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发展:尚人工、标准化音色审美

古琴与钢琴发展:尚人工、标准化音色审美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中国音乐的“尚自然,多样化”音色审美相反,西洋乐器的制作倾向于采用人工的且经过标准化了的材料,而中国乐器则倾向于自然的而且是特性化了的材料。其他硬木虽取于自然,但由于硬度相近,故也十分接近人工的胶木,有利于标准化。如前所述,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对立的,它们之间始终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持有这样的认识,自然就很难领会中国音乐及其音色独特的美。

古琴与钢琴发展:尚人工、标准化音色审美

与中国音乐的“尚自然,多样化”音色审美相反,西洋乐器的制作倾向于采用人工的且经过标准化了的材料,而中国乐器则倾向于自然的而且是特性化了的材料。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乐器的制作材料就不再用单纯的自然原材,而是予以精心加工,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制成。诸如管、号、笛,大部分为金属质地,小部分以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金属是由矿物经过冶炼提取而成,胶木也是一种化学合成产品,所以都是人工的产物,金属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随意组合成不同的合金,故又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其他硬木虽取于自然,但由于硬度相近,故也十分接近人工的胶木,有利于标准化。即使那些非金属、非硬木类的乐器,如各种规格的提琴、吉他、木琴、鼓等,也很早就作了标准化的工作,在用料、大小、厚薄、造型等方面均作了统一的规定。[47]再如钢琴,是由8000多个零件组成的非常复杂且精密度要求极高的乐器,每个零件都有它的设计标准和用料要求。正是为了追求音色上的“近器声,求共性”,所以才有了对乐器进行标准化的工作。

西方民族在“技术美学心理”地影响下,专心分析研究已形成的乐器,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进一步开发,他们在意发掘音色的表现潜力,首先使它规整性,去除自然性、特殊性,构成融合性机制,发展它造型性的功能,并努力于音色的可持续发展,亦即使原有的音色获得色彩、张力等等的变化。例如管乐器的吹口发展为喇叭嘴,形成号类乐器,按键也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乐器上,不仅拨弦乐器、吹奏乐器,甚至定音鼓也安上了类似的装置,使发音明确,指触敏捷;小提琴的琴板、木管乐器的筒身等,都努力去除原材料的自然特性;乐器的传递振动部分逐渐加长,以便再一次消减振动的自然特性;为了获得最大的音量,加大了共鸣箱和出音孔,比较同类型的中西乐器,例如二胡和小提琴,月琴和曼德林,竹笛和长笛唢呐和小号,就会发现东方乐器共鸣箱的体积比西方乐器相对都较小,这都是西方乐器企图摆脱声音的自然属性,追求人工属性,体现出“尚人工”的审美追求。

中西乐器材料上的这一差别,也有其文化上的根源。如前所述,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对立的,它们之间始终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西方人始终存有征服自然、驾驭自然、改变自然的强烈愿望,所以从感情上和本能上必然是疏远自然、冷落自然,不愿意原样地接受自然。西方艺术,包括绘画与文学,一直到19世纪才真正出现表现自然的作品,就是一个明证。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的作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是“人为”。这样,西方音乐选择人工合成的材料而不是自然的材料来制作乐器,就容易理解了。[48]

造成中西音乐音色审美观的差异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受着双方不同的文化意识支配的。过去许多人常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中国乐器的音色不如西方乐器纯净、统一,难以交响化,所以比较落后。持有这样的认识,自然就很难领会中国音乐及其音色独特的美。音色的多样性及其表现力在近现代音乐中已上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接近器声和接近人声,它们都在音乐表现中各有不同的作用,并为中西方各自的音乐活动增加魅力。[49]

【注释】

[1]本节主要参见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3):1-9.

[2]本著的“中西音乐”与大多关于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概念内涵相同,即主要界定在传统的范畴:所谓中国音乐,系指中国古代音乐(或中国传统音乐)。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中国音乐的概念亦随之有一定的扩展和延伸,不过,由于探讨对象的缘故,对这一历史时段的中国音乐,本文不拟论述。所谓西方音乐,指的是目前西方音乐史中所主要论述的印象派以前的欧洲音乐。参见赵娴.从中西音乐的比较看西方音乐的生成[J].黄钟,2000(1):25-29.

[3]转引自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6.

[4]参见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1996(4):97-100.

[5]参见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5-76.

[6]参见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1996(4):97-100.

[7]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79-380.

[8]参见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1996(4):97-100.

[9]管建华:论中西音乐艺术的时空模式,中国音乐,1989年第4期.

[10]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86.

[11]管建华.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之比较[J].音乐探索,1985(4):13-23.

[12]杨荫浏.语言学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67-68.

[13]参见管建华.语言学转向与重识国乐[J].音乐研究,2000(4):22-41.

[14]参见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1996(4):97-100.

[1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5.

[16]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21.

[17]参见管建华.语言学转向与重识国乐[J].音乐研究,2000(4):22-41.

[18]管建华.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之比较[J].音乐探索,1985(4):13-23.

[19]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98.

[20]参见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1.

[2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2.

[22]管建华.论中西音乐艺术的时空模式[J].中国音乐,1989(4):12-15.

[23]管建华.论中西音乐艺术的时空模式[J].中国音乐,1989(4):12-15.(www.xing528.com)

[24]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6.

[2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4.

[26]参见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音乐研究,1996(4):97-100.

[27]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5.

[28]参见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6-97.

[29]参见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26.

[30]参见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5.

[31]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3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51.

[33]黄汉华.言之乐与无言之乐——声乐与器乐之联系与转化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2002(4):4-10.

[34]参见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7.

[35]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236.

[36]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37]参见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1.

[38]刘承华.古琴表现力抉微[J].中国音乐学,2002(2):49-57.

[39]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0]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1]参见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5.

[42]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3]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241.

[44]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241.

[45]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6]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7]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8]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49]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