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燎原计划”试点工作
“燎原计划”试点工作从1988年开始,随后,各试点县、示范乡数量不断增加,积极开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案例4-1
酒泉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
2000年酒泉市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加强同农、科等部门的配合协作,在农村组织开展了以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第八、第九个“燎原之冬”活动,累计培训37.4 万人次。2005年,利用冬春季节,继续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以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第“十三、十四个”“燎原之冬”活动,共培训农村从业人员24.9 万人次。
(2)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
2000年兰州市永登县河桥、苦水、西槽三乡镇利用“教育扶贫”项目积极推广日光温室、暖棚养蓄、地膜种植等生产技术,自1998年3月项目启动以后至1999年底,先后培训农民3 117 人,发展项目示范户175 户,建成日光温室269 个,养猪暖棚674 间,铺压地膜2 万多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4年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2005年积极实施省农牧厅等六部门推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教育部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全省共有35 所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承担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省教育厅还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3)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培训
除了教育部门组织的“燎原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外,其他一些部门也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组织了各种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妇联组织的“双学双比”;科协组织的“星火计划”;农业部门组织的“丰收计划”;另外,扶贫办、劳务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培训等。广播电视大学和农广校利用各种不同的媒体,为农村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多种内容的培训。这些部门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提出:“开发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培训“百村、千户、万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培训内容上农科教结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为农村青年和成年人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实用、有效、免费的培训。
案例4-2
白银市、定西市开展劳动力培训
2005年,白银市积极协调职业学校申报“阳光工程”,各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培训,面向城镇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培训,面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为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提供培训服务。短期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9 450 人,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1 312 人,其他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7 850 人次。
2005年,定西市陇西县、通渭县职教中心率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新疆拾棉工等劳动力进行了引导性培训,培训人数近万人。
2.加强职业学校和乡镇农技校建设,对农民进行短期培训
1992年,酒泉市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共有校舍面积8 649 平方米,课桌凳1 950套,图书53 893 册,电视机55 台,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248 个。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主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配合协作,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乡镇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1992—1993年,全区农村举办各类培训班3 170 期,科技讲座2 072场次,年培训25 万人次,青壮年劳动力受训面达90%以上;开展了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项目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第二和第三个“燎原之冬”活动。
1994年甘肃省出台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截至1998年农村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2 500 多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展到700 多所,各类学校年培训农村劳动者100 多万人次,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
1997年甘肃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农民549 254 人,重点抓了兰州、酒泉、张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农技校建设,以及农村文化技术学校达标工作,陇南市开展了“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技能培训。
1998年,陇南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地区教委会同农牧处、科技处、科协等部门,共举办4 028 期培训班,对13 万农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兴农工作,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www.xing528.com)
200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积极进行短期培训工作。5 所职中年内举办裁剪、缝纫、早熟梨嫁接、土木建筑、细毛羊养殖、农村电气化、地膜覆盖等短期培训班达20多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数达3 396 人次。
2004年定西市大力开展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地县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广泛开展了青壮年农民的扫盲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应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临夏市各县市按照州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努力做好劳务输转工作的通知》,积极利用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大力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政县职校2004年开办了汽车驾驶、牛肉拉面、烹饪、瓦工、计算机应用、缝纫裁剪、导游、美容美发等专业的培训班,共培训农民工1 338 人次。
2005年,为了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定西市加快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各县区职教中心和职业学校规划建成了电子电工、工业与民用建筑、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裁剪与缝纫、计算机应用、护理医疗、畜牧兽医、烹饪、美容美发等一批实训基地。临夏回族自治州全面实施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使普教与职教相结合,在初中各年级分别开设农村种植、养殖和农业经营。积极开展短期劳务适应技术培训,开办了牛肉拉面、家政、汽修、种植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了大批的农村实用型人。临夏州农业学校建立了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培训输送354名家政服务人员进京就业。
2006年,定西市职业中专建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通渭县职业中专建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训基地。陇西县文峰职业技术学校年内征地50亩,改建扩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各类技能紧缺型人才。
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可以使大量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农村贫困山区,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和社区成员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居民一样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2002年7月9日,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本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步走”方案。12月12日省教育厅将西峰陇东职业中专和成县职业中专确认为信息化示范学校,当年全省建成了校园网12 个,充分发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
案例4-3
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
甘肃武威市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农村实施信息教育的新途径,为当地的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创出了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收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1.学校中心模式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模式就是以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开展整个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其中最为典型的甘肃省武威市黄羊川职业中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
武威市古浪县黄羊川职业中学是一所县办C 级中学。学校除了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外,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针对学员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知识接受缓慢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每位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有所获,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使用、打字、网络初步、产品供求信息的搜索保存、E-mail 收发、网页制作、网上信息发布及医疗保健知识、农业科技等。
2.乡镇网络信息站模式
乡镇网络信息站模式就是以乡镇网络信息站的建立和管理为核心,各乡镇网络信息站所在县、乡镇、学校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网络信息站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
武威市在2002年4月建成了以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乡中学、古浪镇中学、天祝县华藏镇中学、天祝县安远镇中学等为基础的甘肃省乡镇网络信息站(试点)。四所乡镇信息站共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 期,参训农民达2 060 人次。
3.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教育扶贫模式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为继续教育和正规教育以外的青少年儿童和社区群众的扫盲、脱贫致富提供非正规教育机会的机构。通常由当地社区民间建立和管理,同样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更多地借助于当地的正规学校,发挥社区正规学校的作用和多功能。
4.建设农村书屋,为农民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条件
农村社区大多远离城市,农民信息不灵,缺少学习的图书和场地。从2005年起,甘肃省新闻出版部门在甘肃的广大农村社区逐步建立有固定场所的农村书屋,配发适合农民学习和阅读的图书,供农民阅读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