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扫盲工作的举措-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甘肃省扫盲工作的举措-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明确规定由农村中、小学承担服务区范围内的扫盲工作。各乡(镇)配备的成人教育专干重点负责扫盲工作的开展。案例:甘肃省天水市扫盲工作获“世宗国王扫盲奖”2001年国际扫盲日,甘肃省政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将“世宗国王扫盲奖”授予天水市政府,以表彰天水市在扫盲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甘肃省扫盲工作的举措-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

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开展扫盲教育工作,在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时,将二者紧密结合,既解决了学龄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又大力扫除了现有的文盲,并坚持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减少“复盲者”。

1.“普九”与扫盲相结合

在推动农村“普九”发展过程中,甘肃省的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扫除青壮年文盲相结合,同步安排部署,同步组织实施,同步检查验收。在扫除文盲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一堵”就是努力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及普及率,减少新生文盲;“二扫”即为通过基础教育扫除现有的大量文盲;“三提高”则是通过实施脱盲后的继续教育减少“复盲者”)的工作方针,实施文化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分散包教相结合,夜夜办夜校,一师任两教,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脱盲、脱贫、技术致富一起抓,使全省农民文化及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1986年以来,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50 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986年的42%下降到7.34%。在农村扫盲工作中,遍布各地的小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明确规定由农村中、小学承担服务区范围内的扫盲工作。村长、校长共同负责扫盲教学工作,白天孩子在学校上学,晚上学生的父母在学校学习文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学可以广泛参与社区文化、科技、服务活动,社区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指导与监督。为此,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或办学委员会,从中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达到了“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效果。

案例: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农村小学与社区“双向参与”的成效

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充分利用社区学习中心挂靠在中心小学东果园学校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其具体做法是:1.中心利用节假日对社区群众开展实用技术,如地膜种技术、塑料大棚技术、养殖技术、铸造技术等培训。2.中心组织实施对三个幅射村的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利用夜间包教的方式使29名青壮年脱盲,并进行扫盲后的巩固和农业实用技术的继续教育。几年来,全村农户文盲率由五年前的30%降到0.8%。3.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他们除了授以正常的家教知识、要求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与学校保持同步外,特别开设了信息课,引进信息,开阔了家长办大教育的眼界,提高了家长办大教育的认识水平。4.学校与村、乡信息联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方面进行内部的教研活动,比如在学校之间进行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城区学校进行城乡对口教学活动,或进行专题研究、专项评比和业务练兵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板报专栏广泛宣传,使获得的信息传到每家每户,由各村村长出面帮助村民把它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服务于农、致富一方的思想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1.各村派遣技术人员和科技“明白人”给学校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当地的拳头产品铸造、支柱产业肉鸡养殖和一系列的家庭手工业劳动技术,通过劳动、劳动课渗透于教学。2.社区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积极支持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使学生有了实践的场地,为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将来谋求职业和生存能力提供了方便之门。3.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形成了集体集资、个人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办教育的大好局面。

2.认真开展扫除文盲教育

(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各级政府对扫除文盲教育的责任

甘肃省人民政府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认识,把扫盲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并落实县、乡(镇)、村三级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规划、计划,把实现扫盲教育目标列入县、乡两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普遍实行扫盲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实到乡村。各乡(镇)配备的成人教育专干重点负责扫盲工作的开展。成人教育专干每周兼任2~3节普通教学课,并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扫盲工作和业务指导上。深入扫盲夜校点,指导扫盲班教师的教学,具体落实扫盲任务,加强扫盲工作教学管理,建立和管理扫盲档案

案例:甘肃省天水市扫盲工作获“世宗国王扫盲奖”

2001年国际扫盲日,甘肃省政府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将“世宗国王扫盲奖”授予天水市政府,以表彰天水市在扫盲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世宗国王扫盲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扫盲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国际扫盲领域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全国妇联在1995年世界妇女联合会上首次获得此奖,而天水市教委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地方部门。

天水市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区域性文化也各不相同,文盲呈现“三多三大”的特点。“三多”:一是偏僻山区文盲多,占全市文盲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妇女文盲多,占全市文盲的一半以上;三是少数民族文盲多。“三大”:一是文盲数量大;二是文盲年龄偏大;三是分布面大。面对扫盲工作的严峻形势,天水市政府在充分摸底调查、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作用,统筹规划,逐层落实,责任到位,逐步形成独特有效的扫盲工作思路和方法,展开了一场全民扫盲活动。

天水市扫盲工作从两条线展开。政府系统包动员、包入学、包巩固、包筹措扫盲经费;教育系统包教、包学、包扫盲、包杜绝复盲。两线贯通,双管齐下,扫盲任务落实到村、户、人,工作扎扎实实,效果十分明显。

——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良好的扫盲氛围。

——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重点抓好妇女扫盲工作。

——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突破少数民族扫盲难点。

——按需施教,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天水市政府全力以赴,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广大干部、教师呕心沥血。“九五”期间,天水市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37.600 6 万人,文盲比例已从1985年的40%多下降到5.6%,秦城、北道、武山、甘谷、秦安等两区三县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国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清水、张家川两县达到普及初等教育和省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全市7~12 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3%,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96%,基本杜绝了新文盲的产生。扫盲工作提高了公民的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甘肃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缺口大,全省87 个县(市、区)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尚未解决温饱。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扫盲教育事业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主要有三条渠道:中央政府专项扫盲经费支持;省级政府从教育事业一次性补助费中安排一部分用于扫盲教育;各级地方政府在切块教育总经费中要拿出1.5%用于扫盲教育。

