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聘用与管理海外雇员,解读前沿报道

聘用与管理海外雇员,解读前沿报道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媒体聘用海外雇员要严格遵守驻在国当地的法律法规,将聘用、解聘海外雇员的程序机制化、规范化。这一条例明确了聘用海外雇员的基本原则,规范了对雇员的管理办法,是新华社驻外分社聘用和管理海外雇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因此,加强沟通与引导是保证海外雇员新闻采写质量的重要前提。在调动海外雇员的工作热情方面,中国媒体对这一点更应引起注意。

聘用高水平的海外雇员是迅速提升媒体驻外记者站报道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驻外记者站人员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要求,BBC的海外雇员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本媒体驻外记者的人数。而雇员的聘用基于不同的需求考虑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向: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准确解读驻在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来说,聘用当地的本土公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从快速适应本媒体的工作风格、理解报道倾向与相关要求的角度出发,聘用媒体所属国在当地的侨民或者移民必然更有利于记者与雇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如果驻外记者站期望雇员能够迅速上手、独当一面,雇员本身就拥有广泛的消息来源和丰富的报道经验,那么聘用曾经在国际一流媒体中工作过的资深记者显然是最佳的选择。以1996年成立的半岛电视台为例。成立之初的半岛电视台亟需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员加盟,而此前一年英国的BBC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建设的“BBC中东频道”正好解散,于是半岛电视台抓住这个契机,不惜重金大量聘用了这些有着较高报道水平的原BBC记者,打造了高水平的人员班底,迅速提升了自身的实力。

与此同时,媒体聘用海外雇员要严格遵守驻在国当地的法律法规,将聘用、解聘海外雇员的程序机制化、规范化。在这方面,我国的新华社“早在2002年就已制定实施了《新华社驻外分社聘用和管理当地雇员条例》,并在2005年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重新修订”[6]。这一条例明确了聘用海外雇员的基本原则,规范了对雇员的管理办法(如聘用和解聘手续、薪酬管理办法,等等),是新华社驻外分社聘用和管理海外雇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而在招聘渠道上则可以多管齐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选拔适合的雇员。如“可以考虑和当地记者协会及其他新闻机构搞好关系,借助他们招聘本地雇员人选。也可以考虑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网络、新闻专业类杂志等媒体刊登招聘广告,遴选优秀人才。还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经验和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境外第三方聘用和管理方式,在符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境外人才合作”[7]

海外雇员的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如提高驻外记者站站长的管理水平、调动海外雇员的工作热情、按劳取酬的绩效评价、加强各类培训与交流以及通过雇员管理雇员等。对那些能力突出的优秀雇员,要通过提高待遇、放宽权限、提供晋升空间等多种方式留住人才,以求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提高站长的管理水平方面,驻外记者站的首席记者大都同时担任记者站站长的角色,他们无疑是记者站中业务能力最强和素质最高的记者,但在人事管理等站点日常的运营能力方面他们是否也具备同样高的水平就因人而异了。然而,站长的管理水平高低是驻外记者和海外雇员能否人尽其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站长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清楚明确地向海外雇员传达并规范国际新闻报道的采编要求,使后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媒体所属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媒体自身的报道方针以减少分歧。例如新华社“在拉美总分社和墨西哥分社工作的外籍雇员达数十名,和他们一起工作最大的障碍不是语言,而是雇员对中国国家政策和新华社报道方针不了解。例如在墨西哥分社工作的两名记者,工作勤恳、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他们写的稿子不少都被编辑枪毙,即使采用了也要做大手术,后方编辑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修补完善”[8]。因此,加强沟通与引导是保证海外雇员新闻采写质量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站长还需认真倾听雇员的合理诉求,采纳他们提出的各种建设性意见,并严格依照驻在国当地的法律法规对雇员进行管理,切实保障海外雇员的合法权益(如带薪休假),从而提高海外雇员的协作意愿。

在调动海外雇员的工作热情方面,中国媒体对这一点更应引起注意。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媒体在用人机制上的编制制度,使雇员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而出于报道安全的考虑,我国媒体也在使用海外雇员方面有着诸多顾虑,观念比较保守,“许多媒体对海外本土雇员的定位还是‘内派人员的补充力量’”[9]。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海外雇员的能力和资源优势,有效地调动雇员的工作积极性,驻外记者站应以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思路有效管理雇员,使驻外记者站的本土化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雇员人数的增长上,更要体现在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上。“首先,媒体要逐步淡化‘内外有别’的思想观念,消除对外籍员工的‘戒备’或‘歧视’心态。在不涉及意识形态、政治性弱的日常采访报道中,更加大胆开放地使用外籍雇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优秀外籍雇员担任更高职位。适当增加优秀雇员权限,调动雇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通过各种措施,为雇员提供事业上升空间和途径;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力争消除雇员打零工、打短工的思想,让雇员对我国媒体有归属感。”[10]

