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音色审美特征及古琴与钢琴发展

中西音色审美特征及古琴与钢琴发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近器声”相应,西方乐器在音色审美上有着“求共性”的追求。“近器声”则使乐器的音色摆脱了个别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羁绊,从而能够直接地、完美地为抽象的音乐逻辑服务。[46]而中国乐器的音粒形状却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韵味十足的,能使音乐表现一种特别的深度和力度。

中西音色审美特征及古琴与钢琴发展

与“近器声”相应,西方乐器音色审美上有着“求共性”的追求。如前所述,西方人非常注重逻辑思维和形式规范,也很早就将音乐处理成具有相当抽象性的形式体系。在这种形式体系中,其织体思维是以纵向的和声为基础,形成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在这种美学观念的要求下,音色必须规范,首先对音色的自然属性必须予以抽象和提炼,无论声乐还是器乐,都得去除特殊性,扩大共性,构成体系,并归纳为几种大类声色,扩展其音域,最后构成一支由几组内部音色统一、音域重叠可以调配、外部音色相互融合的系统。[44]

西方音乐活动也经常进行大规模合奏,其最高形式便是交响乐,所以除了必须对乐器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制作外,也要求每一样乐器在音色上必须具有互容性和融和性,必须尽量消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否则,其音响必然形不成立体的绵密织体,破坏了西方音乐整体的美学追求。“近器声”则使乐器的音色摆脱了个别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羁绊,从而能够直接地、完美地为抽象的音乐逻辑服务。所以西洋乐器都追求音色的共性,且绝大部分都有很好的融合功能,无论是大、小提琴,还是钢琴、风琴,抑或是音量较大的木管、铜号,音色较亮的长笛、短笛,都能与其他乐器很和谐地合作,形成绵密严实的音响织体。(www.xing528.com)

从西方乐器的发声原理上看,也与中国乐器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差别。西洋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使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尽量减少材料在乐器发声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材料)参与发声时的振动。西洋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是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以空气振动为主,则使振动物体(即空气体)取得了或趋向于单一性,不同乐器除了振动的空气体的形状、大小有差异外,其余几乎就没有什么不同了。这样,西方乐器在其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便又排除了一层由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45]而中国乐器的发声大都要让乐器的材料与空气或丝弦等共同参与振动发声。中西乐器音色的这种差别,同样体现在微观的音粒形状上面。所谓音粒形状,是指在演奏乐器或歌唱发声时的出音给人的单个形体感觉。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均如一实心圆球,光滑、规则、饱满、结实,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46]而中国乐器的音粒形状却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韵味十足的,能使音乐表现一种特别的深度和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