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多元创作成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多元创作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紧接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不仅使许多在“文革”期间被迫害、压制的钢琴家、作曲家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而且西方近现代主义的作曲技法、音乐思潮、教育观念、创作风格等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的钢琴音乐事业也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钢琴音乐创作也空前活跃,形成钢琴音乐的多元文化格局。钢琴创作的数量剧增、技法纷呈,使我国钢琴音乐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创作时代。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多元创作成果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紧接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不仅使许多在“文革”期间被迫害、压制的钢琴家、作曲家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而且西方近现代主义的作曲技法、音乐思潮、教育观念、创作风格等等纷纷进入中国,中国的钢琴音乐事业也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钢琴音乐创作也空前活跃,形成钢琴音乐的多元文化格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钢琴艺术处于恢复期,钢琴作品创作数量较少,但出现了新的音乐元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主要有:1979年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被称为是“新时代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重要收获”。[34]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山林的热爱之情。1979年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秉承并发扬了中国作曲家一贯追求的开放求异风格,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现,具有开拓创新之意。着力于“对钢琴音乐哲理性的追求,是这部钢琴组曲的最大特色”。[35]在创作技法上,作曲家运用了多调性、不协和和声的配置、错落的复合节拍、自由的复调结合等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这些在当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还有1978年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乐曲表现了“四人帮”垮台后,新疆人民欢庆舞蹈的喜悦场景。乐曲采用郑秋枫创作的《美丽的孔雀河》的主题和“随想曲”的结构,自由展开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36]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在创作“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音乐为己任的自觉意识下,积极探索“中国音乐风格”的全新意义。钢琴创作的数量剧增、技法纷呈,使我国钢琴音乐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创作时代。老一代的作曲家们,大多坚持对民族和声的拓展进行深入研究;中青年作曲家们则在创作题材的开拓和创作技法的大胆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无调性变体手法”、“十二音技法”等创作技法上的新名词,已经大量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作曲家自己独创出了作曲技法体系,理性的思考与创作的实践结合,创作出了一些风格特异、极具创新意识的当代钢琴音乐作品。音乐艺术哲学观念和中国钢琴风格,摆脱了单一模式,而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风格的主要钢琴作品可以分成几大类:

第一类,根据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主要代表作品有: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沈传薪的《云南民歌五首》,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陈钢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刘庄的《三六》,谢耿的《霓裳羽衣曲》,朱高的《双鹤听泉》,杨儒怀的《一根扁担》,崔世光的《夫妻识字》,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等等。

第二类,以中国音乐素材为基础,创新的钢琴曲。主要代表作品有: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他山集》,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宴乐》、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蒋祖馨的组曲《山花烂漫》,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吴影的《羽调式赋格——小伙伴》,吴祖强的《民歌创意曲》,崔世光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倪洪进的《壮乡组曲》,石夫的《即兴曲》,张玉基的《滨海抒情》,姜小丽的《寒号鸟》,杜小甦《山居秋暝》,罗忠铭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套“节奏赋格”》,杜鸣心的钢琴协奏音乐文化奏曲《春之彩》,张朝的《皮黄》,王笑寒的《遗失的日记》等等。

第三类,完全新创作的钢琴曲。这一类乐曲以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独创作曲技法系统创作。1980年代以来,更多的作曲家对无调性创作进行了成功地探索,主要代表作品有:汪立三的《天问》,陈怡的《多耶》,陈铭志的《三首序曲与赋格》、《钢琴复调小品八首》,高为杰的《秋野》,王建中的《情景》,杨衡展的《但曲》;王建中的《诙谐曲》,周龙的《五魁》,石夫的《数之一》,丁善德的《儿童钢琴曲八首》(作品28)、《小序曲与赋格四首》(作品209)、《小奏鸣曲》(作品32)、《前奏曲六首》(作品34)、彭志敏的《风景系列》,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等等。赵晓生的《太极》、蒋祖馨的《蔑言》是独创作曲技法系统创作的代表作。