在按劳取酬的绩效评定方面,驻外记者站应严格按照海外雇员工作的不同性质、承担任务量的多少以及业务能力的高低划分级别,避免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一刀切”现象,伤害到优秀雇员的工作热情。驻外记者站应按照制作新闻的数量、新闻的首发率、自采率以及播出后的效果等多项指标规范对海外雇员的工作绩效评定,并以月度、季度和年度分阶段进行考核。与此同时,还应强化优胜劣汰的用人思路,通过实行详细的奖励、惩罚甚至辞退机制刺激海外雇员的报道积极性和竞争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媒体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好、信息渠道广泛、知名度较高的雇员,更要高薪聘请以留住人才。

在加强各类培训与交流方面,驻外记者站对于海外雇员的培训不可能像媒体培训自己的驻外记者那样细致规范,更多的时候是通过雇员在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雇员的培训主要涉及两点,一是加强雇员对媒体所属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以及媒体自身的性质和报道方针的理解,对于一些在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一定要让雇员在报道口径上与本媒体保持一致。例如,新华社东京分社的日常报道中时常会涉及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以及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等具有主权争议的领土问题。在地区问题上,“西方记者以及我们(新华社)的西方雇员往往会把这些地区当作一个主权实体而忽略它们是我国的一个省或特别行政区这一事实”[11];而在主权领土问题上,中方与日方对钓鱼岛的英文称谓截然不同,中方称其为Diaoyu Ilands,而日方却将其称作Senkaku Ilands。因此对于东京分社来说,加强驻站雇员的政治敏感度十分重要。培训涉及的第二点是报道体例的规范,全球各大通讯社、国际一流媒体无一例外都有采编报道的具体体例要求,这里还以新华社为例。新华社于2002年出版了《新华社英文采编体例》,这不仅有效地规范了驻外记者的采编报道,也有助于海外雇员准确把握新华社的报道要求。如《体例》中规定“英文稿件撰写以美式为准,推荐英文拼写、释义参照美国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对非美籍的以英语为母语的雇员来说,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此外,我们(新华社)的度量衡都采用公制,而英美籍的雇员在撰写稿件时往往会先入为主,使用英制单位;在温度单位上习惯于华氏度而不是我们(新华社)规定使用的摄氏度”[12]。另外,新华社曾经邀请过一些地区分社的优秀外籍雇员来到北京总社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海外雇员更好地了解新华社和中国,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对新华社的报道立场和策略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能显著增强他们对新华社的归属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在通过雇员管理雇员方面,驻外记者站的“本土化”发展不仅是指人员构成的本土化,还应体现在人员管理的“本土化”上。由于在当地雇员之间大都不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明显差异,沟通协调起来更为高效顺畅,因此记者站可以根据海外雇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拔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本土化管理,避免站长因事无巨细的管理而浪费精力。在这方面,新华社加沙分社的经验值得借鉴。截至2011年底,加沙分社共有各种雇员34人。“雇员遍布加沙地带各个地区和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伯利恒、希伯伦、纳布卢斯、盖勒吉利耶等地,覆盖了巴勒斯坦90%左右的地区。”[13]鉴于雇员人数之多、分布地区之广泛,如果完全依靠记者站站长和驻外记者进行管理,势必会分散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分社记者在文字、视频、摄影雇员中分别选择负责人,对其他雇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记者每周与负责人进行合议,对每一位雇员一周工作进行评定,表扬先进、激励后进,通过绩效奖等多种形式,促使雇员发挥更多干劲。每月,记者会组织各地雇员召开一次专门的文字、摄影及视频工作碰头会,每次选择一个城市,让当地雇员做东道主,雇员间相互交流心得与经验,利用雇员的荣誉感与自尊心,刺激良性竞争”[14]

[1]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9.

[2] 数据来源: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9.

[3] 王秋韵,尹炣.我们在也门抢时效[J].新闻业务,2012(20):28.(www.xing528.com)

[4] 王秋韵,尹炣.我们在也门抢时效[J].新闻业务,2012(20):28-29.

[5] 金林鹏,岳冉冉.“飘”着去采访:航拍澳大利亚沃加沃加灾区手记[J].新闻业务,2012(21):30.

[6] 胡加齐.驻外分社雇员“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新闻业务,2012(42):48.

[7]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EB/OL].(2011-11-14)[2013-03-26].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71/219486/16237462.html.

[8] 伍海燕.国外分社的“人”与“事”[J].新闻业务,2012(23):38.

[9]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EB/OL].(2011-11-14)[2013-03-26].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71/219486/16237462.html.

[10]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EB/OL].(2011-11-14)[2013-03-26].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471/219486/16237462.html.

[11] 齐威.浅谈非英语分社英文雇员的聘用和培训[J].新闻业务,2012(33):39.

[12] 齐威.浅谈非英语分社英文雇员的聘用和培训[J].新闻业务,2012(33):39.

[13] 杨媛媛,赵悦.加沙分社积极构建有活力的雇员队伍[J].新闻业务,2012(33):40.

[14] 杨媛媛,赵悦.加沙分社积极构建有活力的雇员队伍[J].新闻业务,2012(33):4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