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1 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以社区体协为主、其他区域性体协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社区体协以社区办事处为依托,以社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社区体协。社区体协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专门体协、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社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下位活动性组织。社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城市社区体育在横向上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纵向上使群众体育深入到城市的最基层,正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实现群众体育普遍化、生活化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5种:社区体协、住宅区体协、晨晚练活动站、地区(片)体协和街道体协。城乡社区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点是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阵地。近年来,数量日益增加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6.2.1.2 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有的按季节举行。
社区体育活动形式不同,其活动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目前,日常性晨晚练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走、跑、操、拳、功等五大类,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体育竞赛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强的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
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人群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日常性晨晚练活动主要以附近的居民为主,老年人占较大比例。
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制订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在诸如家庭运动会、楼群运动会、老中少三代运动会中,参加者有80岁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儿童。一些社区还专门为残疾人、少儿、妇女组织了比赛。
6.2.1.3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工作内容杂,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主要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仅少部分受过专业培训。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以体育社会团体人员和乡镇、街道体育干部为主线,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队伍。
6.2.1.4 社区体育物质条件(www.xing528.com)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5种场所进行:社区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长,现有的正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人们已经将体育活动场所扩展到了公园、空地和江河湖畔,各地的晨晚练活动基本上都在这些场所进行。从1998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修建“全民健身工程”。这些健身设施的投放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
目前,基层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来自3个渠道:一是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晨晚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培训费、比赛报名费等方式解决。二是社区拨款。拨款数量的多少与社区的经济实力有关,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三是社区单位集资、赞助。集资多以交会员费、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赛的方式进行,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促销产品的目的。以上三种经费渠道中,第一种渠道获得的金额最多。
6.2.1.5 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体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群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参加锻炼并经常坚持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学校学生。中青年人特别是在职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
居民身边的场地、公益性的健身场所仍然十分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开放仍然不够,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需求。
经费投入不够,用于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资金捉襟见肘;社区体育人才紧缺,质量不高;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不健全。这些问题给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特别是健身指导带来了很多实际困难。
由于人们对社区体育服务性质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尽相同,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管理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存有分歧,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定位也不十分清晰。
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后,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形势还有不适应的方面,工作中存在着忙于事务,在加强管理、法规建设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