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沿海京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

沿海京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舞是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京族民间祭祀舞蹈,以圆润轻柔的动作表达含蓄内敛的感情,全部舞蹈表演都是由女性完成,能充分表现出京族女性的温婉多情、贤惠孝顺的特性。舞蹈来源于生活,京族的舞蹈很少有突然的造型变化和较大幅度的动作,整体风格十分含蓄内敛,又刚柔并济,质朴不失高贵。最后,哈舞体现出了水乳交融的双边文化特征。京族哈舞的文化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沿海京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生态保护研究

(一)京族哈舞的文化背景

京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南部城市东兴,它西接越南东临北部湾,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大多数的京族人民居住在万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这里夏季长冬季短,全年雨水多气候潮湿,整体地貌基本为滨海平原、丘陵和山地。京族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居住在沿海地区靠渔业为生,生产生活中也会伴有农耕。京族是个多信仰的少数民族,他们信仰佛教道教,同时还信奉多个神明,每户京族人家都供奉有先宗、土地神、门神、灶君等神仙的排位,京族人民祷告诸神的内容多与出海行船有关,也祈求衣食无忧、祛病消灾。京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全部与日常生活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影响下,京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禁忌。

哈节是京族人民祭祖最主要最重头的节日,“哈”就是唱的意思,是京族语言的汉语音译,哈节是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含着一系列唱歌跳舞等丰富的文艺活动。“哈舞”是哈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哈节始终,属于京族民间祭祀舞蹈,在岛上代代相传至今,不同形式的哈舞代表着不同的内涵,但是整体上来讲,其共性都是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自古以来京族就是一个海上漂泊的民族,他们具有宽容忍耐的胸怀和大气坚强的性格,其民间文化传说都与大海相关,其民族文化也是以海洋为核心,哈舞祭拜和颂扬的祖先、神灵自然也就都是海洋的子女。

(二)京族哈舞的形态和风格特征

京族传统的哈节一般共持续7天,由桃姑表演的五种哈舞穿插在哈节的各种礼仪活动之间,这五种祭祀性哈舞分别是“香”“花”“酒”“灯”“棍”,严格地按照时间在活动中进行穿插表演,在整个哈节进程中,哈舞要表演多达三十余次。哈舞是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京族民间祭祀舞蹈,以圆润轻柔的动作表达含蓄内敛的感情,全部舞蹈表演都是由女性完成,能充分表现出京族女性的温婉多情、贤惠孝顺的特性。对祭祀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神灵的虔诚祭拜使哈舞表演时的动作衔接连绵轻柔,风格含蓄柔美,下面我们就简单对其中五种舞蹈形态进行说明。

“进酒舞”是在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九、初十、十四三日的大祭神中进行,由主祭、陪祭颂唱,由男师公为神斟酒,哈妹共表演三次进酒舞,每次两分钟左右。哈妹在表演进酒舞时,脚步动作是进退步伴有交换位置的流动步伐,双手手心向上置于胸前并向外环绕,压腕翘指的同时双脚后压脚跟,重拍向下。“敬香舞”会在哈节农历六月初九至六月十四六天之中多次出现,每次由五位哈妹燃香起舞,时长约两分钟。这是在男师公敬酒之后的表演片段,哈妹手持三支燃香作为请神的道具,舞蹈队形呈圆形,背身向外双脚小步退后,身体始终面向神案。“献花舞”则是在哈妹跳完敬香舞之后的表演,每次由5~7名哈妹举两朵黄色蕊心玫红花瓣的再生花献舞,每次时长约四分钟。哈妹在表演舞蹈之后要对五神和两侧神做双手捧花点头俯身之拜,献花完毕后表演结束。“花棍舞”在整个哈节中仅有一次表演,在农历六月十四晚送神之时进行,哈节的送神时间是经过提前推算而来的[4],不能随意为之。进行花棍表演的哈妹必须是村里资历较深且品德高尚的女性,表演时长约5分钟左右。道具花棍长约三尺,顶部有粉色纸花,下方用稻草和羽毛包裹,或以各种彩纸缠绕,在哈节开始之初就供奉于神案之上,神力恩赐七日寓意法力无边,花棍表演旨在送神归去,祈愿来年丰登无灾无难。“天灯舞”在哈节农历六月十五晚进行,仅有一次表演,由5~7位哈妹进行六分钟左右的表演,以蜡烛为道具,寓意美好。

