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步教你制作思维导图|有效学习思维整理

四步教你制作思维导图|有效学习思维整理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点突出是验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否符合要求和条件的方法之一。图1-6思维导图制作方法灵活运用图像。故清晰明白是衡量一个思维导图绘制合格的基本因素之一。思维导图分支绘制按照顺时针方向,起点一般在两点钟方向。由于不同个体对思维导图的利用方式和原因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情况绘制出符合要求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考验作图者对多个分支结果及想法之间进行联系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作图者的发散性思维。

四步教你制作思维导图|有效学习思维整理

(一)绘制思维导图的技法

1.突出重点

绘制思维导图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杂乱不一,重点不突出。重点突出是验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否符合要求和条件的方法之一。在对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后,突出重点的方式有很多,包括选择新颖的图片和形状、不同的色彩等。

图1-6 思维导图制作方法

(1)灵活运用图像。

图像可以自动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一定要用中央图像,在绘制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图像,这样可以触发更多的联想,通过视觉促进理解和记忆。

(2)充分运用线条。

思维导图的分支线条是曲线,曲线更容易激发大脑,由中心向四周是由粗到细的变化,彼此相连。曲线线条的长度与在线条上的关键词长度相一致。通过线条的粗细来反映所记录内容的重要地位,也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

(3)适当使用色彩。

色彩是各种思想对大脑最主要的刺激物,它有利于对人体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刺激,能够提高我们使用思维导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鲜艳的色彩有利于重点的突出。主要图像要使用两种以上的色彩,更易于激发大脑。每个主干分支,或内容紧密联系的分支,使用同一种色彩,方便理解和辨别。为了层次分明便于区分,线条与写在上面的关键词不要使用同样的颜色。如无特殊需要,整个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可以使用同一种颜色。

2.发挥联想

思维导图显示的是人们结合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通过自我发散性思考获得的最为关键的信息。医学科研者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是科研者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前提,只有通过足够的联想,才能给思维导图做充足的扩充。从思维导图的狭义理解中不难看出,思维的灵活运用是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技巧。医学领域疑难杂症众多,许多疾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发挥联想才能将各类疾病相联系,并对患者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当然,医学科研中,不同方向的研究也许也会存在相似的地方,相同方向的研究也会存在着不同点,此时运用联想的办法,不仅可以排除所进行的医学科研的小影响因子,同时还能够抓住影响的关键因子。

3.清晰明白

思维导图切忌凌乱不堪,没有顺序可寻。凌乱的思维导图容易给研究者造成思维上的凌乱,不利于研究者进行思考和寻找当中的新亮点。而清晰明白的思维导图将帮助研究者尽快找到当中的关键点,思考出所研究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故清晰明白是衡量一个思维导图绘制合格的基本因素之一。

(1)注意顺序。

思维导图分支绘制按照顺时针方向,起点一般在两点钟方向。这是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常识,我们在阅读自己或他人的思维导图时也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在绘制时,需要合理布局,即根据分支及内容的多少,让各分支基本对称,避免出现重心偏移,造成视觉方面的难以接受。

(2)掌握文字排列规则。

思维导图中的文字是我们提炼的关键词,越精炼越好,切忌将所获得信息当中的一整句话都运用到思维导图当中。每条曲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词在线上。由于大脑更习惯接受横着写的词语,关键词的倾斜角度应有一定限度,以方便阅读。文字方面除了把握住关键词以外,还要注意书写工整,安排合理。

4.形成个人风格

不同个体对思维导图的要求不同,综合重点突出、发挥联想、清晰明白之后,思维导图应该体现应用者的思维,医学科研者还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风格。由于不同个体对思维导图的利用方式和原因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情况绘制出符合要求的思维导图。对于刚接触医学科研的人来说,不同形式的医学科研问题整理所使用的思维导图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在处理某些细节的时候,科研者可以使用自己易于接受和便于后期分析查看的形式和样式,从而形成更满足自己需求的思维导图。比如,使用虚线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使用某一个自己常用的符号表示重点等做法都可以形成个人风格。若是一味循规蹈矩使用大众常用的思维导图模式,容易使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在研究后期便不再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医学科研者完全可能会因为其不喜欢,或者不适应其风格而放弃自己曾经花费大量时间所绘制出的思维导图。

