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里宣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成果

阿里宣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字在藏语中可以指跳舞,也可以特指阿里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因此“宣”舞蹈在舞蹈归类上可以归为自然舞蹈一类,而不属于表演舞蹈。“宣”舞蹈最初的文化功能是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演出,以祭祀神灵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寺庙“宣”舞蹈表现出极强的神圣性,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它能够引导群众的宗教信仰,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加强民众的凝聚力,既能传播宗教文化,又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阿里宣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成果

(一)“宣”舞蹈历史起源

“宣”舞蹈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象雄时期,那个历史时期“宣”舞蹈是一种广为流行的民间舞蹈,在古代藏民族的宗教礼仪和风俗节庆等各种仪式里普遍存在,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到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宣”舞蹈逐渐由宗教祭祀舞蹈演变为风俗性舞蹈,到了公元9世纪古格王朝时期,“宣”舞蹈发展成了宫廷乐舞,至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宣”舞蹈已经发展演变成了藏民族人民的节日性歌舞项目或自娱自乐的活动之一。

早在古象雄时期,“宣”舞蹈还被称为“弦”,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发展,“弦”的称谓改用“鲜”来命名,“鲜”字所指就是舞蹈之意,指历史悠久的藏族风格歌舞。后来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又用“宣”字代替了“鲜”,以区别于藏民族地区其他舞蹈形式,并且在汉语音译中更为接近,因此就有了“宣”舞蹈这个称谓。

“宣”字在藏语中可以指跳舞,也可以特指阿里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因此“宣”舞蹈在舞蹈归类上可以归为自然舞蹈一类,而不属于表演舞蹈。

(二)阿里“宣”舞蹈的形成

“宣”舞蹈是西藏阿里地区古老艺术的成果,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贫瘠的生态环境中延续至今,它所扎根的普兰县和札达县,从地理位置上看分别是阿里地区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为“宣”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

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天气冷,湖水盐化严重,草原森林在过去的一个历史阶段逐渐消失,所需淡水也干涸起来,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阿里“宣”舞蹈文化并没有因为灾难性的气候而绝迹,反而以它顽强的生命力留存了下来且发展至今,阿里地区山脉与气流走向基本一致,地形开阔但是交通十分闭塞,导致人口流动非常缓慢,文化艺术也没有交流传播的途径,因此,每个藏民聚集的地方都会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这对“宣”舞蹈文化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阿里地区地域开阔,人口密度非常小,有些地方除了游牧藏民临时放牧外根本看不到有人居住,阿里地区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都比较匮乏。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阿里地区的人口流动也逐渐加大,主要是游客和商户逐渐增多,但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不高。日渐开放的社会环境使阿里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发挥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宣”舞蹈文化的发展年代和流行区域之间存在着循序渐进的关系,在今天的“宣”舞蹈文化区仍然有很多古老艺术的残留,从舞蹈的内容、形式、器乐、服饰中人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古老的语言、习俗等文化特质,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宣”舞蹈发展到今天已经普遍地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为自己歌舞,也为敬供神佛歌舞,即兴表演时也可以载歌载舞地表达性情,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完全随性而来随心而动,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变化和完善。

(三)“宣”舞蹈的形态特征和表演形式

“宣”舞蹈与藏区其他舞蹈形式有着较大的不同,它的形式层次分明,舞蹈内容的演进必须按照严谨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宣”舞蹈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表现出高度的集体性、稳定性和传承性,是阿里藏族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舞蹈受到藏族苯教的影响较大,非常注重逆式的“线”与“圆”,基本队形是以线为衔接的,但是走串以弯弯曲曲的形态进行,呈现出一种又流通顺畅又起伏不定的视觉效果,它的慢板动作柔和、舞步庄重,快板动作豪迈、舞步轻盈,直观上就能感受到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内容。

