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案例与方法-第一节设置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案例与方法-第一节设置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监测报告就是监测活动的一个总结。案例一××市七年级音乐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市教育局教研室于2013年12月30日对全市初中学校课程实施进行了质量监测。这次监测中A等成绩的学生占参加监测总人数的6%;B,C,D等级占74%;E等占20%。班级于监测当天由巡视教研员和监考教师现场做签并抽取。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案例与方法-第一节设置

导读引言

音乐课程质量监测坚持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通过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发布,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质量观,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监测报告就是监测活动的一个总结。

案例与素材

我们来看看三个监测报告,分别是区域的(市级、区级)和特定学校的音乐课程质量监测报告。

案例一

××市七年级音乐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市教育局教研室于2013年12月30日对全市初中学校课程实施进行了质量监测。现对本次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监测目的

本次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全市初中部分学生的音乐学科学习情况的测试,了解全市音乐学科教学状况,加强音乐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二、监测对象

抽测当天由巡视教研员和监考教师现场做签并抽取各学校七年级学生,每班10人。

三、监测内容及方式

根据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目标,本次抽测的考核内容为“歌曲演唱”和“音乐主题模唱”(100分)。

监测内容为音乐教研员规定的曲目,所抽测班级学生按抽签序号分别进行歌曲演唱,由跨校监考教师进行现场录音,在抽测结束后送至教研室,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收听各校的录音并打分。评委由各校音乐教师担任,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四、监测等级

成绩评定按歌曲演唱的完整性、旋律节奏准确度、歌词的熟练程度等分为五个等级:

A等:能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完整地演唱歌曲和模唱音乐旋律。得分90~100分。

B等: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完整地演唱歌曲,模唱的音乐主题旋律比较准确。得分80~89分。

C等:演唱的声音、节奏、音调基本准确,歌曲基本完整,模唱的音乐主题基本准确。得分70~79分。

D等:演唱的声音、节奏、音调出现明显的错误,不能完整演唱歌曲和模唱音乐。得分60~69分。

E等:不会演唱歌曲,或者直接读歌词,音乐主题不会模唱。得分60分以下。

五、监测情况分析

1.音乐课教学质量较去年稳步提升。

今年在音乐监测中我们首次加入了音乐欣赏“主题模唱”部分的测试,在难度增加的前提下,有85%的学校合格达标,这说明音乐课的开课情况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重视,音乐课中教师也转变了教学观念,不再仅仅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2.学校间的音乐教学质量不平衡的现象被打破。

按照以往的经验,市区与周边乡镇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是很大的,市区的学校所具备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优势是乡镇学校不能比的,因此教学成绩比较好。但通过这次音乐监测却发现,城区学校的成绩不再占有绝对的优势,获得“优秀”等次的5所学校中有3所是乡镇学校,获得“不及格”等次的5所学校中有3所是城区学校。

3.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知识的积累,但是忽视了音乐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这次监测中A等成绩的学生占参加监测总人数的6%;B,C,D等级占74%;E等占20%。优秀学生比例小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这次加入了音乐欣赏的主题旋律模唱,如果模唱不准确,是不能得到A等成绩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六、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音乐教育不仅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领导要提高认识,不再把音乐课当作“副科”,重视艺术教育,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学科,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希望学校领导对音乐教师也给予比较准确的评价和鼓励。音乐教师更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各年级段及各册的教学目标,扎实开展音乐学科教学;努力探索,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2.音乐教学中的歌曲教学,要坚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演唱习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自然优美声音的辨析能力,培养良好音准概念、节奏概念,保护嗓子,避免喊唱。合唱教学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注意声部的和谐,训练学生敏锐的听音、辨音能力,并教给学生演唱形式的名称。音乐欣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音乐表达,即用各种形式(语言描述、肢体律动、旋律线等)表达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在表达中学会欣赏音乐、喜爱音乐、理解音乐。对课本要求的音乐基础理论一定要结合日常歌唱、欣赏教学常抓不懈。

3.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到器乐进课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升,和我们的教学管理是否到位、各项工作开展是否扎实有效、教师业务素质是否过硬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各校领导能够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真正做实各项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案例二

