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善隆中走廊环境的若干原则:实现山水情结

改善隆中走廊环境的若干原则:实现山水情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隆中文化走廊堪称襄阳城市文化环境的标志。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隆中文化走廊的环境性质、地位与价值,将改善隆中文化走廊视为打造整个襄阳城市环境形象的基石。为保障隆中文化走廊环境改造与建设质量,可以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一是优先改造和完善隆中文化走廊区域内的基础环境设施,对出襄阳城西门至隆中景区的道路环境设施作整体化的完善处理。

改善隆中走廊环境的若干原则:实现山水情结

隆中文化走廊堪称襄阳城市文化环境的标志。它不仅是襄阳三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环境区域,也是突出展示襄阳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区域,还是展示襄阳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努力改善隆中文化走廊的区域环境至关重要、至为迫切。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隆中文化走廊的环境性质、地位与价值,将改善隆中文化走廊视为打造整个襄阳城市环境形象的基石。从三国文化角度上看,襄阳市是整个三国文化的中心,而隆中文化走廊则是襄阳三国文化的中心。它东起三国争锋的中心地即襄阳城,西至三国鼎立谋略出台地即诸葛亮故居古隆中,西通三国谋略师源地即诸葛亮求学出师的南漳水镜庄。可以说,促成鼎立之势、决定三国之局的理论与实践就在于隆中文化走廊。因此,襄阳要向世界和世人展示三国文化资源形象,绝不能只局限在隆中景区,而要立足隆中文化走廊,全面改善本区域内重要的景观景点环境。从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角度上看,隆中文化走廊也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楚文化渊源而言,楚人东出荆山,凭依北津戊(即今襄阳城),建都宜城(楚皇城遗址,楚人称都城为郢,迁都后此地改称鄢),隆中文化走廊乃是重要通道。及至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中国山水艺术文化蓬勃发展,汉水、老龙堤、万山、隆中山及其所形成的山水环境便成为乐府诗、山水诗、山水画的重要歌咏对象,为塑造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精神提供了宝贵资源,足见隆中文化走廊在中国传统山水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何种性质与内涵的历史文化内容,都是襄阳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但是,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只有在当今城市环境建设中得到视觉化的景观呈现,才能真正构成现代襄阳城市环境形象的有机成分,才能用于彰显襄阳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魅力。

其次,要认真做好隆中文化走廊的景观环境规划,做到科学论证、统筹规划。隆中文化走廊的景观环境规划需要统筹考虑如下三个重要层面。一是物化景观环境层面。要把襄阳城至隆中景区之间若干重要的三国文化景观内容凸显出来,在空间上与文化上连成一片,将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建立在实际的城市景观环境基础上。J.D.穆尔认为中国虽然经历着浩大的现代化变革,却依然拥有令人惊叹的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传统通过口头或其他方式实现代代相传或文化间的承接。[3]对于襄阳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人文景观内容的凸显,所谓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就难以在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中建立扎实的印象,具有审美文化价值的传统内涵的传承自然容易受到影响或干扰。二是人文精神环境层面。要将隆中文化走廊内非三国文化环境资源加以系统研究,依据文化视觉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地域文化环境的综合规划与建设,使襄阳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环境与其他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环境相得益彰。如老龙堤是汉唐时期文学艺术热情歌咏的对象,产生过重要诗篇,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如果通过若干主题碑刻、雕像与其他景观艺术形式再现出来,予以妥善规划,就能强化这一环境区段的文化内涵,也能直观烘托整个隆中文化走廊的人文底蕴,彰显城市环境的特色内容。三是日常生活环境层面。襄阳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有鲜明的“城市意境”。从传统山水环境的美学追求上说,诚如宋代郭熙所言,它不仅要“可行可望”,更要“可居可游”。[4]从现代环境美学追求上说,需要在文化上有“古”有“今”,在景观上可“观”可“思”,在环境上可“居”可“游”。[5]因此,隆中文化走廊作为“山水城市”、“城市意境”的鲜明体现,在环境规划上不能舍弃市民日常生活审美的环境需求,不能为景观而景观、为历史而历史、为旅游而旅游,而要把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环境与市民日常生活审美环境相结合。城市意境、环境意象是观者与环境之间双向作用的审美结果[6],因而,一旦失去市民日常生活环境的审美构造,城市意境或环境意象就变得狭隘。

再次,对隆中文化走廊环境改造与建设要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与一般的城市功能环境改造与建设不同,隆中文化走廊环境改造与建设属于历史文化环境的美学建构,要求突出襄阳特有的文化看点、历史内涵、山水意蕴。这些景观内蕴都是襄阳城市环境的独特价值所在,也是隆中文化走廊深刻的魅力所在。为保障隆中文化走廊环境改造与建设质量,可以以点带面,分步实施。一是优先改造和完善隆中文化走廊区域内的基础环境设施,对出襄阳城西门至隆中景区的道路环境设施作整体化的完善处理。近城段、近隆中景区段、中间段的道路环境,虽然功能上因地而别,但道路景观要保持相对统一性、连续性,可以借助地方性的花草树木、主题性的文化雕像或其他景观艺术形式,次第穿插布置,构成一个相对连续的文化旅游通道。二是道路两旁的建筑物要进行功能分类、有序处置,比如对建筑外观造型与装饰风格要有相对统一的文化风格与技术标准,可以对不同类型与功能的新旧建筑物提出分类指导性的改造或完善方案。三是对重点景区、景观进行环境评估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建设方案。如襄阳城与隆中景区可以拟订保护性的景观环境改造方案,突出特色性的历史文化内涵;马跃檀溪、黄家湾风景区可以拟订建设性的景观环境改造方案,突出景观、彰显内涵,提升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四是适应襄阳的人文山水城市特色,在隆中文化走廊推进现代文化园林建设。可以选择在居民和旅客比较集中的重要景观景点地段建设集旅游观赏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山水文化公园或文化广场。真武山脚地段有众多人文与自然景观,如著名的马跃檀溪遗址、襄樊铭摩崖石刻景点、真武山道观、影响襄阳历史的南渠等,可以兴建山水文化公园(广场)。隆中景区入口处的隆中文化广场,可在功能设施与环境构成上加以拓展、完善,尽快改善广德寺周边景观环境,扩展隆中文化广场的旅游休闲与集散功能,以便创造条件来打造隆中文化广场至隆中景区之间道路沿线的山水人文景观地带,实现以隆中文化广场为基础拓宽整个隆中景区文化旅游内涵与深度建设人文景观环境的目的。

【注释】

[1]本文原题为《隆中文化走廊与现代襄樊城市环境建设》。本文最初是一篇城市环境美学方面的理论文章,计划发表在陈望衡教授主编的《环境美学前沿》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因《环境美学前沿》第1辑出版进度原因,作者又从城市文化景观设计角度改写成一篇同题论文,即本文,并发表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由于2010年原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文所涉“襄樊”现更改为“襄阳”。(www.xing528.com)

[2]2008年5月,J.D.穆尔教授访问湖北文理学院并讲学,笔者陪同他参观考察襄阳古城与隆中景区,在彼此交换意见时他阐述了这些见解。

[3][荷]J.D.穆尔:《文化碰撞与后历史意识》,参见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4](宋)郭熙:《林泉高致》,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5页。

[5]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397页。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