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即艺术,山水城市即山水艺术。作为襄阳山水的核心实体、自汉代建立又历经宋元明清而遗存下来的襄阳城,就是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精神的艺术实体。
从城市空间环境结构上看,襄阳城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征。襄阳城本身就是由汉江和荆山山脉围合而成的自然山水系统。这一自然山水系统可称作“襄阳山水”。襄阳山水堪称天然的自然景观体系,由护城河、汉江、岘山、习家池、隆中山、鱼梁洲、鹿门山、万山等著名的风景单元构成。
从城市人文环境构成看,襄阳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唐宋文化的精髓体现。如先秦汉江女神、汉代乐府诗与画像石画像砖的经典山水图像、盛唐山水田园诗、宋代人文写意山水画都与襄阳城有密切的关联。从城市环境区域的文化规划与设计角度看,襄阳城的空间环境体系可以划分成若干重要单元,如“隆中文化走廊”、“岘山文化走廊”、“万山文化走廊”,分别对应“三国之路”、“唐诗之路”、“女神之路”。其中,隆中文化走廊是从襄阳城往西通往隆中风景区的区域性环境体系[16]。这里是三国时期刘备马跃檀溪、三顾茅庐、诸葛出山等经典故事发生的地区。岘山文化走廊是从襄阳城往南通往岘山、过汉江往鹿门山景区的区域性环境体系。这里是唐代诗人歌咏山水、讴歌襄阳的集中地区,是“襄阳唐诗之路”的精华。万山文化走廊是襄阳城北的河堤通往万山的区域性环境体系。这里是汉江女神传说的发源地,是汉唐“襄阳乐”、历代浪漫爱情诗篇的重要渊源地。
上述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文化内涵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是以襄阳城为基础展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彼此融洽。这正是襄阳城山水艺术精神的载体,它四周距山离水均在5公里范围内,城市与山水相互交融,彼此辉映,构成了整一的山水景观体系。如襄阳护城河、汉江大堤、岘山、习家池、羊祜山、真武山、隆中山、鱼梁洲、鹿门山、万山等,自古就是声名显赫的自然山水景观,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故事与艺术佳作。再加上汉江水质清澈,周边山峰大多数百米高,显得山清水秀、优雅别致。与襄阳相比,武汉也是江汉流域的重要山水城市,长江与汉江穿城而过。武汉的城市山水环境特点体现为山在城中、水在城中,自然山水与城市交相融汇于一体。它在格局上似乎有比襄阳更加理想的山水环境特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山水体量通常较大,自然山水要融入武汉城内,必然导致城市规模庞大。武汉就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城市,城区内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日常工作、生活时间与精力的正常消耗同非正常消耗严重不成比例。这一点,池莉在《烦恼人生》中通过描述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居住或过往武汉的人们更是深有体会。因此,从城市艺术角度看,襄阳比武汉更具山水城市品位。(www.xing528.com)
另外,从山水城市的精神内涵来看,襄阳城充分体现了传统山水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哲学理念,即:通过山水环境把一座城市建设成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儒家思想追求家国一体,使得家屋、官府、皇宫等建筑的功能与环境设计十分相似。官府是放大的家屋,皇宫是放大的官府,城市如同放大的官府、皇宫,成为官民一体、家国一体的环境体系。城市所蕴含的“家园感”、“归宿感”依靠什么来保障?这就离不开阴阳风水观念的应用。如汉代的襄阳城、长安城都非常讲究背山面水,以便聚气积阳。由于襄阳城背山面水的具体方位是南面背山、北面向水,成为极阴之地,这就需要通过北面的城门多于或大于南面背山的城门来实现阴阳平衡,让城市格局体现上达阴阳、下通人伦的天人和谐境界,保障城市山水环境成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托。
总之,襄阳城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17],充分体现了山水城市环境的生态性、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是“城市意境的化身”[18],是“山水城市的诗化形态”[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