×××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抽测分析报告

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科教学质量体系,促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教研室于2009年3月制定了小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学科抽测实施方案,并于6月9日对以上学科中的五年级音乐、四年级美术学科进行了抽测。现对本次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抽测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监测目的

本次抽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区11所小学部分学生的音乐学科学习情况的测试,了解城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状况,加强以上学科新课程的教学规范,提升教学质量。

二、监测对象

本次小学音乐监测的学校为城区11所小学:囿×小学、中×小学、梅×小学、城×小学、大×路学校、刘×小学、莲×小学、水×小学、莲×外国语学校、天×小学和南×小学。班级于监测当天由巡视教研员和监考教师现场做签并抽取。

三、监测内容及方式

根据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目标,本次监测的考核内容为:“音乐基础知识和听赏能力”测试(笔试,30分);“歌唱能力”测试(口试,70分)。通过笔试和口试,了解和检测学生在新课程实践中的音乐学习情况,如:演唱习惯的情况、歌曲的演唱能力、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音乐相关文化的积淀等方面的水平。

1.“音乐基础知识和听赏能力”测试采用“学生边听音乐边笔试”的形式。试题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连线题。因为是第一次监测,所以试卷难度不大。

2.“歌唱能力”测试由所监测班级音乐教师指挥学生进行歌唱表现,分为全班唱、小组唱、男生唱、女生唱。由各校进行现场录像,在监测结束后送至区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观看各校的录像并进行打分。评委由各校音乐教师担任,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四、监测成绩

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优秀85分及以上,良好:70~84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折算教师年度考核为优秀权重为1,良好权重为0.85,合格权重为0.7,不合格为0.5。

本次被监测的11所城区小学中,音乐学科获得“优秀”等级的有3所学校,分别是:中×小学、囿×小学和大×路学校;获得“良好”等级的学校有5所;获得“合格”等级的有3所。总体上成绩呈正态分布,全部学校成绩都达到合格,说明我区城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基本良好。

五、抽测情况分析

本次监测情况显示:学校间的音乐教学硬件及设施配备这个“差距”在缩小,而学校间的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极不平衡,表现在老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这两个“差距”在增大。特别是专职与兼职教师,在监测中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一直有专职教师担任教学,而有的学校是兼职教师上课,只是监测前临时由专职教师对监测年级进行辅导,导致各校监测成绩有一定距离。

1.歌唱。

《小学音乐第十册学期目标》明确要求:继续养成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并在歌唱实践中正确自如地运用;乐于、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优美的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及二声部合唱;能自然运用各种演唱形式(独唱、齐唱、轮唱、二部合唱等),使歌声更为立体、丰满、有表现力,在歌唱的体验和想象中获得美感。在被监测的学校中,中×小学、囿×小学、大×路学校的学生训练有素的演唱习惯和正确的发声方法及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显得较突出,体现了日常教学的扎实有效。5所“良好”等级的学校,学生的演唱能够跟随伴奏带或教师的伴奏唱下来,节奏和音准基本准确,但存在集体跟琴唱较好,但小组演唱时表现不够好,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喊唱”现象,缺乏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音的美感。3所“合格”等级的学校,学生的演唱存在着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定和部分学生声音难听,有“读歌、喊歌、吼歌”的现象,缺乏音乐的表现力和美感。

2.音乐欣赏。

《小学音乐第十册学期目标》要求学生能聆听乐曲,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乐器音色变化中,体验音乐风格、体裁的特点,发展联想与想象;能听辨教材中涉及的音乐体裁与形式;通过教材中涉及的各类乐曲的听赏,准确听辨乐器音色及种类、名称;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能哼唱3~5首本学期欣赏过的乐(歌)曲的主题音乐,说出曲名及著名作曲家。在被监测的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音高、情绪等基本要素掌握得较好,对音乐主题、音乐形象等有一定的捕捉记忆能力。而有的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直没有专职教师任教的班级,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是很薄弱的。如3所抽测成绩为“合格”的学校中,“音乐基础知识和听赏能力”测试的30分中,不合格的比率分别是33%、28%、22.8%。

