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引言
在音乐教学中,不少老师抱怨,学生上课常常不带音乐书、忘带课堂乐器,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是玩东西、讲话,就是招惹其他同学;有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唱歌,张口唱歌就吼唱,跑调严重……如此多的问题常常困扰着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师,你有这样的困惑吗?
案例与素材
案例一
唐老师的“抱怨”
这年秋季,唐老师接任了一个新的教学班。开学两周了,学生仍然是吵吵闹闹地等待教师来上课,唐老师很不高兴地走进教室,扫视学生,又看到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带音乐书,心里更不高兴了。于是,他走上讲台,用力地把教材向讲台一甩,“啪”的一声,非常响亮,学生都吃了一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这时,唐老师开始大声地训斥学生:“老师多次讲过,要求你们做好音乐课课前准备,要带音乐书到教室上课,来到教室后,音乐委员要起音唱歌,等待教师上课……”孩子们都很害怕,这节课很“安静”地过去了,唐老师心里有些得意。
可是,半学期过后,这个班多数学生上课不带音乐书、课前吵闹、课中讲话的坏习惯仍然没有改掉。唐老师几乎每节课都要在音乐教室里生气、发火,但是收效甚微,学生还是我行我素。唐老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时常在办公室抱怨:“这个班的学生音乐习惯一点儿都不好,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我真害怕上这个班的音乐课!”
案例二
老师,您听到了吗?
(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去欣赏一首二胡独奏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想:音乐告诉我们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师生一起欣赏二胡曲《赛马》)
学生1:乐曲描写的好像是热烈的比赛场面,大家都很激动,好像很多人在互相追逐、奔跑。
学生2:我仿佛听到了“狂风呼啸”,看到了路边的大树都被风吹得剧烈摇晃,也有树枝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不知教师需要什么答案,面对两位学生贴切的回答,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评价,也没有给予引导,答问的学生显得有点儿失望)
教师:(微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更好更符合音乐的想象吗?
学生3:老师,这首乐曲好像叫《赛马》,我仿佛听到了许多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追逐的声音,好像是在举行赛马比赛。(学生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向教师,好想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如释重负)你回答得真好,正确的答案就是《赛马》,请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回答鼓掌!
(全体学生鼓起了掌,但前面回答的同学掌声似乎有些勉强,也有些丧气,用失落的眼神看向教师。学生的心灵是很敏感的,感情是很脆弱的,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第二部分。(这时,一个很调皮的男同学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看上去很兴奋,抢着要回答。教师的脸上阴沉下来,三秒后勉强地示意他发言)
学生:老师,我觉得刚才那段音乐有许多地方像是我们在比赛斗蟋蟀。
教师:(讽刺的口吻)斗蟋蟀!那你说说看,音乐所表现的怎么就成了你们斗蟋蟀游戏?
学生: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比赛斗蟋蟀,先是你追我赶比赛谁先捉到蟋蟀,很热闹,然后比赛斗蟋蟀,有的敲盒盖,有的敲饭盒,有的学蟋蟀“吱吱”的叫声,就像音乐表现的一样,很热闹……
教师:(老师打断了学生发言)哈哈,你真是个调皮爱玩的孩子……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欣赏《赛马》。
学生:老师,我……
教师:请坐下,下课后再说吧。
透视与聚焦
音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平台。音乐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进入课堂后的每一个表现,积极培育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案例一的教师没有找到转化“差班”的办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刻板、粗暴,教学方法呆板,采用训斥、批评的办法解决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造就了这样的“差”班。教师若是采用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习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习习惯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难养成吗?