在阿里藏区不同区域流行的“宣”舞蹈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普兰县的“宣”舞蹈表演就是以唱诵为主以舞蹈为辅,唱词内容非常丰富,舞蹈动作则相对简单。整体风格内敛质朴,有一种“似跳非跳”的感觉,舞步缓慢稳健,内容清雅庄重,旨在表达对佛法的敬意。普兰县的“宣”舞蹈的表演地点基本上是在寺院中,而且一般只在藏历新年和特定的宗教祭祀日中演出。寺庙“宣”舞蹈的表演非常严谨,表演人数不多,表演人员基本以圆形、半圆形或一字排开并保持大部分时间原地不动[8],有时可以左右移动。普兰“宣”舞蹈的脚部基本动作包括“横步”“左右横步”“原地屈伸”“前台步”“前盖步”和“平步走”等;手部基本动作包括“双手行礼”“双手自由摆动”和“前拉手”等,舞蹈过程中以舞步为主,上半身随着舞步律动。

札达县的“宣”舞蹈风格则略有不同,它的慢板以优美的节奏表达对族人的祝愿和向自然祈福,而快板则热情灵动,欢快善变,在快板与慢板的结合中体现随意又不失高贵的风格,追求端庄华美的精神境界。札达县的“宣”舞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寺院高僧或地位较高的人士面前表演加“宣”,以示敬意;另一种是民俗节日中旨在表现友好和谐的自娱自乐的表演,这种民众自娱自乐的表演中时常出现男女舞者抢宣的“宣”舞蹈,以示男女之间通过斗歌斗舞互相传情。札达“宣”舞蹈的脚部基本动作有“前抬步”“前踢步”“横步”“盖步走”“双脚蹲起”“前走两步”“后撤一步”等,都属于稳重而又轻松的舞蹈步伐;手部基本动作包括“身前交叉拉手”和“腰后搭手”,舞蹈行进过程中上半身随着舞步律动。(www.xing528.com)

(四)“宣”舞蹈的文化功能

“宣”舞蹈的文化功能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数度变迁,它的文化功能演变跟整个阿里地区的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宣”舞蹈最初的文化功能是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演出,以祭祀神灵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藏族先民认为神灵寄身于苯教祖师身上,他们在苯教祖师面前跳“宣”舞蹈就是在神灵面前跳“宣”舞蹈,特别是为了模仿苯教“卍”符号所做的交叉牵手和龙摆尾样式的队形走位,都是藏族先民为了驱鬼辟邪而对神灵进行祭拜和颂扬的表现。

寺庙在“宣”舞蹈的文化功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寺庙“宣”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寺庙僧人在羌姆中跳的“阿宣”和“拔宣”;另一种则是普通民众在祭祀活动之后,为了自娱自乐而跳的“宣”舞蹈。寺庙“宣”舞蹈表现出极强的神圣性,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它能够引导群众的宗教信仰,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加强民众的凝聚力,既能传播宗教文化,又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古格王朝时期是“宣”舞蹈的鼎盛时期,是为皇室服务的一种乐舞形式。为了达到皇室成员审美上的要求,“宣”舞蹈在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形式上也越来越多样化。独特的宫廷“宣”舞蹈动作优美、步伐轻盈,服饰也是华丽端庄,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景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宣”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功能与相应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当下越来越开放的人文环境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宣”舞蹈已经发展演变成了藏民族自娱自乐以及节日性歌舞项目。

(五)“宣”舞蹈的发展前景

“宣”舞蹈是阿里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的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藏族人民内心对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近年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宣”舞蹈的民族属性出现了日益淡化的现象。

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使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文化整体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宣”舞蹈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对“宣”舞蹈艺人的民族舞蹈传承事业造成了较大的打击,使阿里地区的“宣”舞蹈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宣”舞蹈虽然已经被收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物质条件不高,导致很多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愿意前往阿里地区工作,人力的不足和资金的短缺使“宣”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很难正常运转。

为了“宣”舞蹈的持续性创新发展,我们要给予“宣”舞蹈文化传承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比如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入阿里地区对“宣”舞蹈进行深入开发和系统整理,将“宣”舞蹈的发展传承带领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来。加大“宣”舞蹈传承人的队伍建设,使极度依附于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现有民间艺人的保护,传承人队伍的稳定和扩大,能够使“宣”舞蹈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力量。此外要积极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如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加大对“宣”舞蹈的宣传和介绍,使人民群众无须深入藏区就能够领略到“宣”舞蹈的美妙,这种形式能够推动“宣”舞蹈文化的发展,并与其他地方文化进行交流。总之,“宣”舞蹈必须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让“宣”舞蹈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继续造福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