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化差异中的《梅花三弄》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化差异中的《梅花三弄》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琴曲《梅花三弄》相传《梅花三弄》原为东晋名士桓伊所做的笛曲,后人把它移植为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古琴曲《梅花三弄》通过对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古琴曲。[2](二)钢琴曲《梅花三弄》钢琴曲《梅花三弄》由王建中改编于1973年,根据同名古琴曲的主题旋律和毛泽东1961年所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改编创作。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化差异中的《梅花三弄》

(一)古琴曲《梅花三弄》

相传《梅花三弄》原为东晋名士桓伊所做的笛曲,后人把它移植为琴曲(一说唐人颜师古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桓伊精通音律,擅长吹笛,还会唱歌、作曲,《晋书》记载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在琴谱中的解题常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书法家王徽之(字子猷)早就听说桓伊的笛子吹得很好,可一直未能与他谋面。有一天在路途中偶然相遇,王徽之连忙下车向他请教,桓伊就拿出笛子,为他吹奏了一曲。这支笛曲原名就是《三弄》,以后又有《梅花引》、《玉妃引》等名称。

古琴曲《梅花三弄》通过对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颂,来比喻人的高洁品质,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古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其中就提到“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琴曲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里面记载了乐曲共十段,每段都有标题,分别是:1.溪山夜月;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4.青鸟啼魂;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6.玉箫声;7.凌风戛玉;8.铁笛声;9.风荡梅花;10.欲罢不能。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因同样的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作“三弄”。这段泛音曲调如下:

乐曲的后半阙中运用快速的“拂”、“琐”等指法和强烈的音色对比,来表现梅花在严寒劲风中迎风摇曳、坚韧不屈的形象。通过前半阙的静态和后半阙的动态这两个不同的侧面,完成了对梅花整个形象的刻画。静态和动态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无论是音色、节奏以及曲调都是迥然不同的。然而,两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首先是它们具有共通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由于有相同的曲调作为段落的结束,从而形成了在变化中的统一。[2](www.xing528.com)

(二)钢琴曲《梅花三弄》

钢琴曲《梅花三弄》由王建中改编于1973年,根据同名古琴曲的主题旋律毛泽东1961年所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改编创作。作曲家利用西方作曲技法不仅保留了古琴韵味,还对曲式结构、和弦、和声技法以及调性等方面都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用。

改编后的钢琴曲在结构上原样遵循了古琴曲的结构,在原古琴曲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将其细分为四个部分,“三弄”的主题(第一主题)分别出现在第一至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则是第一主题的展开,出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则是对古琴作品中的一个大胆的延伸,将梅花傲骨的精神推至高潮,在织体及调性上都有了变化,展现出一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仿佛是在谱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诗句。[3]全曲经过了几次调性的转换,最终回到了F宫调,结尾处又出现了摹拟古琴泛音的主题旋律,让人回味,全曲在“清、静、淡、远”的意境中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