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民族舞蹈:原始性与生态保护调查

传统民族舞蹈:原始性与生态保护调查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民族舞蹈源于人类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作为原始社会时期十分特殊的一种宗教形式,其本身实际上是源于古代先民对神秘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强大力量的崇拜,虽然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很多图腾形象的意义早已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原始社会的古代先民来说,其最初创造图腾形象时基本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看待周围事物,而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对“图腾”的敬畏与崇拜,各种以图腾为核心的民族舞蹈也就随之出现。

传统民族舞蹈:原始性与生态保护调查

(一)民族舞蹈源于人类社会劳动

劳动生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前提,其不仅是决定其他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个体表达意识、传递情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学会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同时为了交流而做出各种肢体动作、发出各种声音,才能够让大脑逐渐变得更加发达,并衍生出舞蹈、音乐等各种表达或宣泄自身情感的方式。由此可见,无论是舞蹈、诗歌还是雕刻、绘画,各种艺术形式基本都起源于人类的集体劳动生产活动,而民族舞蹈也可以看作是各民族先民在集体劳动中所做出的有节奏运动,这些运动最初仅仅是简单的、无意识的肢体活动,即便其动作具有某种固定的节奏与规律,大多也只是劳动生产的需求,如用手连续拍打、用脚反复踩踏等。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某种动作在连续重复过程中,以特殊的规律与节奏开始为人们所发现,并使劳动者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这时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终逐渐成为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特征的动作集合,而这也正是原始舞蹈最初的形成。例如,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记载的大型传统舞乐“夏䈁”,主要反映了夏禹时期洪水泛滥,远古先民为了部落生存繁衍而与洪水作斗争的劳动生活(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于是命皋陶为《夏䈁》九成,以昭其功);而皇舞作为周朝时期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教材,最初则是源于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时,为祭祀求雨所进行的舞蹈表演活动。对于科学意识尚未形成的古代先民来说,舞蹈虽然具有多元化的社会意义,但无论是在哪一种场合中进行舞蹈表演,都与当时的社会劳动紧密相关,即便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些舞蹈表演活动基本都显得十分简单,但其源于社会劳动的原始性特征却是毋庸置疑的。

(二)民族舞蹈适应劳动生产需要

对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来说,各种民族舞蹈活动不仅源于物质生产劳动,同时也需要为了各种劳动生产而服务,即便不同民族的原始舞蹈在形式上不一而同,但其根本目的却都是为劳动生产活动提供帮助,或是为庆祝、纪念劳动生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就记录了五千多年前氏族社会时期部落成员进行舞蹈活动的情景,从陶盆上图案所描绘的舞蹈情境(五个人手拉手跳舞)可以看出,舞蹈活动的庆祝、纪念寓意已经在当时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原始先民需要通过这种特殊的肢体表演活动来表达自身在面对丰收、新生等重大事件时的喜悦,而在情感得到有效宣泄的情况下,其从事劳动生产的动力也会变得更大。另外,由于原始舞蹈普遍具有节奏感强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劳动生产中,舞蹈活动往往还能够发挥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交流生产生活经验的作用,如果劳动者在从事劳动生产时愿意服从一定的节奏,并按照节奏、规律来完成一系列的劳动生产动作,那么其劳动生产效率就必然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民族舞蹈源于人类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作为原始社会时期十分特殊的一种宗教形式,其本身实际上是源于古代先民对神秘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强大力量的崇拜,虽然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很多图腾形象的意义早已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原始社会的古代先民来说,其最初创造图腾形象时基本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看待周围事物,而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对“图腾”的敬畏与崇拜,各种以图腾为核心的民族舞蹈也就随之出现。从总体上来看,各民族源于图腾崇拜的图腾舞蹈大多都可以根据图腾形象划分为动物图腾舞蹈、植物图腾舞蹈、无生物图腾舞蹈几种。其中动物图腾舞蹈既有对强大动物图腾的模仿,又有对狩猎中常见动物的动作总结,如赫哲族人将虎视为山神爷,认为虎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猎物,在外出狩猎碰到虎时,通常远远跪拜、祷告,在外出狩猎之前,有时也会通过跳“虎神舞”来表达对虎图腾的崇拜与尊敬,希望其能够为自己的此次狩猎带来好运气。相比之下,植物图腾舞蹈则更多是为了表达自身寄托于植物的某种情感,或是体现对植物特殊功能的崇拜。例如,苗族枫木称为“妈妈树”,认为枫木是蚩尤在被黄帝擒杀后所化(苗族先民源于古代九黎部落,传说其首领为与黄帝作战的蚩尤),不仅将枫木视为本族主要图腾之一,甚至还为此专门创造了图腾树舞来纪念祖先,如清《贵阳府志》中曾记载,苗族男女经常会身着鲜艳的服饰,在枫木旁吹笙踏歌,同时绕树而舞,而这种歌舞表演活动也被苗族人称为“跳花”。(www.xing528.com)

无生物图腾通常是指自然界中的某种特殊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以及阴阳五行等,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民族图腾,而基于这类图腾所衍生出的民族舞蹈,则通常是古代先民为取悦神灵或与神灵进行沟通所创造。例如,以水为图腾的傣族大多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每年都会为澜沧江水神举行祭祀活动,并在祭祀过程中表演舞蹈;而信仰火神“阿依迭古”的彝族人,则会在选择吉日,身着盛装登高而舞,以祈求火神的保佑。

(四)民族舞蹈源于人类原始宗教信仰

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的民族舞蹈通常被称为巫舞,由于其诞生时间十分久远,且传承大多未曾断绝,因此很多都成了各民族最为古老的舞蹈之一。从舞蹈的原始性特征来看,由于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远古先民在面对各种宇宙间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现象时,也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只能将其看作是超自然力量支配的结果。在这种认知观念下,神鬼的概念为人们所接受,而巫觋作为与神鬼交流的“通灵之人”,则会在祭祀活动中通过特殊的肢体动作来营造神秘氛围,而以沟通神鬼为目的的原始舞蹈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诞生并发展起来,例如,王逸在《梦辞章句》中就曾提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为了“乐诸神”进行“歌乐鼓舞”[2],则恰恰说明了巫舞这种源于人类原始宗教信仰的民族舞蹈,本身就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五)民族舞蹈源于人类情感交流需求

除了为宗教祭祀服务的巫舞及其他仪式性舞蹈外,各民族古代先民通常还会自发组织一些大型的舞蹈活动,以满足自身的情感交流需求,而这种部族成员间以情感交流为目的的舞蹈形式,则通常被统称为自娱舞。一般来说,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语言也并不完善,因此在繁忙劳动生产的限制下,先民的情感交流需求与精神需求往往很难得到满足,而舞蹈这种来源于劳动生产的活动形式出现后,自然也就迅速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并在各个部族间迅速传播开来。例如在出土于各个古代文化遗址的岩画中,经常会出现单人或多人的舞蹈图像,有些为多人围绕篝火跳跃,有些则为男女对舞,虽然单从图案来看,并不能够直接将这些舞蹈定义为自娱舞类型,但相比于劳动生产活动,其与娱乐活动间的联系显然要更深,其目的也更加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