3.音乐知识。

《小学音乐第十册学期目标》要求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感受、认识切分音;通过歌曲学唱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运用所学乐谱知识,用唱名视唱简单曲谱,并能用唱名流畅准确地视唱已学部分歌曲曲谱。能感受二、三、四拍子的节拍规律和韵律感。监测情况显示,被监测学生之间差距较大,好的学生掌握得很好,但有的学校学生对切分节奏、唱名的认识、不同拍子的音乐不能做出及时反应,体现出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基础音乐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4.器乐进课堂。

课堂器乐教学可以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也可以在三年级开始,本次不作为监测内容。但在此次监测中可喜地看到中×小学被监测的这个班级已开展有序的课堂乐器学习,学生能熟练地用口风琴吹奏完整的曲子,吹奏的姿势、手型都较规范。

六、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次的监测,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教学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了,对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规范等的执行明显严格了,对教师的配置和专任教师的使用等方面明显好转了,音乐、美术等课被挪用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很多音乐教师的责任心更强了,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了……但本次对音乐的教学质量监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改进。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音乐、美术教育不仅音乐、美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领导要提高认识,把音乐、美术课不再当作“副科”,重视艺术教育,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学好音乐、美术等学科,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希望学校领导对音乐、美术教师也给予比较准确的评价和鼓励。

2.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力求做到专职专用。

建议学校建立合理的兼职教师的备课制度、评价制度和监管制度;小规模的学校尽可能地建立一个音乐、美术学科的教研室,选取一个主要负责人,开展符合校情的校本教研等活动。

3.学校在校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

有的学校虽有专用教室,但课桌、电脑音响设备录音机、背投等都是学校最破旧的。要配置质量相对较好的教学器材和设备。音乐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学器材和设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掌握各年段及各册的教学目标,扎实开展音乐学科教学;努力探索,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5.关注兼职教师的成长。

大部分兼职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主观认识很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认为教好主课就行,音乐课只是附带,在完不成主课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音乐课成为挤占挪用的首选,缺乏对音乐教学的责任心;②认为音乐课与考试升学无关,备不备课、根不根据教材上课无关紧要,教学存在极大的随意性;③由于不擅长音乐专业技能,长期得不到有效培训,认为教授音乐难度极大、无趣至极,对音乐教学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建议兼职音乐教师要多了解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加强自身音乐素养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各校要多为兼职的音乐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虽兼职,却不容忽视。兼职教师自身也要引起重视,明确责任。每一个学生都应享受到同样美妙的音乐课;每一个音乐教师也同样应陶醉于自己所任教的音乐课。让我们真切关注兼职教师队伍的成长,为全面平衡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共同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6.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

音乐教学中的歌曲教学,要坚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演唱习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自然优美声音的辨析能力,培养良好音准概念、节奏概念,保护嗓子,避免喊唱。合唱教学时特别要注重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注意声部的和谐,训练学生敏锐的听音、辨音能力,并教给学生演唱形式的名称。音乐欣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音乐表达,即用各种形式(语言描述、肢体律动、旋律线等)表达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在表达中学会欣赏音乐、喜爱音乐、理解音乐。对教材要求的音乐基础理论一定要结合日常歌唱、欣赏教学常抓不懈,如学唱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聆听分辨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并让学生自觉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划拍,养成听音乐打节奏的良好习惯;对音符、休止符的认识要结合具体歌曲讲解,当再次遇上旧知时,要常复习以求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欣赏所学的歌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聆听的力度,对于中高年级更要注重对音乐的理解、把握、分析;乐理知识的掌握应当注意“扎实”二字,要注重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编创,挖掘学生创作的潜力。

7.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到器乐进课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区的城区部分小学和农村少部分小学已经在有效地开展,而且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我们的教学管理是否到位、各项工作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教师业务素质是否过硬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各校领导能够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真正做实各项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区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奠定强有力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

(摘自《××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抽测分析报告》)

