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地理环境的大陆型特征

中华民族地理环境的大陆型特征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称华夏,尽管其疆域、版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有变化,但其主要中心位置却相对稳定。这既说明了华夏民族是一个由诸夏和四夷所构成的天下,也准确地描绘了古时中国处在一个东、西、南、北四面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空间里。虽在唐代有过“丝绸之路”,但远不能达到彼此交流通畅,无法产生真正的大规模“互动”;在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的文化也是远远低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水平,因而常被轻视地称为“南蛮”。

中华民族地理环境的大陆型特征

中国,古称华夏,尽管其疆域、版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有变化,但其主要中心位置却相对稳定。在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的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就记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中国“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这既说明了华夏民族是一个由诸夏(泛指中原地区)和四夷(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所构成的天下,也准确地描绘了古时中国处在一个东、西、南、北四面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空间里。

从今天的中国版图中更能一目了然,我国东部紧邻太平洋,有很长的海岸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很少甚至无法与大洋彼岸的人产生交往。虽有郑和西洋一类的事件,但那也只是近古时期后偶有的情况;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或茫茫无边的大草原,再往北就是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人烟稀少,因而古代中国从北边也几乎无法与外部交流;西部大部分是高山、高原或大沙漠(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很难通过此道与外界进行交流。虽在唐代有过“丝绸之路”,但远不能达到彼此交流通畅,无法产生真正的大规模“互动”;在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的文化也是远远低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水平,因而常被轻视地称为“南蛮”。并且,古时南方的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且排灌系统落后,还不利于耕种。《尚书·禹贡》中也有相关记载,它将当时天下按地形和水势分为“九州”,将土地按其肥沃与贫瘠程度分为九等,说当时中国南方是“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意即“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最差的第九等”。而古时候北方的土地才是最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北方气候开始恶化,南方的气候才逐渐变得有利于农业生产。再往南也是海洋,热带高温,且没有可以借鉴的文明程度高的民族,所以往南发展的路也难以形成。[6](www.xing528.com)

一言以蔽之,古代中国几乎只能在这样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里发展自己,四面都很难与外界交流。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情感表达方式、思维习惯、社会经济形态,人们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取向与哲学思想等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大陆型文化。同时,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发展缓慢,而且由于相对封闭的宽广疆域,能够减少遭受异族入侵的机会,即便受到侵略也由于拥有广阔的纵深缓冲而不易被异族灭亡,这也使得五千年中华文化能得以延续保存至今,从未中断。放眼中国之外的(特别是西方的)文化,要么被其他民族取代而消亡,要么被彻底颠覆而中断,很少有中华民族这么幸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