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音色审美特征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音色审美特征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中华民族“贵人声”的音色审美观相反,西方人的音色观在总体上则是倾向于远离人声,而使得音色获得一种共同性,表现为“近器声”。“器”指用人工制造的物品、工具,“近器声”即要使音乐的音色趋向于和任何一种自然声响都不相同,要都保持相当距离的人为的“物”声。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音色审美特征

与中华民族“贵人声”的音色审美观相反,西方人的音色观在总体上则是倾向于远离人声,而使得音色获得一种共同性,表现为“近器声”。“器”指用人工制造的物品、工具,“近器声”即要使音乐的音色趋向于和任何一种自然声响都不相同,要都保持相当距离的人为的“物”声。这一倾向既反映在西方管弦乐队的主流乐器中,也同样反映在钢琴这件乐器中——用机械装置带动榔头敲击琴弦发声,以获得与管弦乐队具有共性并能与之融合的音色。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大多以金属材料或金属加胶木等为主,这不仅有利于这些乐器的标准化、规模化制作,也是为了使这些乐器具有人造“器声”的音色,使它们的音色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被称为“乐器之王”的西洋乐器的代表——钢琴,用复杂的机械装置带动榔头敲击琴弦发声,同样是为了获得与管弦乐队具有共性并能与之融合的“人造”音色。通过欧洲声乐作品的演唱我们也可看出他们的音色审美倾向:西方16、17世纪非常流行、有违人伦的“阉伶歌手”,到后来逐渐发展成非常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都要求充分运用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追求一种经过美化了的、非自然的“器声”,与我们中国讲求发声自然,富有地方性与特色性的“民族唱法”大相径庭。

西洋乐器很早就已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处理成具有相当抽象性的形式体系,这就决定了西洋乐器在发音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使音质尽量地远离“人”声,而接近“器”声,以便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所谓“器”声,则是指乐器的音响质感远离人的嗓音,而趋向于和任何一种自然声响都不相同,都保持相当距离的“物”声。这种物声不属于任何自然声响,并且是人为制造的产物,故而称之为“器”声,因为“器”本来就是指那种人工制造的物品、工具。西洋乐器在发声上正是通过远离“人”声来获得对“器”声的接近的。[42](www.xing528.com)

在西方音乐中,音色也被赋予“技术性”,以自然状态演唱、演奏的声音是不能进入西方音乐的大雅之堂的,必须讲究统一的方法,才可能被认同。在此基础上,声乐、器乐的技术性操作与表演得到高度重视,艺术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唱与演奏技术的探索。小提琴有了各种弓法,钢琴有了种种触键,等等;在人声的发声方面,也有了多种方法,包括美声唱法、咽音唱法、面罩唱法等等。特别是19世纪之后,为了歌剧角色需要,则训练出越来越专门的技巧分工,或以灵巧取胜,或以优美见长,例如抒情、戏剧、花腔等。[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