加强和完善扫盲档案建设。从2003年起,扫盲立项工作在甘肃各市县陆续展开,结合各地实际,分别设立了贫困地区扫盲项目、少数民族扫盲项目、妇女扫盲项目。甘肃省人民政府强化各级政府行为,落实各级政府对扫除文盲教育的责任。把扫盲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并落实县、乡(镇)、村三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规划、计划,把实现扫盲教育目标列入县、乡两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普遍实行扫盲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实到乡村。各乡(镇)配备的成人教育专干重点负责扫盲工作的开展。成人教育专干每周兼任2~3 节普通教学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扫盲工作和业务指导上。深入扫盲夜校点,指导扫盲班教师的教学,具体落实扫盲任务,加强扫盲工作教学管理,建立和管理扫盲档案。

(2)改革扫盲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以县乡两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度;核清文盲底数,建立和完善县、乡、校三级扫盲档案;确保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扫盲专干;设立扫盲专项经费;农村中小学是承担扫盲任务的主阵地;实行一费制,切实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杜绝新生文盲的产生,巩固提高扫盲后教育;从2001年开始启动“扫盲革新”项目,改革扫盲教材;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监督评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工作;加强党政对扫盲工作的领导。

(3)促使“普九”与扫盲相结合

在推动农村“普九”发展过程中,甘肃省的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扫除青壮年文盲相结合,同步安排部署,同步组织实施,同步检查验收。在扫盲工作中,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实施文化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分散包教相结合,夜夜办夜校,一师任两教,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脱盲、脱贫、技术致富一起抓,使全省农民文化及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农村扫盲工作中,遍布各地的小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明确规定由农村中、小学承担服务区范围内的扫盲工作。村长、校长共同负责扫盲教学工作,白天孩子在学校上学,晚上学生的父母在学校学习文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学可以广泛参与社区文化、科技、服务活动,社区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指导与监督。为此,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或办学委员会,从中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达到了“双向参与,双向受益”之效果。

(4)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扫盲教育

除教育部门外,科技、农业、农垦、乡镇企业等主管部门及妇联、青年团、工会等非政府机构等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扫盲教育。2000年以来,农、林、科技、文化部门先后派出18 500 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展扫盲和科技推广工作。妇联组织妇女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活动,有228 万名妇女文盲、半文盲参加。各级妇联实施“春蕾计划”,举办了21 个失学女童班,救助了300 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团省委组织大中专学生参加文化、科技宣传服务队,有8 000 多人参加,在边远山区组织了130 多个扫盲班,办了1 000 多期科技培训班,发送宣传资料30 多万份,播放录像900 多场次,捐书5 万多册,既开展了农民教育,也培训了扫盲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动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参与扫盲动员与教学活动,形成了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参与扫盲的氛围。

(5)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减少“复盲者”

甘肃省政府继续贯彻20 世纪90年代制订下发的《关于加快农村扫除文盲的指示》和《甘肃省基本扫除文盲单位验收办法》,把“组织脱盲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防止出现复盲现象”作为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之一,并要求各地、县、乡对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要做出规划,把任务落实到村、到人;要组织青年和有学习条件的壮年参加业余小学学习,使其在语文、数学方面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对于其他脱盲学员,要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技术学习;要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作为扫盲后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全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省扫盲及扫盲后的基地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基本适应了扫盲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2001年,省教育厅利用信息技术,委托甘肃省电教中心,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和长期从事扫盲教育的各级扫盲专干、扫盲教师及农业科技人员,根据甘肃不同地域的生活生产实际,编写和制作了一批适应甘肃省实际的农村实用技术教学录像带及VCD,在78 个县(市、区)发放上述20 套新教材共1 567 盘,供扫盲和扫盲后巩固提高及学技术教学应用。在使用新教材和新手段前,每年全省需动员专职和兼职扫盲教师约15 000 人,每年可扫除文盲约15 万,扫除一个文盲需要约300 元,使用新教材和新手段后,每年只需专职和兼职扫盲教师约1 500 人,扫除一个文盲需要约200 元,每年扫除文盲约22 万人。