案例二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刻板,教师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机械推进,像演电影一样。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课前设计的标准,教师就给予鼓励,反之则予以忽视。教师只关注优秀学生,对调皮学生大胆的想象给予讽刺,并给这类学生贴上调皮的标签,浇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对音乐的热情。学生听完音乐,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把音乐表现的情绪说出来,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该大胆鼓励、表扬、引导。教师先入为主,对调皮学生丰富的想象付之一笑,加以训斥,浇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打击了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该教师采取了错误的评价方法熄灭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不敢发言、怯于表现,或者在课堂上捣乱。
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善于运用正确的评价手段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感悟与分享
沉思感悟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音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歌词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有的音乐教师“教”无“良”法,“导”无“新”法,教学刻板,教法老套,导致学生怨学、弃学,这些教师没有从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中寻求改变,而是抱怨音乐是“副科”,高谈学生不重视,家长不支持,抱怨音乐课上学生迟到,不带学习用具,不积极回答问题,高声吼唱,唱歌走调,课堂组织教学难,这样的教师对课堂缺乏掌控力度,把课堂管理责任推而远之,“教”与“学”的矛盾对立日渐突出。但是,也有教师灵活运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善于发挥评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善于运用评价的激励与纠错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加以教育、引导、激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音乐学习之中。
一、学习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
儿童时期的兴趣和爱好,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成才往往是以早年的兴趣和爱好为起点的。卡巴列夫斯基在《怎样给孩子讲音乐》中讲道:“我们时刻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美的感受,音乐作品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教师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兴趣日渐淡漠。据笔者分析,其原因是多样的:其一,是学生生活经历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心理距离,教材上的部分音乐作品,特别是欣赏作品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距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比较抽象,以至于学生上欣赏课时,常常“无动于衷”,渐失兴趣;其二,教师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理解肤浅、教学方法单一,有的课堂热热闹闹、活动丰富,但是,学生对音乐感受少,律动或互助活动多,一节课下来,学生很疲惫;其三,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学习技术,识读乐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实施激励性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心理体验,诱发主动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实践。“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胆小、不善表现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表扬他、鼓励他。教师的表扬可能会使一个消极懒惰的孩子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哪怕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教师表扬,也有可能成为这个孩子成长的起点。对学生夸奖的话不能仅仅是“不错”“很好”“真棒”,教师还可以这么对孩子说:“你的声音真像百灵鸟!”“你真有表演的天赋!”“你的歌声感动了我们!”“你的舞姿真的很美!”“真不错,如果下次再准备充分些,一定会更好”,等等,结合微笑表情和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渐渐爱上音乐学习。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评价时机,在学生期盼的眼神中给予恰当的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
评价度越高,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就越浓厚。
教学小故事1:
王爽变了
好端端的一节音乐课,因为王爽,已经第五次被搅乱了!这个调皮捣蛋、令人头疼的男孩子,简直把我给气昏了!自从接手四(一)班的音乐课,因为王爽的捣乱,课堂就没有太平过。一会儿逗旁边的同学咯咯笑,一会儿和隔壁桌的同学吵架,一会儿玩能发出声音来的电子宠物……(www.xing528.com)
我生气、愤怒,却又暂无良策,别提有多郁闷了。
音乐课本来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课程,既有优美的旋律,还有丰富的音响,为何他不热心参与,反而老捣乱呢?我琢磨一定有什么地方我做得不够好,或许没有真正了解王爽的兴趣需求,或许是采用了粗暴训斥的教学手段。对,问题的症结就在这儿!我忽然想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谚语来。是啊,对待后进生、调皮学生,教学手段简单、直接,常常训斥、批评,收获的一定是行为的反叛。这么一想,不禁汗颜!向学生发怒其实是自己无用的表现,对待后进生、调皮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并不是没有。
一次课后,我与王爽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到王爽还是喜欢音乐课的,只是唱歌时常常走调,惹得同学取笑,父母也说他五音不全,不是学习音乐的“料”,所以课堂上就捣乱吸引同学注意。针对王爽的情况,需要让他明白,唱歌走调可以慢慢纠正,音乐学习不单单是唱歌一项内容,还可以学乐器,学音乐知识……
两天后四(一)班的音乐课上,我用亲切的笑容欢迎大家,也欢迎王爽,然后让大家用甜美的歌声相互问好。
“呀,老师刚才匆忙,忘擦黑板了,谁来帮我擦一下?”
我的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王爽一个箭步就到了黑板前,抢过刷子,一口气儿把黑板抹得干干净净。
也许是难得听到老师表扬吧,看我态度亲切,又那么重视他,调皮的他有些不好意思,但看得出他心里很高兴。接着,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节奏(这个节奏给王爽读过),问谁能划拍读出来,王爽很标准地举手又很准确读出了节奏,我在班上表扬了他,这节课,他没有搅堂。在以后的课堂上,简单的答问、熟悉的歌曲,我会刻意让王爽回答或演唱,让他找到音乐学习的自信。自然,课堂捣乱的坏习惯逐渐得到改变。我的努力显效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课堂上,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肯定、鼓励,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得到无限放大,有益终身。
王爽在教师的赏识与鼓励中,转变了,进步了,变好了!
