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重点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又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特别迅猛,总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少数民族地区一探究竟,旅游业基本上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民族舞蹈文化也在旅游文化的促进下出现了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产业项目。比较普遍的就是走入剧场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这种类型的民族舞蹈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中都有体现且作品丰富,如丽江的《丽水金沙》、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这些剧场作品旨在为广大游客介绍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社会面貌。《印象刘三姐》更是以漓江山水作为实景剧场,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宗教礼仪和歌舞文化等融为一体。这类剧场类艺术演出在旅游市场上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团队管理模式。另一种在旅游文化中比较受欢迎的舞蹈文化模式是活跃于乡村景点的民俗舞蹈,比如各地政府打造的“彝族花鼓舞之乡”“老虎笙艺术之乡”等,这些以民俗舞蹈为文化名片的旅游项目都是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作为招揽游客的资源。
在旅游文化产业大开发的背景下,要如何保护好民族舞蹈文化呢?首先,要坚持整体的文化观,民族舞蹈产生于民间,是不折不扣的草根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包容性来源于历史流变,与特定的表演环境、服饰、乐器甚至时间、地点共同表达着民族精神特征。所以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应树立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将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推广,而不是独独展现一个或几个孤立的歌舞元素。其次,要坚持在更深层次上探索文化创意,也就是在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层上开发出旅游文化的附加价值。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要持有开放的观念借鉴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民族舞蹈文化产业建设的文化含量,赋旧艺术以新生命。“印象系列”可谓是中国当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代表之作了,也是享誉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之一,“印象系列”的每一部作品都极其贴合当地旅游文化且相当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对于游客来说,“印象系列”演出将民族历史人文特色寄寓于大美山水之中,在忘情于风景之际对文化也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印象系列”树立的良好口碑与各个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相互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稳定发展。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兼具市场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一种产品,赋予了民族传统舞蹈以新的生命。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人民表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活动,它不仅再现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探究民族的舞蹈文化可以发现,民族舞蹈从多个侧面体现了各个民族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尤其是审美模式的变化,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最大的升华。民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对民族后代众多艺术活动和审美理想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民族舞蹈文化生态之所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态审美本性,对自然生态的向往是人性根本的重要表现,也是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的重要内涵,民族舞蹈中表达出的对天地、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以及对自由平等的向往,都是各民族人民生态审美的本性。(www.xing528.com)
文化生态是与原生性民俗文化相伴而生的,它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族舞蹈文化生态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以舞蹈为表达形式的日常生活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特点。因此,许多民族舞蹈文化生态在遭到破坏之后,就很难再被修复。面对原生态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同化的困境,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加大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力度,以阻止或者延缓原生态文化的消亡进程。除了经济和科技实力外,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领域,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这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鼎力相助,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舞蹈则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主打力量,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民族舞蹈的这种现实功用让我们必须对它的文化遗产进行全力的保护。
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重点项目,逐渐成为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下,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必然是多元的、开放的,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兼具市场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一种产品,赋予了民族传统舞蹈以新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