案例三

××小学音乐学科监测质量分析报告

一、数据结果

一年级4个班,抽测了30人:及格率100%、优秀率60%。

五年级4个班,抽测了24人:及格率100%、优秀率75%。

二、测试情况

从测试结果看,大部分班级学生能独立自信地演唱指定的歌曲,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音准、节奏把握较好;有半数的学生音乐知识掌握得较好;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熟练地操作打击乐器。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这次测试,我发现音乐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有些学生在独立演唱、演奏时缺乏自信和表现力。

2.学生还未养成科学用嗓的习惯,学生缺乏应有的歌唱技能,歌唱缺乏美感。

3.能够完整背唱规定曲目的学生比例很小。(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每学年能背唱四到六首)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结合对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再次解读,要求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学习,透彻解读课程标准,落实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明确并理解音乐课程的目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针对这个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整体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双管齐下,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2.换位思考,多了解学生。(www.xing528.com)

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多了解学生,也是改善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意向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你的教学,使学生对你的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学生才有可能自己管理学习目标,自我检测、自我要求,从而真正走进音乐课。

3.注重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快乐地接受音乐。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学习环境和气氛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教与学都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缺乏保障,因此,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魅力,或者是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包含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这几大领域的内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以一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反映出的音乐美感、表现能力、创新能力欠缺来看,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欠缺。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始终让学生充满对音乐的好奇心,学生就会快乐地接受音乐、表现音乐;相反,当教师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模式,无论音乐有多么美,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我们教师的教学创新,还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4.淡化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是全盘淡化。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的学生有半数对乐理知识听起来索然无味弄不明白,看来,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淡化知识技能”理解不够。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淡化,学生对音乐最基本的常识也一无所知,这次测试中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让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

(作者:上塘城北小学,林选珍)

透视与聚焦

监测报告反馈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导向,“理论的价值在于启发、唤醒、提出问题进而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合理使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一方面有利于帮助监测对象把握教育质量状况,另一方面有利于监测机构运用先进的教育监测评估理论引导监测对象转变教育思维、变革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管理、创新教学方式,并指导监测对象采取有效的实践或行动,从而有效发挥监测理论、监测项目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

上述案例一中,监测报告列出了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及方式、监测等级,然后给出了思考和建议。通过这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区域性的监测报告,针对的是教研室管理范围内的学校,但是它有很多局限性。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次的监测活动就是在每所学校抽取了七年级的10名学生,针对音乐演唱和主题模唱的监测,然后通过学生的数据反馈教师和学校的不足,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二是音乐教学中的歌曲教学方法改进;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做到器乐进课堂。

案例二中,这也是一份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这份报告也列出了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及方式,监测内容更加具体、细致,更能客观地反映区域学生音乐教育质量。这次监测活动选取了11所小学,监测的内容有所扩大,分为笔试和口试,监测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听赏能力、歌唱能力、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音乐相关文化的积淀,还采用现场录像的方式,在监测结束后送至区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观看各校的录像并进行打分。评委由各校音乐教师担任,力求做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然后把数据进行汇总,评出了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结论是城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基本良好。报告对于学生的歌唱、音乐欣赏、音乐知识、器乐进课堂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然后列出了思考与建议: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学校在硬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音、美等学科专用教室以及音乐学科教学的需求,还创造性地提出要关注兼职教师的成长。学生存在问题及改进,比如歌唱,要坚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演唱,还提出了尽量做到器乐进课堂。

案例三是一个特定学校的音乐质量监测报告。这个报告公布了监测数据,测试情况,也列出了问题和建议,分析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教师要加强学习,透彻解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教学目标,换位思考,多了解学生,注重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快乐地接受音乐,淡化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是全盘淡化。

分析这三个报告,它们的数据来源就是通过监测学生得到的,这无疑是不完整的,学生的成绩虽然可以部分反映出学校和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但是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出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完整的音乐课程质量监测活动应该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来综合监测,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得到学校在组织管理、基础配套、课程实施方面,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个人发展方面,学生在学习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特长方面的综合监测数据。监测结束后,组织提交报告框架,系统分析有关数据,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质量监测报告,推进调整教育决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依据监测结果有效问责,从而改进学校教学管理,优化教师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感悟与分享