(摘自《给点阳光,就会灿烂》,《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第8期。作者:浙江宁波邱隘镇中心小学,任涌梅)
上面一则案例告诉我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积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赞扬,他们也会与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一样,释放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审美体验中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亦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染、陶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如欣赏《我的祖国》时,优美的曲调,熟悉的旋律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随音乐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当唱到“这是美丽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速度转变为进行曲速度,音乐变得激昂,对祖国的壮美、伟大的感慨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乐曲以故事为主线,管弦乐器将“少年彼得、小鸟、鸭子、爷爷、狼”等众多复杂的人(动)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既让学生了解了各种管弦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又让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再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合唱版),七段歌词,通过歌曲改编,将单声部旋律改编成多声部合唱歌曲,学生们在欣赏课中,安静地听着“王二小的故事”,当唱到“敌人知道受了骗,把王二小摔死在大石头上”一段,作曲家采用高声区的领唱来表现,歌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有的同学流下了眼泪,音乐改编更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残忍的愤怒和对小英雄死的悲愤。音乐的旋律、歌词的内容感染了学生,在学生心中产生了情感的升华。
3.音乐教材的丰富内容吸引学生产生兴趣。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教材充分考虑了儿童特点和儿童情趣,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吃透编者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视唱优美的旋律、聆听丰富的音响中产生学习兴趣。如《小青蛙》一课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幅荷叶上的青蛙图,画面生动逼真,可以理解为小青蛙在玩耍、做游戏,启迪了学生的想象;《拉勾勾》一课,金色和银白色的月牙形状分别表示金勾勾和银勾勾,直观形象的画面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记忆;《其多列》中师生对话的画面,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走的节奏和跑的节奏进行儿歌的编创;新教材目录中小耳机、小话筒、小电脑的形象以及“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标题直观陈述了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能产生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和兴趣。
4.多种评价方式记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实际是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过程,学生表现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学生兴趣的播撒,也弥漫着被关注被肯定的需要,这个过程需要多种形式的评价,如教师肯定评价、学生欣赏性评价、生生质疑性互评、成果记载、闪光记录等评价形式。如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答问,给予肯定的语言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可实施学生欣赏性评价、生生质疑性互评;对课本上的旋律编创、节奏接龙可实施成果记载评价;对学生有表情的歌唱可在歌曲旁边给予等级评价(闪光记录);对单元或阶段性的复习检验可以采用“班级音乐会”的评价方式,这种形式涵盖学生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人人参与音乐演唱、演奏活动等,学生根据自己所长,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歌唱,有的擅长乐器演奏,有的擅长筹备、主持,他们浓厚的兴趣在此得到充分表现,多种评价在此时得到自由发挥,如鼓掌评价、分值评价、鼓励性语言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当然,也可能会有挫折性语言评价,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自评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重点要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充分保护学生音乐学习的自尊,呵护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班级音乐会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由于班级音乐会是学生自发的,没有固定模式,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范围的演出形式,增强了班级艺术氛围,深得学生喜欢。
二、参与态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保障
心理学理论认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的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是对某种对象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心理学家赖茨曼举例说,如果我们有某种需要,有人阻碍我们或有物理障碍使我们得不到满足,我们就有情绪,讨厌这种障碍物,这就是态度。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强化对态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赞许,他就受到了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依赖于赞许。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利用评价的激励与纠错功能,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的学习态度,教师无论是激励性语言评价或者肢体评价,都能对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强化,在强化中,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容易建立起来,当学生表现出不好的学习态度时,教师可以给予反向评价(否定评价),学生的表现得不到教师或同学的认同,这种行为将可能因为不能得到强化而逐渐消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常常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影响同学的学习效果及课堂学习氛围。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就表明了态度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好的学习态度为音乐课堂学习创造了积极氛围,也反映出学习者做好了学习的准备。比如,学生是否能按时到音乐教室上课?是否带齐了学习用具?学生是否能遵照音乐常规认真听课,主动歌唱呢?这些音乐课堂常规都准备好了,就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端正的、积极的。
培养主动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采用音乐常规记录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学习态度记录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记流水账的方式记录自己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如课堂出勤,反映学习态度的学习用具的准备、书本和课堂乐器的爱护,课堂举手答问,反映课堂主动参与方面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记录,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自评或借助学生互评,把评价结果计入学期终结性评价之中。这个评价表要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生学习态度的优点和不足,反映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学习态度的变化,让每一个学生在意并关注自己的态度变化过程,激励自己学习态度向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态度记录册中的每个评价项目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等级标准,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记载。