(6)加强了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工作

甘肃有相当数量的文盲集中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2002年9月,教育部等12 部门颁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扫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国各地将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被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从而确保了扫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这为民族扫盲教育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在此基础上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扫盲工作协调机构,利用国家设立的专项资金,结合普九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双语扫盲教育、民族扫盲乡土教材开发、民族扫盲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等,使得民族地区文盲率明显下降、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2001年甘肃天水获得了“世宗国王”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案例5-2

进入新世纪甘肃扫盲教育成效扫描

2001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6.7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为13.94%。坚持“两基”重要地位不动摇,提出“十五”末期全省74 个县(市、区)、85%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奋斗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授予甘肃省人民政府“推进两基成就奖”,授予酒泉地区、永登县等8 个单位“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单位)”称号,授予26 名同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省教育厅、财政厅、省计委对“九五”期间全省“两基”工作成绩突出的平凉市等13 各县(市、区)授予“甘肃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80 名个人授予“甘肃省两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8月,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天水市教委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宗国王”扫盲奖。

2002年,全省全年扫除文盲11.62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为12.32%,文盲人口下降到147 万人,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59 个,累计人口1 832.34万人,全省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上升到72.94%。

2003年,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2.1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8.47%,省政府提出到2005年,68 个县(市、区)实现“两基”,2010年实现“两基”目标。继续推进“扫盲革新”项目,给29 个未实现“两基”的县免费印发扫盲教材《读、写、算》10万册,参加扫盲后巩固提高学习的人近26 万,庄浪县、会宁县按规定通过“两基”验收,全省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到61 个,人口覆盖率达到76.8%。

2004年,全省全年参加扫盲学习23 万多人,脱盲22 万多人,参加扫盲学习巩固提高的近26 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8.47%。同时,省政府要求到2007年,全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扫除文盲45 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2005年,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西和、合作、临夏、临潭4县(市)如期实现了“两级”目标,累计达到68 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3.04%。各类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0 多万人次。35 所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承担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占培训基地的30%,任务人数达16 690 人,占培训总任务的26.7%。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34.32 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1.5%,比“九五”末提高了3.8 个百分点。

2006年的扫盲工作重点对2005—2007年两级达标县进行支持,并对三个少数民族县进行倾斜支持,突出在扫盲薄弱环节上给予有限投入,力求有所进展。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3.79 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为7.34%,比上年降低1.16 个百分点。到2006年底实现“两基”的县74 个,覆盖率达到89.42%。

2007年开展全省扫盲工作大调研。进一步摸清全省文盲、半文盲的底数,研究和讨论全省扫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筹备全省扫盲工作会议,草拟《甘肃省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意见》。并制定新的扫盲教材编写提纲,开展扫盲教材改革工作。积极实施少数民族扫盲项目工作,在甘肃省独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中开展扫盲项目,促进全省民族扫盲工作。2007年全省有26 万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和培训,举办扫盲班5 088 个,有22.77 万人脱盲,全省有5 个县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7)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实验点,开展扫盲教育和社区学习活动

作为教育研究机构的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甘肃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农村教育理念和经验,在甘肃省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十数个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进行农村社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在农村社区开展扫盲教育、农民扫盲后继续教育、农业技术、卫生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活动。探索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甘肃省开展扫盲教育及脱盲后农民继续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案例5-3

十八岘村社区学习中心

2006年7月起,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香港乐施会合作,在贫困落后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十八岘村开展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研究,逐渐改变了十八岘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开展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研究之初,首先进行了社区群众的需求评估工作,需求评估采用了根据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分类,选取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访谈、实地观察等,并将了解到的不同需求通过村民大会民主投票,选出本社区急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解决社区群众和学校学生饮水为首要需求;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医疗诊所;第三是建立经济园林。项目活动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设计和开展。

随后,根据项目计划,开展了机井建设、农业技术培训、扫盲培训、文娱体育活动、卫生医疗条件改善、大学生支农支教等一系列活动。

项目的实施给偏远的农村社区带来了许多的变化,主要有:农村社区群众民主意识得到了普及、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改善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其生活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