哈舞注重手臂动作,舞蹈的整体动作由上半身带动,双臂可以说是哈舞的灵魂,我们可以通过哈舞的双臂动作看到京族人民常年置于大海波涛之中的海上生产状态。

京族人民将法力和哈舞联系到了一起,他们手中的道具就是法力无边的神器,这些神器作为媒介诉说着京族人民对明日生活的美好期望,比如“天灯舞”中的蜡烛意在借灯指路,“花棍舞”中的花棍能够除晦祛灾,他们通过这种形式寄托心愿寻求慰藉。京族人民的海上劳作离不开织网、补网等内容,这些运用手腕穿梭打结的动作都在哈舞中有所表现,比如“轮指”和“轮指手花”,这些动作清新别致总能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舞蹈来源于生活,京族的舞蹈很少有突然的造型变化和较大幅度的动作,整体风格十分含蓄内敛,又刚柔并济,质朴不失高贵。

(三)京族哈舞的文化意蕴和多元功能

首先,哈舞体现出了非常浓厚的海洋文化特征。京族自古与海为生、与海为伴,他们将对大海的恐惧和敬畏都融入祭拜活动之中。哈节与水相关的内容很多,比如祈祷生活如细水长流、收入如水源源不断、子孙如水代代绵延、事业如鱼得水、顺利福安等,他们与水的情谊都在哈舞中娓娓道来,在哈节结束前祭五方神位时,所选地址都是身后靠苍翠青山,面前有潺潺溪流的地方。

其次,哈舞体现出了典型的道教文化特征。京族人民有多神信仰,而典型的京族信奉的神灵多来源于道教文化,京族的道教活动主要集中在丧葬方面。京族地处西南沿海边境,经济的落后使京族人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认为在生活生产中鬼神的影子无处不在,比如他们祈求镇海大王保佑出海平安满载归来,请法师做法去除家门之祸,虔诚地迎神、祭神、送神,这些活动都与道教仪式有着深厚的渊源。

最后,哈舞体现出了水乳交融的双边文化特征。京族居住的万尾处于沿海沿边地带,这里的边关贸易和文化都有着很强的交融性,京族人民经常行走于关口进行物品采买,在两地哈节的举办过程中都可以看到京族和越南人民的同属文化、同源文化,由此哈舞体现出的水乳交融的双边文化特征就不足为奇了。(www.xing528.com)

了解了哈舞的文化意蕴,自然就对哈舞的文化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京族哈舞的文化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祈福除病祛灾

在哈节所有的哈舞表演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花棍舞”,总能看得人热血沸腾。花棍舞表达出的是一种决心和态度,哈妹在正式开跳之前就用牙不断地咬花棍上的鸡毛和稻草,以示破坏之意,花棍舞的动作也是不断地向外扑扇表示驱赶,待鞭响之际大家就集体把衣服向外抖落意在除秽。花棍舞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驱除、恐吓和逐令,当所有神鬼都被请出哈亭之后,也意味着赶走了病痛,留下了吉祥。

2.拜祖思恩表孝

崇礼重孝一直是京族人民非常重视的美好品德,这种价值观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哈舞审美,使文化的内涵在哈舞表演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哈妹在表演哈舞的过程中,上身动作多为躬身、含胸等表示尊敬和重视的体态,这是哈舞中缅怀先祖和表示孝道的文化功能体现。京族人民相信,哈舞中的道具是沟通天神的媒介,只有通过道具才能获得真正的法力和尊严,也只有通过道具才能向先祖传递敬爱和思念之情,比如说“天灯舞”中的蜡烛和哈妹唱五方庙时所用的酒杯,都是缅怀祖先的情感寄托。

3.以歌舞助兴

助兴是歌舞表演的基本功能之一,哈舞在哈节的各种仪式进程中还起到了渲染和补充的作用,哈妹跳的“敬酒舞”就是为了讨神灵欢心的饮乐之舞。哈舞的助兴功能并不只局限于感官的体验世界,因为它显然不是为了助酒客之兴,而是要助神灵之兴,其内容的文化深度是十分深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表达。

(四)京族哈舞的文化价值

哈舞同所有其他民族舞蹈一样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哈舞在世代沿袭的发展中舞蹈动作几经流变,但其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却始终如一。哈舞对于京族人民来说不是一种艺术审美也不是一种娱乐项目,而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存在符号,它将京族人民的历史记忆都代入到哈节的种种仪式语境中,成为全体京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媒介。京岛上有1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一个陆地面积只有20平方千米的岛屿来说是何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的京族人民都能在这些文化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虽然在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文化传承的土壤已发生巨变,但是京族地区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先后建立了京族学校、京族字喃文化研究中心、京族独弦琴文化培训基地等机构,使京族的文化通过正规的官方途径得到了较好的有组织的保护和弘扬。

在文商互动式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京舞又担负起了发展民生的重任,在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之下,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哈节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游人在看到哈节的热闹和哈舞的精彩时无不表现得激动兴奋,这让哈节走出了京岛,也让哈舞走上了舞台。每一年的哈节盛宴过后,京岛当地的经济都有所增长,对改善京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文化和经济深度互通的发展趋势下,京舞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