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物视角与文化差异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物视角与文化差异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考古发现的可认为是战国初至西汉初的琴,均出土在原楚国势力范围内的湖北、湖南两省,兹列举几件主要文物如下:1.湖北枣阳郭家庙琴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86号墓出土一张据推测是春秋早期的古琴,同时也是罕见的“琴瑟组合”。从器物形体来看,它更接近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筑”。琴的七弦制式的出现,被沿用2000余年至今,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是其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这件七弦琴除弦数外,形制与曾侯乙墓琴相同。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文物视角与文化差异

目前考古发现的可认为是战国初至西汉初的琴,均出土在原楚国势力范围内的湖北、湖南两省,兹列举几件主要文物如下:

1.湖北枣阳郭家庙琴

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86号墓出土一张据推测是春秋早期的古琴,同时也是罕见的“琴瑟组合”。该琴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通体略似高髻人形,箱体整木斫成,髹黑漆,属于“半箱琴”。琴龙龈处有较深的过弦痕迹,首岳山嵌入琴体,旁有弦孔若干。(见图1-1)此次郭家庙出土的琴属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琴,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21]

图1-1 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春秋时期琴

2.曾侯乙墓十弦琴

1978年5月,考古学家们在湖北随县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到五弦琴、十弦琴各一床,从同时发现的楚王赠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十一个字推断,随葬品应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所赠。曾侯之死,在公元前433年之后,其时已是战国初期,那么曾侯乙墓随葬之琴至少是战国初期的琴,或更早。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通长67.0厘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琴身用整木雕成,可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音箱形近长方体,表面圆鼓尚有波状起伏,无徽。近于首端并与之基本平行亘一条岳山,上遗有被弦勒过的痕迹,右边并列10个弦孔与弦痕相对。尾板末端微微上翘,表面可见勒弦痕迹。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表面挖有与音箱底面的开孔相对应的长方形浅槽,其与音箱扣合十分严密。底板浅槽内存有4枚琴轸。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音箱的“半箱式”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见图1-2)

图1-2 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初期琴

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全长115厘米、头宽7厘米、尾宽5.5厘米、身高4厘米。通体髹黑漆,边缘饰以彩绘花纹。琴体由独木雕成,中空,构成音箱,尾部为实体,首尾两端各有一岳山,隐间(两岳山之间的有效弦长)约106厘米。岳山上有五道弦槽,平均距离约1.1厘米。岳山外侧琴面上有五个弦孔,尾端弦孔外侧有一方头圆柱。琴弦早已腐烂无存。据琴的结构推知,其张弦的方法是先将琴弦固定于首端弦孔下方,然后张于琴面岳山上,经尾端弦孔,由琴尾下方上翻,系于琴柱上。《世本》曾有记载:“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这件乐器是否是其中所记的五弦琴不得而知。但其形体过于狭长,与记载不相符,也无法用手指弹奏。而且古代五弦琴尚有数种,形制也相近,所以难于确定。从器物形体来看,它更接近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筑”。

3.荆门郭店七弦琴

湖北荆门郭店这件七弦琴标本,1993年经发掘出土于荆门市沙洋四方乡郭店村1号墓,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墓葬。荆门郭店琴保存基本完整,通长82.1厘米。由剔空的面、底板盖合而成。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底板仅剔凿一“T”字形凹槽。面板尾端即琴尾。琴尾实心,下设一足,既可保持琴身平衡,又作弦枘使用。首岳上有弦痕数道。岳山外侧有弦孔七个,可证为七弦之琴。(见图1-3)可以看出,此琴除了弦数之外,形制与1978年出土于随县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其虽在时代上略晚于曾侯乙墓十弦琴,但其为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弥足珍贵。琴的七弦制式的出现,被沿用2000余年至今,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是其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www.xing528.com)

图1-3 荆门沙洋郭店楚墓出土战国中晚期琴

4.九连墩2号墓十弦琴(战国中晚期)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漆木十弦琴,通高7.5厘米、通长73.5厘米、宽25厘米。此琴十弦,无徽,琴身分为音箱与尾板两部分。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板微翘,其下有拴弦柱。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通体涂漆,上绘纹饰,是迄今所见先秦至西汉时最精美的古琴之一。(见图1-4)

图1-4 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漆木十弦琴

5.马王堆3号墓七弦琴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土一张古琴,虽是汉墓,但据推测,应该是先秦时期的古琴。因为“按照常理推测,无论今人或古人,对古琴的欣赏皆厚古而薄今。这不仅有心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音响,即对音色、音质要求上的原因,随葬品又多选用死者生前喜爱的宝物。因此马王堆汉墓随葬之古琴,更大的可能性不是西汉时制作的,而是先秦时代制作的古琴。”[22]

马王堆3号汉墓七弦琴,西汉时期。此琴全长82.4cm,面板长50.8cm,首宽11.5cm,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迹,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见图1-5)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这件七弦琴除弦数外,形制与曾侯乙墓琴相同。

图1-5 马王堆汉墓出土西汉琴

除以上这些主要的古琴文物外,还有1980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的可能为九弦琴(发现时已无岳山、弦、轸,据龙龈上弦眼推测,其弦数似为九弦或更少,形制与曾侯乙墓琴相似)、1977年山东长岛发掘出土的西周六号墓琴(出土时因已腐朽未能保存下来)、湖南袁家岭燕子山还出土有一具战国晚期七弦琴(形制与长沙马王堆3号墓所出七弦琴相似)等等,囿于篇幅,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