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中西文化差异中的发展之路

古琴与钢琴:中西文化差异中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发展以流动、“渐变”的原则为主,即在音乐的结构思维中多直觉性的顺延进行,音乐内部缺少严密的逻辑、理性结构,少对比冲突,强调“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在较大型的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以多段并列体的顺延结构更为常见,各个部分对比并不强烈且衔接紧密。[45]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渐变”、统一的结构审美特征。

古琴与钢琴:中西文化差异中的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发展以流动、“渐变”的原则为主,即在音乐的结构思维中多直觉性的顺延进行,音乐内部缺少严密的逻辑、理性结构,少对比冲突,强调“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

在较大型的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以多段并列体的顺延结构更为常见,各个部分对比并不强烈且衔接紧密。其结构布局的特点是强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变化,展开乐思。不是着眼于各主题或段落之间的对立、冲突与戏剧性,而是倾向于并置的非对立的谐和性。以郑觐文、柳尧章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为例,其结构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和戏曲音乐中惯常采用的曲牌连缀体式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段式结构的创作原则。作品中采用的散、慢、快、散的结构方法,继承了早在唐大曲中便广泛采用的散序、中序、破这一曲式结构创作的原则。每一组循环的重尾变奏,都出自开始两小节旋律变化。同时,作品还在每个乐段之前加注一个文字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和尾声部分。从每一个小标题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亲悦之情”。

虽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类似于西方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的现象,但它与西方的单二部曲式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差异,完全不同于西方单二部曲式的B段强调上句的对比与段落界限的分明,而是更强调平滑顺畅的过渡;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三段体结构(类似于ABC结构的无再现单三部曲式)也要比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更为常见。即使采用ABA结构,中间B与两端A之间的对比也往往较为模糊,不像西方音乐作品那样以“三部性”结构发展原则为主强调平衡回归。只是在近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受到欧洲音乐创作思维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才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加大了强调对比统一的三部性原则。

中国音乐不仅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是一种渐变的发展,甚至在一个音的构成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方式上,也由于“音腔”造成的音本身常有音高、音色的变化,音与音之间用“腔”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呈现出曲线式状态,体现了渐变原则;在旋律发展手法方面,中国传统音乐较多采用以一首曲调为基础,用加花、添眼、换头、衍展等手法展开乐思,基本上是一种曲调在横向上逐渐变化;欧洲音乐则常把一个动机在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重复、模进、变形,以展开乐思,是动机在横向、纵向上的跳跃变化。[42](www.xing528.com)

中国曲艺与戏曲的音乐同样不是强调对比,不同角色、不同性别与不同行当演唱的腔调,不是以对比的曲调来表现,而是出自一个基本“原板”的变化,将这个“原板”作转调或自由移位等改变,或者改变它的节拍、速度等要素,形成另一支不同旋律音程与调式特征,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腔调。汉剧(汉调)在戏曲音乐中率先解决了男女与行当分腔,即将旦腔变宫为角转调,使强调so-la-do、do-la-so纯四度音程的徵调式旦腔,变成强调do-re-mi、mi-re-do大三度音程的宫调式生腔,最后移到与女腔同宫调演唱,形成男女有别,行当不同的唱腔。从上例旦、生腔的派生关系看,就是将女腔向下方五度自由移位,形成一枝两桠的生旦分腔。这种根据“和”的审美意识,遵循首先要同而后又要不同的美学要求进行男女分腔,我们的祖先从宋元到清代摸索了六百年左右。[43]

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音乐,也包括一些传统民间的器乐曲,没有类似西方音乐中起着主要乐思作用的主题。即便某些乐曲有些因素,例如有些似是而非的核心音调会在各段中出现,但往往出现在乐段的中间部分或收尾,在乐曲中虽然有统一的作用,但并没有体现出集中的形象意义,也没有完整的形态。[44]例如汉、魏时期的琴曲《广陵散》,现存曲谱共有45段。分为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六个部分,照现在看,此曲虽有回旋曲的曲式特点,但它没有成型的主题,只有许多重复、变化重复或叠奏性句子,或各段间有类似的核心音调弥漫,贯穿而已,结构要散漫、自由得多;描写晋代“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共有10段和一尾声,有循环体结构特征——“圆”的章法结构以“曲”为体;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也有8段或9段规模,注重的是流水的各种动态——淙淙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结构顺“意”而展,一气呵成;古琴曲《潇湘水云》共有18段加一尾声,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但并没有严格的曲式章法。我国最早的琵琶舞曲之一的《十面埋伏》属多段单一内容的大曲,主要由不同的音乐材料根据乐曲的内容构思和结构布局连缀而成,其中虽有变奏和展衍等作曲技法的运用,但和真正的变奏曲相去甚远。其中并无明确的音乐主题材料作为内在联系,既无汉王刘邦楚王项羽的主题,也无战斗的主题,更无主题材料“动机”式的贯穿、展开。[45]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渐变”、统一的结构审美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