沉思感悟

音乐质量监测报告可以分为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和学校音乐质量监测报告。

一、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

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是指本辖区或者特定的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学生的音乐质量监测报告,这种报告涵盖面广,数据信息量极大。这种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反馈的形式,可以采取评估监测专家到监测区域现场反馈的方式进行,重点反馈区域监测报告,同时反馈部分学校监测报告。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的生成,需要先为区域培养若干名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分析解读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再通过区域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校培养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分析解读专业技术人员。

参加区域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反馈的人员结构可以有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学校校长、教师骨干,这样既从宏观上引起教育部门领导对音乐学科的重视,有利于新的音乐教育政策与决策生成,又能在微观上与教育政策执行人员、教育教学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一起构建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的思想库。

完整的音乐质量区域监测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区域内学校监测概况、基本情况统计、问题与反馈。

第一部分区域内学校监测概况

1.区域内的学校总数。

2.学校音乐教师配置情况,其中专职和兼职的数目、音乐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评定、年龄分布,任教年限情况调查表。

3.学校音乐器材配备,音乐室配置,音乐场地统计表。

第二部分基本情况统计

(一)监测学校说明

1.抽样调查的学校数目。

2.抽样原则:按照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城区学校、乡村学校的区别,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监测对象。

3.监测的办法:听课、问卷、笔试、面试、展示、资料查阅。

4.监测人员组成:本区域内的骨干教师、高校专家、研究机构人员。

5.监测过程:监测人员分组、分场地进行。

(二)监测情况统计表

1.学校方面:把监测的学校按照组织管理、基础配套、课程实施进行评分,并列出评分统计总表。

2.教师方面:音乐教师按照工作态度、教育教学、科研教研进行评分,并列出评分统计总表。

3.学生方面:把监测学校的学生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特长展示进行评分,并列出评分统计总表。

第三部分问题与反馈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本区域内音乐教学的现状,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在音乐课程质量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给本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相关政策制定的依据。

二、学校音乐质量监测报告

学校音乐质量监测报告是指特定的学校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音乐质量监测报告,这样的报告能准确反映特定学校的音乐教学质量。参加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反馈的人员可以包括校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学科骨干。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这样既能保障学校构建起以音乐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绿色评价体系,又能有效提升学校实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能力。

从特定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反馈的重点上来看,主要从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具质量、音乐学习质量、问卷结果、核心技术、相关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重点反馈。对学生音乐试卷质量的反馈,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分析评价试卷内容、结构与课程标准的吻合度,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重点反馈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体分值特征与整体趋势。

监测报告对学校学生总体音乐学习质量进行反馈,对学生个体音乐素质不进行反馈。问卷结果反馈主要是从教师、校长、学生问卷三个方面反馈,把握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监测采集的数据通过各种数据解读分析技术,分析影响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因子。

监测报告对策建议主要从三方面反馈,有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决策反馈,有对教研部门的教学研究反馈,也有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反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从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反馈的效果上来看,首先,要帮助区域构建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具有先进技术支撑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绿色评价体系。其次,要帮助学校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扭转单纯的以学生分数为主导的质量评价观,引导学校通过内部监测系统的构建,科学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校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再次,在区域内部培养一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技术队伍,帮助他们掌握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技术,运用核心技术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构建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最后,引导学校教师掌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学会运用现代教育评估监测技术对日常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的整体提升。

学校监测报告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监测说明、监测基本情况通报及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第一部分监测说明

包括: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目标、监测依据、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人员等基本情况说明。

第二部分监测基本情况通报及数据统计

(一)学校方面

1.组织管理。

(1)办学理念方面。学校办学思想,推进素质教育,体现育人为本、面向全体,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涵。学科均衡发展,在工作业绩考评、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等方面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音乐学科歧视、弱化现象。

(2)艺术氛围方面。校园内艺术氛围,艺术特色项目设置是否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学校是否借助宣传展板、校园广播等媒介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良好校园艺术氛围的形成。

(3)发展规划方面。是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音乐课程发展是否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每学期是否召开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定期总结,有相关的会议记录。每学年或每学期音乐课程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且指导性强。

