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功能,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但不包括肽链的断裂等一级结构变化),导致蛋白质若干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
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如高温高压、紫外线、X线照射、超声波、剧烈震荡与搅拌等物理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浓尿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化学因素。这些理化因素都可能使蛋白质变性,球状蛋白质变性后的明显改变是溶解度降低。本来在等电点时,能溶于水的蛋白质经过变性就不再溶于原来的水溶液。蛋白质变性后,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如结晶体消失、黏度增加、呈色性增加和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等均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结构松散、分子伸长、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以及氨基酸残基侧链外露等密切相关。蛋白质结构的破坏必然导致其生物学功能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性、激素不能调节代谢反应、抗体不能与抗原结合等。但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并不一定完全是变性的结果,如蛋白质肽链水解断裂,去除辅基和应用抑制剂,均可导致蛋白质失活。
在变性后,除去变性因素仍可恢复其活性,称为可逆变性。大多数蛋白质变性时空网结构破坏严重,不能恢复,称为不可通变性。但有些蛋白质,例如,核糖核酸酶经尿素和β-巯基乙醇作用变性后再透析去除尿素和β-巯基乙醇,又可恢复其酶活性。被强酸变性的胃蛋白酶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其活性,被稀盐酸变性的血红蛋白,也可在溶液里变回天然血红蛋白。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renaturation)。
(二)蛋白质沉淀(www.xing528.com)
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合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三)蛋白质凝固
蛋白质被强酸或强碱变性后,仍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此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这种现象称为变性蛋白质的结絮作用(flocculation),结絮作用所生成的絮状物仍能再溶于强酸或强碱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变为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或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凝固(protein cogulation)。鸡蛋煮熟后本来流动的蛋清变成固体状;豆浆中加少量氯化镁即可变成豆腐,这都是蛋白质凝固的典型例子。蛋白质变性后结构松散,长肽链状似乱麻,或互相缠绕,或互相穿插,扭成团结成块,不能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即凝固。可以说凝固是蛋白质变性后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