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环境艺术信仰:山水情结

现代环境艺术信仰:山水情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在山水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进程中,要从环境艺术美学视角深入理解它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后经修订,以“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使命”为题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现代环境艺术信仰:山水情结

从信仰维度思考中国传统环境艺术适应文化全球化的现代进路,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在古代山水艺术研究方面,要积极引入信仰文化视界及其方法论,不能简单地将艺术学、美学方法论与神学方法论对立起来。

中西传统艺术的研究与接受存在方法论上的文化差异。就西方传统艺术而言,没有基督教神学方法论,就很难准确、完整地认识西方传统艺术的文化根基及其精神特质。西方传统艺术的完美理想本身就源自基督教信仰的至真、至善、至美。[30]这为西方传统艺术美学注入了严谨的逻辑性,促成西方传统艺术家注重技术与工具的完善化,以创造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环境艺术根植于“天”、“道”信念,艺术家们普遍认同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观念,在艺术创造上追求“似与不似”的境界,形成了“似有似无”的独特工具(如水墨)意识与技术观念。尽管基督与天道都具有最高本体价值,但是,中西传统信仰对象的基本特质及其信仰方式并不相同,西方的基督与逻辑理性更为密切,中国的天道与感性体验更为密切。这意味着,研究者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式的方法论处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也不能简单地用中国式的方法论对待西方传统艺术。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沟通二者,达成有效的对话与交流,显然需要在艺术学、美学之外借鉴信仰文化维度及其方法论。

第二,在传统环境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方面,要积极倡导“艺术承载信仰”、“艺术服务公共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而不是从技艺上单纯追求古代山水艺术的现代化方式,也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取悦观众感官而提供一般性的、时尚化的山水艺术消费品。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以高度的自觉意识联系着“天”、“道”,指向人类精神与心灵的终极归宿,并以“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人文精神取向沉淀在各种山水艺术中。传统环境艺术既标榜超世的、脱俗的精神境界,也关注世俗的、此在的审美生存环境。这种出世与入世相结合、精神需求与世俗生存相结合的生存信念,塑造了山水艺术信仰精神的环境美学品格,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信仰精神的形而上气质。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与实践要蕴含传统人文内涵、承袭传统人文精神,其首要任务就是跨越时空界限与文化偏见,以现代性的方式敞亮传统信仰精神,借艺术之力唤醒人们深层的归宿意识、审美意识,守护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环境理想,在更加开放、自觉的文化视野中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谨防以狭隘的生存利益需求破坏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城市规划建设要保护自然山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建设温馨、和谐的生态城市家园。园林设计与建造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协调应用,在自然的、生态的美学法则中开发应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融入整个城乡生活环境,而不是变成“避世”之区、“隐逸”之所。山水画创作要考虑表现当代人的山水审美生存理想,让现代性的建筑、道路、景观融入自然环境,让山水意象体现当代社会的精神气质,而不是简单重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古代意象。

总之,在山水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进程中,要从环境艺术美学视角深入理解它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在当今中国,山水艺术并未过时,而是承载人类生存理想与信仰的山水环境艺术实在太少。

【注释】

[1]本文最初题为《信仰维度下的山水艺术及其现代使命》,在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第五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上讲演。后经修订,以“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信仰精神及其现代使命”为题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录入本书时,文字略有改动。

[2][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4]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5]陶思炎:《论纸马的信仰背景与艺术基础》,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吴祖鲲:《传统年画及其民间信仰价值》,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陶文鹏:《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参见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106页。

[8]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80页。

[9]雷礼锡:《襄阳意境:山水城市的诗化形态》,参见《襄樊发展研究报告2009》,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44页。

[10]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320页。

[11](明)计成:《园冶注释》,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12](明)计成:《园冶注释》,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www.xing528.com)

[1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4][芬]索尼娅·塞尔俄玛:《诗中之山》,刘成纪译,参见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409页。

[15][日]东山魁夷:《中国风景之美》,参见范阳《山水美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426页。

[16][英]迈珂·苏立文:《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洪再新译,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1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8]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9](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0](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1](唐)王维:《山水诀》,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2]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23]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24](明)董其昌:《画旨》,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25](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26](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7](宋)郭熙:《林泉高致》,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28](宋)郭熙:《林泉高致》,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29]李文初、王景霓:《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30]雷礼锡:《西方传统艺术理想的基本范畴与特点》,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