(4)考评督查。学校开展音乐学科教学考核,有无测评试卷、有无成绩、有无成长记录,是否建立音乐学科等艺体专职教师的业绩考评机制,有无单独的评价方案,是否重视音乐学科教学,备课、上课等常规督查到位,有学校或教研组检查记录。

2.基础配套。

(1)专职配齐。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区课程计划配足配齐专、兼职音乐教师,是否保证音乐教师专职专用,是否将音乐教师随意转岗。

(2)专室配置。是否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的班室比例配足音乐功能教室,功能室内乐器配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说明》各类学校规定,器材的保洁保养、使用借用、维护更换等记录是否具体翔实。

(3)场馆配用。学校是否合理配备专门的音乐活动场馆,舞台、场馆等是否能合理使用,是否有记录。

(4)教材使用。是否配齐教参、教材及音像资料,上课使用教材是否到位,循环教材保护情况如何。

3.课程实施。

(1)课程开设。是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音乐课程开课率是否达到100%,有无挤占挪用音乐课现象。

(2)课改实践。学校有无艺术领导小组,学校音乐学科教研组是否定期举办教学研究、专题研讨、学习培训、成果展示或推广活动,音乐教师参加学校、片区、全区级以上的教学研讨情况,学校是否建立完善的音乐教研制度,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

(3)课辅社团。学校是否开展音乐课辅项目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专人辅导,是否建立一个以上固定的学生音乐社团,并进行常态化训练。

(4)艺术展示。学校是否举办全校师生参与的艺术节或艺术活动,学校师生参加市、区级以上的艺术比赛及展演活动情况。

(二)教师方面

1.工作态度。

(1)爱岗敬业。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部的素质教育方针,认真执行艺术教育相关纲要,具有工作责任心,团队意识。

(2)专业发展。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基本功培训,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赛课、说课、技能大赛情况,组织参与筹备学校艺术节和音乐类活动,参与学校、区、市、国家级的各种竞赛活动。

2.教育教学。

(1)教育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注重普及与提高,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强,学生参与度广,音乐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

(2)教学能力。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教材解读恰当,教学计划、总结符合要求,质量高,具有设计教案的能力,备课环节完整,书写工整,符合新课改要求。具有课堂执教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课堂气氛和谐,师生互动好。

3.教研科研。

(1)科研能力。每学期有一个以上专题研究或者小课题,积极参与校级及以上音乐课题研究,认真做好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每期撰写一篇以上质量较高的经验文章。

(2)教研能力。积极主动承担校级及以上音乐教研任务,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做好记录,讨论发言积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

(1)学习习惯。爱护音乐课本,爱护音乐器材,认真上音乐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有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

(2)参与态度。主动参与音乐课的学习,自觉遵守课堂规范,能主动参加班级、学校的音乐活动。

2.基本知识。

(1)作品欣赏。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音乐要素,能听辨音乐的情绪和情感,能听辨乐曲片段的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2)基本乐理。本册音乐教材范围内的基本乐理,本册以前学过的乐理常识。

(3)相关文化。理解并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的作用,能简单描述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音乐作品,音乐在姊妹学科中的作用意义。

3.基本技能。

(1)歌曲演唱。能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发声方法,具有主动自信的唱歌习惯,不喊唱、不怕唱,能根据指定歌曲,跟随伴奏完整、流畅地背唱或与他人合作演唱,音调音高、节拍节奏准确,情绪风格符合歌曲要求和儿童身心特点,演唱自然大方,有表情、有感情,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器乐演奏。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演奏自选乐器,速度统一,音色和谐优美,有一定表现力。

(3)读谱视唱。能够较顺畅地识读乐谱,唱名准确,音准好。节奏速度统一。

4.特长发展。

(1)学科特长。在唱歌、器乐、戏曲、音乐创作等音乐学科的某一项上有专长。

(2)个性特长。在舞蹈、戏剧、朗诵等与音乐相关学科的某一项上有专长。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3.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统计出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提炼出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的优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音乐发展的相关因素。

讨论与思考

区域音乐质量监测报告覆盖面广,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对象多,数据信息极大,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实施监测,如何抽取才能够基本代表本区域音乐教学水平的监测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