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舞蹈,就是因为“民族”二字,民族性是民族舞蹈的灵魂,缺少了民族性的舞蹈就是一具徒有其表的躯壳,没有文化的深度,更找不到艺术的归属感。民族舞蹈具有民族性,但是民族舞蹈的民族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文化等要素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可见的动作,是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动作,赋予了舞蹈民族性的灵魂。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形成了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当然也都有着鲜明独特的民族性格,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我国五彩纷呈、风格迥异的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的民族性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民族舞蹈的内容、动律和形态中,比如:高山文化代表的苗族舞蹈就会呈现出“一边顺”的舞蹈动态,这是因为苗族人民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爬坡上坎,同手同脚同方向的动作能够减轻他们在山里劳作时爬山挑担的负担,使担子在惯性作用下有节奏地颠动,才能减轻负荷缓解冲力,这才有了蜿蜒山路中轻盈洒脱的“一边顺”动作。苗族人民将“一边顺”编排到舞蹈中,就是在用这个动作再现苗族人民日常生产的情态,是十分明显的民族性表现。
再比如,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立腰拔背、昂首挺胸的动作和藏族舞蹈中连绵的膝部屈伸、松弛颤动的动律,蒙古族舞蹈挥马鞭、点马步的动作等,都十分鲜明地将各个民族的民族特性表现了出来。除了动作和姿态,在舞蹈内容上也各有各的精彩,由于民族文化的大相径庭,我国民族舞蹈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比如,哈萨克族舞蹈中有“挤奶舞”、蒙古族舞蹈中有“骑马舞”、土家族舞蹈中有“毛古斯舞”、朝鲜族舞蹈中有“长鼓舞”,这些舞蹈内容无不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他们以舞蹈的形式讲述着民族的文化故事。
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所在,受到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1],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差异巨大,而舞蹈是否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也成了衡量一个民族舞蹈艺术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的首要任务就是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并且使民族舞蹈的主题内容与舞蹈形式达到和谐统一。在民族性差异的基础上体现出独特的民族舞蹈魅力,才是我国各民族舞蹈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原因。(www.xing528.com)
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就可以称之为特异性,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民族人民特有的在本民族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2]。民族舞蹈的民族性是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除了历史因素以外,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民族舞蹈独特的民族性的形成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舞蹈的形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共同作用于民族舞蹈的成形稳定的过程中。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民族聚居地带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甚至是水文因素都对民族舞蹈产生着影响,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通过舞蹈再现的劳动场景自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这对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图腾信仰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另外,自然环境对民族舞蹈的形态和动律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比如南方地区气候宜人少有极端天气,因此南方民族舞蹈的动作多表现得柔美优雅,节奏缓慢,而北方气候四季鲜明、变化大,多有恶劣天气出现,因此大部分的北方民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风格上也显得大气奔放。
民族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是民族舞蹈民族性生长的土壤,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要素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之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文化结构,民族文化生态是催生民族性的内在因素,只有依托于厚重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民族舞蹈才能在更深层次上表现出民族性的文化内涵,继而丰富舞蹈的民族性内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艺术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