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意识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民族意识作为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心理素质特点与心理状态,通常会伴随着民族的形成而逐渐凝结起来,并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最终体现于民族文化特点上。因此对于各民族人民来说,本民族的民族意识虽然很难通过具体语言进行描述,但却能够在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中得到体现,并对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源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民族舞蹈,自然也会受到民族意识的间接影响,尤其是在民族舞蹈整体风格的形成、完善过程中,民族意识更是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壮族的传统民族舞蹈扁担舞(打虏列)为例,壮族在南宋时大多自称为“撞”或“僮”,二者均源于“瞳”这一壮族地区的乡里区划名称,其中“撞”在古代更是“瞳”的别写,这说明壮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其共同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壮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诸多磨难,则使其形成了积极、坚韧、团结的民族意识。受这种民族意识的影响,壮族人民在进行舞蹈活动时,通常会全体参与,并通过极具力量性的动作与响亮的伴乐声来表达自己积极乐观、不惧困难的生活态度,久而久之,扁担舞自然也就形成了表演人数众多、节奏强烈有力、扁担敲击声音清脆高亢的风格。
(二)民族心理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民族心理通常具体表现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性格、爱好、情感、生活习惯等,同时还具有世代承袭以及内聚性、自识性的特点。从民族舞蹈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民族心理会使人民对本民族历史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且愿意为了捍卫本民族利益而无私付出,因此在一些具有纪念、庆祝功能的民族舞蹈活动(如庆祝凯旋、祭祀、纪念民族英雄人物等)中,人们为了表达自身喜悦、思念、敬畏、崇拜等情感,通常都会将本民族广泛认同的思想、情感融入舞蹈动作中,而随着这种舞蹈活动的长期持续,民族心理对于民族舞蹈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加深,最终使舞蹈形成了极具民族心理特征的风格。以壮族蚂拐舞为例,壮族作为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稻作民族,一直都具有根据蛙类的叫声来预测水旱的传统(蛙类身体结构特殊,对旱涝比较敏感),而古代壮族人民也因此将青蛙作为民族图腾。受这种以蛙为图腾的民族心理影响,独具民族心理的蛙舞逐渐从原始舞蹈活动中衍生、脱离出来,并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壮族蚂拐舞。在舞蹈动作方面,蚂拐舞的动作形态多为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与田间的青蛙十分类似,而其粗犷有力的舞蹈风格,也使壮族人崇拜青蛙、重视农业生产的民族心理在舞蹈形态中得到直观诠释。
(三)民族精神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民族精神可具体解释为整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集成与现存精神面貌,从广义上来看与民族心理相通,但从狭义上来看,却需要将其定位为某一民族文化中具有肯定性价值的部分,而民族舞蹈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内容,其发展过程自然也会受到民族精神的直接影响。以朝鲜族为例,作为源于燕人分支且世代居住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古时候一直处于饱受外来民族压迫、侵略的状态,这使得朝鲜族人民不仅需要经常面临统治者更换所带来的动荡,同时还必须要忍受亲人离去而产生的精神创伤。但令人敬佩的是,朝鲜族人民并未在持续的磨难中被打倒,相反还在历史所赋予的反抗与不屈中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无惧失败的民族精神,并将其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舞蹈中,使朝鲜族舞蹈的风格与朝鲜民族精神变得更加契合。例如,在气息把控方面,朝鲜族舞蹈普遍强调“顿—撑—伸”的要领,要求舞者应“心带气,气带身,身带形,形带神”,真正做到动作“由心而发、由念而生”,这恰恰说明朝鲜族人民希望在舞蹈活动中自由抒发自身情感,而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困难的约束。另外,在主题内容方面,朝鲜族舞蹈大多都具有强烈的农耕文化特色,无论是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还是对劳动生活的歌颂,都与农业生产活动存在着紧密联系,这说明朝鲜族人民虽然在生活中历经困苦,但却仍然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舞蹈活动中,这种乐观而坚定的生活信念,同样是对朝鲜民族精神的直观体现。
