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的案例与方法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的案例与方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引言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在反思过程中还会发现许多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吧!案例与素材案例“不忘少年蓝”的烦恼网名叫“不忘少年蓝”的小袁是某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的学生。

音乐课程评价监测的案例与方法

导读引言

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在反思过程中还会发现许多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吧!

案例与素材

案例

“不忘少年蓝”的烦恼

网名叫“不忘少年蓝”的小袁是某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的学生。这个从小就热情活泼、喜欢音乐的孩子,最近却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烦恼:

哎呀呀,课表上明明排的是音乐课,怎么又上英语课了?音乐课每周只有一节,上周换上了语文课,这周又换上英语课?音乐和英语虽然都是一个姓(同学们说的),但我还是更喜欢音乐课一些,因为音乐教师的笑容总是那么美,歌声也是那么甜,我们唱起歌都很有劲。英语教师那个‘沙哑’的声音真烦人,只会板起面孔叫我们读、读、读,背、背、背,写、写、写……可我只想唱、唱、唱,跳、跳、跳……

“呵呵,我在小学就考过钢琴10级的,可是正宗的‘童子功’哦。我参加学校和区里的小歌手比赛也是得过一等奖的哦。可是我现在好多天都没摸过钢琴了,只怕它早就布满灰尘了;我好久也没有开嗓唱歌了,天天都是作业、作业,唉……

“万能的朋友圈啊,哪儿有个比赛或是演出什么的,能不能通知我一声啊?‘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我也想去试试,唱个歌儿、上个舞台有这么难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吗?有吗?有吗?”

素材

音乐与农村孩子无缘?

“调查发现,在全区农村中小学,除了极少数尖子生外,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几乎是空白。绝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的唱名都不会。器乐课堂教学均未开展,无一位同学会演奏乐器。音乐、美术学科只是语文、数学教师为凑足工作量而增加的休闲课,音乐课被随意占用或调整。”这就是重庆市渝北区农村音乐教育的现实。2009年春夏之际,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情况,重庆市渝北区教委深入全区36所中学、50所小学,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这份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所列的种种音乐教育严重不足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再次直面音乐教育在农村的尴尬地位。

一、课程管理:严重缺位

本次调查的中小学(完全小学以上)共有62所,占全区农村学校的72.09%,应该配备专职音乐教师70人以上,实际只有12人(高完中4人,镇初中0人,中心校6人,完全小学2人);钢琴1台、电子琴1台,风琴6台,儿童打击乐1套,收录机3台;音乐室兼多功能室2间,多数学校有多余空缺教室却无专设专用的音乐教室;均有教材,但教参和配套音频齐全的只有2所,配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7所。课表上每周均能排课1.5节音乐课(2007年7月重庆市教委新颁的课程计划要求,艺术课每周3节,音乐、美术各1.5节,比原来还少了半节),能按时组织开展艺体学科教研活动的有1所;对艺体学科教师进行专门考核,有评价方案或意见的有2所,学校领导的听课记录中有音乐课的只有1所。能按规定开展传统音乐活动的有15所,设有课外音乐活动兴趣小组的有3所。

二、学生素质:几乎空白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音乐素质几乎是空白。如要求学生流畅完整地唱好一首教材歌曲,其中音准节奏能过得去的很少。多数学生表演时比较胆小拘束,能有表情、大方自信地表演的极少;齐唱歌曲时,几乎都是掺杂怪音的大声喊唱、吼唱;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识谱(极少数仅限于认识简谱,多数学生连基本的唱名都不会);器乐课堂教学均未开展,无一人会演奏乐器;对音乐的兴趣也只限于《棉花糖》《青花瓷》《老鼠大米》等流行歌曲或少数影视歌曲,根本谈不上音乐素养。

只有一本音乐教材,教师只凭一张嘴上课,其余辅助教学的音响、风琴、打击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师用书等都没有,这种现象在农村音乐课堂上比较常见。许多学校有不少空余的教室,却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学校本应结合节庆、时令、传统活动等,每学期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或者艺术节活动,平时也应该有一些固定的、常规的课外活动,但出于安全、人员等因素的考虑,有的学校即使有经费也不愿意开展,许多学校已是难以听到歌声、锣鼓声和欢笑声,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三、教师队伍:毫无动力

从各校专职教师人数来看,严重缺编已是不争事实。几乎所有学校都能把所谓的“主科”如小学的语、数、外和中学的中、高考学科教师专任,而音乐、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师均由主课教师兼任。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教师人数并不是不足,有的还有相当多的富余人员,部分学校领导已不任课,有的还派教师专门管理学校伙食团、小卖部。以石船镇的一个完小为例,该校共有学生186人,1~6年级齐全,共8个教学班,教师20人,按正常的班师人数比1∶1.7的教师配备,已是超编学校,但是音乐、美术教师却是兼职,究其原因是没有专长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乡镇中心校和完小都是兼职教师上艺体课,艺体课成了语、数学科教师的“搭搭课”,特别是音乐、美术学科只是语、数教师为凑足工作量而增加的附属“休闲课”,学生也以为是“耍耍课”。有些学校甚至把艺体课当成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意占用或调整。

学校对音乐学科的评价管理中,因为不是中考、高考学科,音乐学科(包括美术学科)便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领导评价学校只看中考上联招学校、高考上重点本科的人数,而考上艺术院校的人数则不在其列。音乐教师的课外辅导工作包括节目辅导、组织演出、舞蹈合唱兴趣组等均不计算在内。同时,音乐教师在工作中也感觉低人一等,学校的福利待遇、进修培训、评职晋级、评先评优更是无望,工作没有干劲。这种评价管理的不公造成了音乐等艺体教师严重的职业倦怠

