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中和”审美思想与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庸》有句名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解释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导致尚“和”意识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儒家认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音乐应该像钟鼓声一样在缓缓的音响中播撒恢宏的气氛,“和谐”是音乐的自然之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音乐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要使主体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体验都保持在“中和”均衡的状态。道家则偏重自然、生命关系,追求艺术的虚空与清灵,其核心是“无”,如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论”,都排斥激烈夸张的音乐,与儒家“和”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和的内容和意义远远超出美学,它是孔子和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人传统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14]
“中和”的文化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中,是中国钢琴音乐的核心文化取向。[15]从钢琴传入中国之初,就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包容精神。我们的钢琴音乐教育以宽广的“中和”文化精神、兼容并包的胸襟接纳外国钢琴音乐文化,在“和而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钢琴家。在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中国钢琴经典作品体现出鲜明的“中和”文化取向,比如在结构上,很多钢琴曲沿用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多段并列体结构和散、慢、快、散的速度布局,若是三部曲式结构,也往往采用前面慢、中间逐渐加快、后面又逐渐变慢的渐进式。再如在主题的音乐材料上,中国钢琴音乐的主题材料则更多用渐变或者展衍的作曲法展开,注重统一而不是对比,体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中和”文化取向;《二泉映月》主题的材料不多且变化不大,主题的发展是在音乐材料的逐步展衍中获得变化。黎英海根据古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运用中国音乐传统的变奏、展衍和循环的美学原则使乐曲的整体结构一气呵成,各个段落间没有明显的对比界限,运用空五度、纯五度、纯四度、二度四度叠加的独特和声结构,表现出具象与抽象相互映照的意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江南渔乡幽静淡雅的自然景象。音乐情绪有节制地变化,时而明亮饱满,时而幽静飘逸,空灵虚静、幽深飘渺的空间意境表现了“中和”的文化精神。(www.xing528.com)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主要文化价值取向。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从文化的角度对钢琴音乐进行审视和关注。“中和”的文化思想,陶铸了国人注重自我克制与内省、自我与整体和谐的意识,涵养了国人的心气平和、知足常乐、少私寡欲等内在品质。在音乐风格方面,由于较多地关注对立因素的调和与平衡,致使中国钢琴的音乐风格始终以优美、阴柔的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中和”取向无形中也限制了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导致钢琴音乐缺乏层次感和对比性。因而,新时代里我们也要注意充实和发扬“中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与冲突中,中国钢琴音乐家必须开放吸收,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的既有文化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的优秀钢琴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