(2)扫除文盲教育的社会参与

除教育部门外,科技、农业、农垦、乡镇企业等主管部门及妇联、青年团、工会等非政府机构等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扫盲教育。2000年以来,农、林、科技、文化部门先后派出18 500 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展扫盲和科技推广工作。妇联组织妇女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活动,有228 万名妇女文盲、半文盲参加。各级妇联实施“春蕾计划”,举办了21 个失学女童班,救助了300 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团省委组织大中专学生参加文化、科技宣传服务队,有8 000 多人参加;在边远山区组织了130 多个扫盲班,办了1 000 多期科技培训班,发送宣传资料30 多万份,播放录像900 多场次,捐书5 万多册,既开展了农民教育,也培训了扫盲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动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参与扫盲动员与教学活动,形成了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参与扫盲的氛围。

案例:民族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扫盲活动(www.xing528.com)

临夏回族自治州注意动员民族宗教人士参加扫盲活动。永靖县王台乡阿訇马绍武、街道寺阿訇马金红、广河县上古城阿訇马武等人利用清真寺办起了扫盲班。甘南藏族自治州动员活佛用藏语开展扫盲教育,由政府民族宗教部门与寺院签订合同,寺院派人任教,教育部门提供教材,并负责考核验收、发证,效果很好。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碌曲县活佛依拉久美在喇嘛寺办起了扫盲班,使200 名文盲脱了盲,32 名小喇嘛退寺入学,300 多名家长送子女入学。甘南州由宗教人士担任扫盲教育的扫盲点已发展到15 个,接受扫盲教育的学员1 093 人。他们还把宗教上层人士从事扫盲教学的内容录成磁带,带到边远牧区播放,为民族地区开展扫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减少“复盲者”

(1)扫盲后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甘肃省政府在大力开展扫盲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地推进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1991年制订下发的《关于加快农村扫除文盲的指示》和《甘肃省基本扫除文盲单位验收办法》把“组织脱盲人员继续学习提高,防止出现复盲现象”作为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之一,并要求各地、县、乡对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要做出规划,把任务落实到村、到人;要组织青年和有学习条件的壮年参加业余小学学习,使其在语文、数学方面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对于其他脱盲学员,要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技术学习;要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作为扫盲后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全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扫盲及扫盲后的基地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基本适应了扫盲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

(2)扫盲后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

图53

2000年后,甘肃省许多乡中心小学、初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都基本配备了电视机、VCD、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使远程教育教育成为可能。2001年,受甘肃省教育厅委托,甘肃省电教中心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和长期从事扫盲教育的各级扫盲专干、扫盲教师及农业科技人员,根据甘肃不同地域的生活生产实际,编写和制作了一批适应甘肃省实际的农村实用技术教学录像带及VCD,在78 个县(市、区)发放上述20 套新教材共1 567 盘,供扫盲和扫盲后巩固提高及学技术教学应用。在使用新教材和新手段前,每年全省需动员专职和兼职扫盲教师约15 000 人,每年可扫除文盲约15 万,扫除一个文盲需要约300 元。使用新教材和新手段后,每年只需专职和兼职扫盲教师约1 500 人,扫除一个文盲需要约200 元,每年扫除文盲约22万人。

案例:《功能性扫盲培训活动手册》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据《扫除文盲教育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项目的功能性扫盲培训要求并结合甘肃省的实际,编写了《功能性扫盲培训活动手册》。在手册的编写中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观念更新、知识学习寓于扫盲培训的参与式活动之中。在培训手册的结构设计上,力图通过用组织主题活动的方式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手册的内容方面,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产经验,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学习和生活技能综合能力,从而确保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掌握最基本识字及简单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功能性扫盲培训活动手册》由30 个主题组成,主要内容有:识字和查字典、我爱我家、我们的村庄、远亲不如近邻、水和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和交往、城镇生活、认识人民币家庭理财、常用条据与合同、个人卫生和社区卫生、孕期保健常识、免疫接种、求医问药与照顾病人、卫生保健与自我保护、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关爱艾滋病病人、拒绝毒品、相信科学和破除迷信、一般事故和受伤的紧急救护、灾变自救、家用电器、关注信息社会、保护环境、科学种植。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

近几年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甘肃省的实施,促进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建设,也为农村中小学所在社区的扫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等方面受到诸多制约,但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可以使大量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农村贫困地区,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和社区成员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居民一样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案例: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

甘肃武威市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农村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途径,强调“以校领乡”,为当地的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数据服务,使得农民在接受通过信息技术传播的实用知识、技术的同时,对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创出了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收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1.学校中心模式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模式就是以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开展整个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农村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承担起来,使学校成为当地农村普及教育、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的中心,建立以学校为基础、核心的信息中心,形成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学校教育为依托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新体系,包括学校为当地政府、个人提供各种常规信息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甘肃省武威市黄羊川职业中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

2.乡镇网络信息站模式

乡镇网络信息站模式就是以乡镇网络信息站的建立和管理为核心,各乡镇网络信息站所在县、乡镇、学校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网络信息站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

3.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教育扶贫模式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为继续教育和正规教育以外的青少年儿童和社区群众的扫盲、脱贫致富提供非正规教育机会的机构。通常由当地社区建立和管理,同样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更多地借助于当地的正规学校,发挥社区正规学校的作用和多功能。通过在贫困农村地区建立各种类型的社区学习中心,发动当地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提供各种学习机会,进行农村贫困地区的智力开发,促进农村社区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为摆脱贫困服务。既然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必然会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在社区学习中心中应用信息技术,对社区学习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非常关键,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