编者的话:所有的孩子都不是天生会音乐的,与之相对应的命题是,他们都有接受教育后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权利。当大多数城市的孩子享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熏陶时,我们是不是应当以未来的名义,想想他们,那群同样天真而求知欲强烈的农村孩子们。

(摘自《音乐周报》2009年11月,第1版。作者: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启平)

透视与聚焦

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表情达意、直抵人心的艺术,音乐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其陶情启智、立德树人的功用不可低估。喜欢音乐是人的天性,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接受正规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既是孩子们应有的权利,又是国家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

但是,音乐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完美,音乐的育人作用并没得到真正发挥。学校里有许多喜欢音乐的“小袁”,还有更多的“小孙”“小张”“小王”等,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多种可能,但是他们可贵的音乐兴趣被无情地压制,甚至被扼杀在漫无天日的“考试”硝烟中,他们所谓的“天性”也随之消磨殆尽。(www.xing528.com)

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有目共睹,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了音乐教育的缺失,有的是先天的,更多的是人为的。学校里还有无数嗷嗷待哺、渴求艺术甘露的孩子,现实的艺术教育如此匮乏,他们的艺术窗户也许永远没有机会打开,人生的有些遗憾似乎是早就注定了。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是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却逃不过孩子们天真无邪、纯洁稚嫩的眼睛,也逃不脱教师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拷问。

鉴于此,我们是否应该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反思:

为了孩子的发展,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担当?

我们不该做什么?做错了什么?

我们尚缺什么?该做什么?

已成定式、固化成疾的,是否应该深究其因,对症下药?

在埋头拉车之时,是否应该抬头看路?

感悟与分享

沉思感悟

音乐教育在常人的眼里是美好的,学生对音乐课是向往的,音乐教师的工作是非常幸福的,音乐课堂是和谐美妙、生机勃勃的。而现状却相去甚远,长期以来堆积形成的问题不但非常严重,而且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教学懈惰不作为——缺乏监督

从多次到学校教学视导和学科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少音乐教师愿意放弃或出让自己的前沿阵地——音乐课,被其他学科随意挪用挤占;教学内容可以不依据教材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而凭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喜好随意删减;认为教材歌曲能弹能唱就是备课钻研,一味依赖教材配套音响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上课打打闹闹、纪律涣散,课堂常规极差教师也不闻不问,教学效率低下;有的为了课堂上不出安全事故,扮演课堂“维持会长”的角色,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在让人揪心,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音乐教师产生这种看摊守业的教学懈惰不作为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原因一目了然——长期以来,缺少对音乐课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评测体系,无人监管、无人考核,使其如脱缰野马,放任自流。

(二)评测作秀不均衡——缺失标准

评价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区内不少学校也注意到了音乐等非主科(其实音乐也是主科)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问题,据调查统计,某区义务教育阶段的78所中小学中有14所城市学校、4所农村学校(占总数的23.1%)在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音乐学业进行了抽测评价。抽测的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象征性地只测试唱歌,有明显的作样、作秀之嫌;有的加入了识谱和特长展示,部分学校采用笔试,抽测了欣赏常识和音乐基础知识,极少数学校考查学生的编创能力和器乐演奏。全区没有做过统一的学科测试,也没对各校的抽测情况进行过统计和分析,不少学校就此认为评与不评一个样,考多考少一个样。但是,抽测内容较为全面(接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大领域要求)、抽测方式合理、组织严密规范的学校,音乐教学质量就与众不同。没有举行过类似抽测的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可想而知了。产生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区域内缺失统一的、内容方式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管、研坐等不主动——缺乏动力

音乐学科不是中考、高考学科,学校没有升学考试压力,教师教与学生学也就没有动力。因此学校在管理和研究上也就十分松散,有比较明显的“坐等现象”。近几年对学校的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中,不少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艺术学科参与区级及以上比赛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其中加分之一,但并没有把艺体学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考核纳入其中,因此也就出现了重活动、轻教学的现象。多数学校没有把艺体学科纳入全校的学科教学质量考核中,认为是“上头没部署、下面等政策”;绩效考核时音乐教师也不去竞争,心甘情愿得到平均数或者中下等级,学生及家长也不会在意成绩单上艺体学科的学业成绩。近五年学校申报的区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中,音乐学科很少有专项研究课题,因此极少有学校主动探索、深入研究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等。

(四)操作紊乱不规范——缺少工具

在调研访谈中发现,不少学校也想对艺体学科进行测评,但鉴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和行之有效的测评办法,因此也就不敢动,怕有失公允和偏颇。在已经开展测评的学校中,多数是以学生的音乐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测评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也就各行其是、五花八门,操作过程紊乱,极不规范。有全校学生都参与测评的,也有按单双学号抽样的;有从网络下载考题的,也有请外校教师出题的;有请本校音乐教师当评委互评的,也有学校领导亲自考评的;有只考唱歌的,也有加考欣赏内容的;有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评分的,也有凭感觉打分的;有用分数来表现成绩的,也有用等级的……但是不少学校因为测评结果难以让教师信服,导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干脆就废止不做了。从访谈中不难看出,让学校领导顾虑和音乐教师不理解的,就是因为没有信度和效度高、操作简捷规范的学科课程测评工具。

以上诸多现象既反映了音乐课程测评的问题所在,也突显了课程发展的瓶颈:学科的薄弱,不再是教学硬件配套的薄弱,而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薄弱,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价监测体系则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因素。

讨论与思考

1.“小学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中学的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试列举具体事例。

2.“重活动、轻课堂”的现象在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说说背后的原因何在。

3.思考:实施音乐课程的评价监测的必要性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