课堂学习态度记录册
评价项目说明:(1)课堂考勤情况:上课迟到、早退一次记1个四分休止符,缺课一次记1个二分休止符。(2)学习用具:一次不带学习用具记1个四分休止符。(3)回答问题:回答一次问题奖励1个四分音符。(4)主动歌唱:歌曲学习完毕,主动积极演唱歌曲比较完整有表情,奖励1个二分音符,基本能准确演唱奖励1个四分音符。(5)乐器表现:主动完整吹奏一首乐曲奖励1个二分音符,能吹奏乐句的奖励1个四分音符。
操作说明:每周结束,对学生获得的音符数、休止符数量进行统计,音符可以充抵休止符,比如,1个四分音符可以抵消1个四分休止符;1个二分音符可以抵消1个二分休止符。每学期结束时,四分音符数达到20~30个得“优”,计入平时成绩,10~20个得“良”,计入平时成绩,10个以下得“及格”,计入平时成绩。(注:1个二分音符相当于2个四分音符)
三、习惯养成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主要内涵,但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渐进的,是在遵守音乐课堂常规的要求下,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的。音乐常规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组织模式。
1.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
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讲清楚了就行了,要靠教师长期不懈地抓,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同时,在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过程中,只要教师不松懈,有耐心,学生就会养成习惯。
(1)抓住教育契机,先入为主进行强化训练。课堂常规的最好教学契机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每年新生入学或教师刚接新班的时候,因为此时学生对教师抱有新鲜感,特别在意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不用急着上课,可以在第一节课进行课堂常规的专项训练,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规范,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教师的课堂上有什么要求、需要他们怎样配合等,学生就会朝着教师要求的方向努力,一旦习惯形成了,教师上起课来就轻松多了。不过,教师还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强化,让他们习惯成自然,渐渐接受自己的方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等到发现学生不配合或课堂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再“亡羊补牢”的话就比较难纠正了。
(2)运用评价的激励、纠错功能,促使学生遵守课堂常规。评价的激励功能能唤起学生的荣誉感、学习成就感;评价的纠错功能能促使学生积极改变错误行为,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向善的一面,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上课表现好的,如唱歌姿势正确,演唱声音好听、表演积极、表情丰富、律动优美、严于律己的学生及时表扬,可在学生手上贴奖章(小动物、小音符等)进行奖励,下课后,可将奖章贴在学生书上(可贴在学过的歌曲、书的封面等地方,这样学生就比较爱惜书本了,因为没有了音乐书,学生就得不到他想要的奖章)。对中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有一定的律己意识,教师将音乐常规制作成一张表,对每节课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做一个统一的详细的记录,对每节课迟到、不带课本或乐器,上课讲话、开小差的同学给予评价纠错,并在表上记录“b”,对音乐学习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同学给“#”。在记录的时候,记录员在课堂上只记录音乐表现方面得到“#”的同学,以及在学习用具、纪律等方面被纠错得到“b”的同学。被纠错的同学在阶段评价或学期评价时可以用“#”进行抵消,这样就避免他们“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对学生学习小组,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培养他们小组的集体荣誉意识,利于发动优生帮助后进生。
2.培养小助手,带动班级音乐学习常规的形成。
(1)音乐小组长:音乐小组长主要负责本组学生课前准备,如音乐用具是否带到,是否安静入座;还要负责检查学生背唱过的歌曲,带领小组同学在课间或班会上赛歌,检查学生完成的其他音乐作业,检查学生离开教室是否将椅子摆放整齐等。小组长将检查的情况向音乐教师和班主任进行汇报,并做好记录。
(2)领歌员(音乐委员):目前,由于音乐课时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不多,学生除了在音乐课上唱歌,在课前、回家根本就不唱歌,究其原因,是学生怕唱不准、害羞,尤其是一些班主任不但不重视学生唱歌(全面发展),反而埋怨音乐教师没认真上课、没有教几首歌等,学校课前听不到歌声。教学实践也证明,不管演唱得多好的学生,若没有集体演唱,歌声的完整性、准确性将打折扣,因此,确定一个领歌员,带领全班同学课前唱歌,音乐教师要引导他们先唱教材上学过的歌曲,唱学校教唱的经典歌曲,唱流行的少儿歌曲,同时音乐教师要教会领歌员正确起唱,能纠正同学错误演唱(主要是纠正吼唱、没有按指定音高演唱)。音乐教师要检查班级课前唱歌情况,并将领歌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表扬、奖励,计入领歌员的音乐评价表册。这样,学生唱多了,歌声好听了,自然也喜欢音乐了,就能从侧面大大促进学生音乐常规的形成。
(3)音乐常规记录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音乐常规记录表交到音乐课表现好的同学手中,让这个学生记录全班同学的课堂表现。这个记录员不固定,只要表现好,都可以当这个光荣的记录员。
3.运用语言艺术强化学习常规,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要想使课堂活跃精彩,就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使学生不知不觉学会知识、强化常规,运用丰富的语言,使学生喜听、乐听,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1)运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养成常规。其实,很多教师都习惯运用肢体语言来鼓励、约束、更正学生的常规表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能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恰当,所产生的效果比有声语言更大。如学生纪律表现好了、问题答对了、学习进步了,有的教师会伸出大拇指夸奖;有的学生常常不举手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做一个举手的手势,学生会很快转变为举手答问。每一次孩子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教师应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目光中充满鼓励和期待,让他们知道老师正在认真聆听,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当孩子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不适宜说话打断音乐的完整性,可以对认真聆听的孩子送上自己的微笑,有时悄悄走到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暗示他老师看到他良好的表现了,及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赞誉。虽然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却是心与心在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培养了学生积极表现的勇气。
(2)培养默唱、弱唱的习惯。好表现、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听范唱时总是控制不住跟着大声学唱,解决办法是学生听范唱时,做到张口不出声,比比谁对得上口型,养成聆听的好习惯。
讨论与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2.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有哪些帮助?你会采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