第四类,大型曲式结构的钢琴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已经涌现出了20余部钢琴协奏曲作品。比较出色的有:饶余燕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徐纪星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谭盾的《钢琴协奏曲》,黄安伦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杜鸣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和《第二钢琴协奏曲》,赵晓生的《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等等。赵晓生的《希望之神》、谭盾的《钢琴协奏曲》是用新的创作观念和技法来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综合了新的创作观念和技法,创作水平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五类,“中国音乐风格”的双钢琴曲。双钢琴这一音乐形式20世纪初出现在我国钢琴音乐舞台,但是演出和教学的曲目却主要来自国外。几十年来双钢琴的创作在我国非常薄弱。2006年中国第一部《中国双钢琴作品选》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标志着我国双钢琴创作正式起步,有了初步可喜的成果。其中25首作品主要选自“武汉音乐学院首届中国风格双钢琴作品比赛”获奖作品。从创作类型上可分成三类:其一,将钢琴独奏曲改编为双钢琴曲,丰富和增添了音乐的情趣和音响;其二,以中国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的创新作品;其三,用现代创作技法和演奏法创作的作品。如曾珍、张慧琴的《红旗颂》,根据吕其明的同名管弦乐改编而成。获一等奖的龚华华的《赶山》,用典型的西北风格旋律,音调高亢豪迈。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的旋律,运用了小二度调性叠置的新颖方法,使小二度贯穿全曲,成为和声的核心素材。赵腾的《童年的正午》选自双钢琴组曲《花的记忆》,运用音集合理论技法,借鉴偶然音乐和电子音乐的技法,尝试钢琴的“无声按键”等多种演奏技法,生动表现了“蝉鸣”、“风铃”“佛钟”的动态与静态感,自然界的声音与作者的内心世界交织,呈现出“意识流”式的过程,流淌出淡淡的思乡之情。[37]

当然,一百年来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具有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外广泛传播的大型中国钢琴新作品依然很少,与中国钢琴表演在国际上获得的成绩相比还相差甚远,要真正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991年文化部委托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音乐学院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8所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科教师代表,各艺术院校、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师列席代表共300多人参加。远从美国被特邀来参加会议的胡伯亮教授在谈到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这个重要问题时,认为“要多多写出为中国人所接受所欢迎的好作品来”,有了优秀的中国作品,才能有自己的钢琴演奏方面的中国特点,才能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演奏特色来,否则建立中国钢琴学派就是一句空话。这是非常值得中国音乐家们认真思考的。大会主席周广仁也在本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强调了钢琴家们也都要来创作钢琴音乐,要使我国也出现像拉赫玛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斯克里亚宾那样的大师,那么,中国的钢琴学派也就形成了。[38]这是一个多么殷切的期望和重要的号召!

【注释】

[1]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2.

[2]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62.

[3]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3-44.

[4]尚学钰.古钢琴传入我国之历史渊源[J].兰台世界,2012(1):75-76.

[5]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究竟起于何时,普通观点认为从赵元任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开始,而魏廷格认为中国钢琴艺术应从贺绿汀1934年创作的《牧童短笛》开始算起,参见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J].钢琴艺术,2004(8):3-4.

[6]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7-8.

[7]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8]参见金桥.萧友梅与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3.

[9]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0.

[10]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1.

[11]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6.

[1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5.

[1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91.

[14]周来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J].文史哲,1987(4):34-38.

[15]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www.xing528.com)

[16]参见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6.

[17]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0.

[18]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19]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5.

[20]陈卉.绘其形,探其韵——例举五首中国钢琴改编作品[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21]陈卉.绘其形,探其韵——例举五首中国钢琴改编作品[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2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2.

[23]张璇.论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4]陈卉.绘其形,探其韵——例举五首中国钢琴改编作品[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25]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24.

[26]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83.

[27]魏廷格.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成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

[28]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28-29.

[29]王艺丹.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艺术研究,2004(12)。

[30]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57.

[31]陈卉.绘其形,探其韵——例举五首中国钢琴改编作品[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3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68.

[33]陈卉.绘其形,探其韵——例举五首中国钢琴改编作品[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34]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184.

[35]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149.

[36]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04.

[37]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04-206.

[38]参见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39-1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