(四)民族性格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如果将民族性格理解为本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性格特征共同点,那么民族舞蹈则可以被理解为民族性格在动作上的体现,只有某种性格真正得到了本民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并逐渐发展为民族性格,才能够将其有效地融入民族舞蹈动作中,使本民族最大的性格特征能够在舞蹈表演活动中得以彰显。以侗族“多耶”为例,作为侗族最为古老的舞蹈,“多耶”通常是由部落、村寨中的成年男子带头进行,其他人则需要在其身后按照一字形排列,并将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这主要是由于古代侗族先民在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时经常会感到畏惧,希望能够通过“多耶”来传递力量与勇气,以克服大自然所带来的诸多危险与困难,而这样的民族舞蹈风格,则正是由侗族人团结互助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
(五)民族生产方式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www.xing528.com)
原始的民族舞蹈大多都源于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活动,而其在不同时期的劳动生产方式,则成为影响民族舞蹈风格的关键因素。如广西京族主要聚居于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人们长期从事渔业劳作,出海时经常会面临狂风海浪所带来的生命危险,因此古代京族先民在亲人出海时,经常会通过舞蹈来祈求大海平静、家人平安,而京族舞蹈也因此形成了温顺、柔和、细腻的艺术风格。相比之下,蒙古族人民虽然同样以能歌善舞著称,但由于其长期以放牧、游猎作为主要生产劳作方式,因此蒙古族舞蹈中融入了“揉肩”“耸肩”“笑肩”“碎肩”等大量骑马放牧时的代表性动作,舞蹈整体风格也显得更加大气、豪迈、奔放且富有激情。
(六)民族生活习俗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在不同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差异往往十分明显,而这种极具特殊性的生活习俗,则正是制约民族舞蹈风格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由于民族生活习俗能够为所有民族个体所广泛认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各民族人民通常都会将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融入舞蹈这一民俗文化有形载体中,而在这一融合过程中,民族舞蹈风格自然就会发生改变。例如,苗族举行的“跳月”这一民俗活动以男女交际为目的,男女青年习惯在冬月的第一个亥日聚集起来,以寻找“意中人”,而源于这一民俗活动的庆祝性舞蹈,也因此形成了欢快、热情、互动性强的风格与特点。
(七)民族宗教信仰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受图腾崇拜、敬畏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民族大多都拥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由于宗教信仰本身能够实现对人民思想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所有民族个体的共有思想观念又决定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与特征,因此无论其宗教信仰为何,都对本民族舞蹈风格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如维吾尔族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大多信奉萨满教,很多舞蹈活动都源于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不仅在风格上比较神秘、庄重,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原始信仰特征。但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大部分维吾尔族先民的宗教信仰都发生了转变,而各种舞蹈活动的风格也在伊斯兰教文化影响下变得更加妩媚、大胆、夸张且富有生活化特点。又如藏族信仰的藏传佛教,其民族舞蹈中有很多动作都源于藏传佛教,且形成的特定舞蹈风格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八)民族聚居地环境对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进化论认为不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环境差异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进化与发展,无论是人文地理环境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只要其能够对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那么民族舞蹈就必然会形成极具地域文化特征、气候生态特征的艺术风格。如藏族人民世代生活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区,在气压低、日照时间长、长期缺氧的生活状态下,为减少氧气与体力的消耗,通常都有着膝盖微曲、低腰弓背的走路习惯,而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也有着沉重、缓慢、重心下沉的风格。相比之下,身处中部、华北等平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虽然同样需要从事辛苦的生产劳作,但由于所处聚居地的生存条件更加优渥,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舒适度也更高,因此与生产劳动相关的舞蹈活动大多都有着轻快、平和、愉悦的舞蹈风格,舞蹈内容与形式则显得非常多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