此外,思维导图个人风格的体现有助于研究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促进研究者记忆,提高效率。但必须强调的是,个性风格的展示必须是在坚持基本规则基础之上的,否则会影响思维导图效果的发挥,甚至出现 “不是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同内容间采用线条链接,体现隐含的内部关系,使用独特的代码、图像,方便自己进行联想;按照自己独特的逻辑进行思维导图的结构架构;对相关内容增加边界、进行注释等,都能给思维导图打上个人风格的烙印。因此,正确与合理发挥思维导图个人风格的作用,将会对医学科研产生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比较烦琐的疾病联系或者医学问题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

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围绕该中心展开

这是制作思维导图最基本的步骤,当寻找到最贴切的中心主题后,才能将大脑中的所思所想充分地展现出来。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某一个领域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医学科研领域,它不仅可以用于总结科研结果,还能用于总结科研者的想法,从而激发出科研者更多的灵感。当总结其他科研结果时,在收集完全的资料的前提下,确定多篇资料的共同主题,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那部分,思维导图将帮助医学科研者厘清其他人的研究思路,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当总结个人想法时,这时候完全考验绘制者的思维,需要医学科研者在足够思考下,确定自己的中心思想,将自己的灵感一一联系,通过灵感之间的联系寻找更多的灵感。当然,中心主题使用的最终目的即为突出重点,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形状等等,只要它能够帮助人们达到最终的目的。(www.xing528.com)

2.大脑不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自己心中所想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照抄照搬,将思维导图绘制成所谓的 “手抄报”。思维导图考验作图者对多个分支结果及想法之间进行联系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作图者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医学科研者应当利用好当前有用的信息,绘制思维导图时认真思考事物间的联系,围绕思维导图中心所发散出的分支写出关键词、次要关键词等。此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使用,第一是中心图的分支要由粗到细,就像树枝生长变细一样,同时需要具有发散感;第二是中心图应均匀分布,能够帮助提升视觉上的体验;第三是分支长度要略大于关键词的长度,也可以使用文本框将字围绕起来。在主分支之后发散联想绘制出更加细化的分支,应使用曲线,每个分支上只能写一个关键词。

3.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

医学科研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大多数问题都有很广的思考空间和思考范围,思维导图的内容不断添加,对于医学科研者的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考验。在绘制完成思维导图后的一段时间,又出现新的想法,对于制作思维导图的医学科研者是屡见不鲜的。因此,留有适当的空间,能够便于绘制者添加个人发散性思考的结果或受其他人和事启发所得的新结论。同时,留有适当空间也能在视觉上给予人们舒适感。

4.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善于使用连线、颜色、图形等表示

(1)线条使用规则。

其一是尽可能使用曲线以显示曲线美;其二是线条注意由粗到细,以显示条理和思考历程;其三是线条的长度尽量和内容的长度相当或者相近,以表现思维导图的紧凑。

(2)颜色使用规则。

其一是避免单一颜色,多样、鲜艳的颜色更易于激发思考者的思维;其二是注意一个分支一个主色调,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绘图者习惯于一个级的分支一个主色调,这样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使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在视觉上不清晰。

(3)图形的使用规则。

其一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便于绘图者联想和理解;其二是注意不要使用过多图标,适量的图标帮助医学科研者思考,但若图标过多,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对医学科研者的思考不利;其三是子节点的图片不宜多于父节点及中心节点,这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另一个容易犯的错误,一般子分支的数目大于父分支的数目,绘制者就很容易在子分支上使用过多的图片或者图标。

(三)绘制思维导图的几大禁忌

1.照搬目录

没有个人想法,形成 “手抄报”。

2.层次混乱

跳跃度大,思路不够清晰。

3.连线错综复杂

难以寻找到当中的联系,也容易形成视觉上的不适。

4.内容过多

难以确定关键点,从而不能寻找新的突破点。

5.缺乏内在逻辑

将不具有联系的事物强加联系,导致所获得的结果不合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