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剖析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剖析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琴形制确立之后,一方面多种旧制琴仍继续使用,另一方面,定制之琴仍不断尝试细部的调整改进,力求完善。隋唐时期,定制之后的琴迎来斫制的高峰。雷威尤其著名,传说他得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从风吹树木的声响中辨取造琴良材。定制后琴在基本形制一致的前提下,仍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琴式。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剖析

古琴形制确立之后,一方面多种旧制琴仍继续使用,另一方面,定制之琴仍不断尝试细部的调整改进,力求完善。例如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传为唐初阎立本所绘的《北齐校书图》中的古琴,圆首阔肩,中部微狭,凤翅以下收杀至尾,专家认为这一造型对改善琴的音响应当更为有利。隋唐时期,定制之后的琴迎来斫制的高峰。尤其唐代造琴工艺成就突出,数量、质量都有空前的进展。当时民间出现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最受欢迎的斫琴名手,多出自四川雷氏家族。较早出名的有雷俨,他曾在唐玄宗时做过待诏,继起的则有雷霄、雷威、雷钰、雷文、雷会、雷迟等。雷威尤其著名,传说他得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从风吹树木的声响中辨取造琴良材。他们所斫之琴在唐大历(公元766-799年)中被称为“雷公琴”。苏轼《杂书琴事》说它们的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唐贞元(公元785-804年)时,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弹之者众”。当时长安李勉、江南沈镣、张越等制琴名手所制之琴,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定制后琴在基本形制一致的前提下,仍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琴式。人们根据它们外形起伏收缩的不同特点,命名为仲尼、连珠、神龙、伏羲、蕉叶等多种琴式。此外,同一琴式的琴还存在大、小、长、短、方、圆、扁、隆等等无数细部的差别。晚唐的仲尼式琴,较之后世同类琴,还具有琴面较圆,腰部内收较深的唐琴共同特点。唐以后的仲尼式琴,除仿唐之作外,一般不具备这种特点。这反映了同一式琴先后形制特点也有不同。宋代大力推崇儒家学说,仲尼式琴大为流行,出现定于一尊局面,其他样式的琴则日益少见。不过,古琴形制的发展变化并未停止,占今天传世古琴绝大多数的元、明、清所斫之琴,品种、样式变化多端,而且在琴体大小、制作工艺、装饰美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有如百花竞放。例如宋朝宋太宗至道元年就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民间斫琴也有许多新样式出现,神农式、递钟式、仲尼式、号钟式、子期式、潞王式、凤舌式、正合式、凤势式、落霞式、绿绮式、霹雳式、连珠式、蕉叶式、此君式等不同式样,同一式琴又有大、小、厚、薄变化,有基本体式与变体的不同。[28](www.xing528.com)

总之,透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琴的形制发展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蓬勃创新生机。即使其基本形制确立之后,品种、样式也变化多端,在琴体大小、制作工艺、装饰美化等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对更美妙音响的追求更是至今仍未稍歇。但有一点,其基本形制并未发生多少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