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与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山水情结

生态农业与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山水情结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环境美学角度来说,保护农业、扶持农村、发展农业,就是要保护农业生态文明及其诗性文化,建设更多更好的诗意乡村。首先,充分应用地域文化特色,应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文化、建设诗意乡村的战略原则。加快农业地区之间的密切协作,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体化建设,是谋求整个农村环境美学建设的必然选择。再次,以农村特色产品为基础,加快无污染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是保障诗意乡村的基础。

生态农业与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山水情结

中国农村地区虽然总体上属于田园地带,但其田园性的美学特色严重缺乏。从自然角度看,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粗糙、简单的原始性,技术含量与人文特色有待加强。从人文角度看,中国农业生活方式普遍缺乏丰富的文化内容,缺乏凝聚力很强、地域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及文化形象。汉江流域曾经培育过深厚的农业文明、诗性文化,但是,今天的汉江农业文明在整体上没有突出人文生态农业特色。虽然汉江流域不乏物质与环境建设卓有成效的诗意乡村,但数量有限,整个农业环境建设显得素朴、原始,未能给农村老百姓带来更多物质与精神的实惠,因而缺乏农业文化与农业生活的凝聚力、吸引力。从环境美学角度来说,保护农业、扶持农村、发展农业,就是要保护农业生态文明及其诗性文化,建设更多更好的诗意乡村。这既能尽快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能够从根本上支持城市环境美学建设,化解城市困境。

首先,充分应用地域文化特色,应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文化、建设诗意乡村的战略原则。许多农业城镇大量应用现代城市元素、西方文化元素加以营建,忽略了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导致农村地区的城镇环境建设与整个农业环境不够协调。汉江中游的宜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其城镇环境建设不仅没有充分体现楚文化特色,反而让西式建筑风格或缺乏特点的简易建筑物充斥城区。类似的现象几乎遍布整个湖北农业地区,大量农业城镇在城区内的绿化地带和城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环境呈现出极不协调的面貌。城区内如同现代都市,城区外呈现着原始的农业状态。城区建设体现着现代与奢华,而农村面貌依然简单和原始。城镇环境建设不仅没有起到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反而趋同中心城市、大城市,共同加剧了城乡冲突,淹没了乡村的文化形式和魅力。

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整体化、一体化的协作发展模式,是推进农业环境美学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单一的乡村环境建设来看,诗意的乡村并不鲜见。如汉江中游的谷城县五山镇依托茶叶产业,将乡村创建成诗意的农业生活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政界、游客的关注。但是,这种“点”状的农村环境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缩小该地区的城乡差距。对当今整个中国农业发展要求来说,农村地区不只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诗意乡村,更需要成片的诗意乡村;不只是追求一个个乡镇的诗意环境,还要追求整个汉江农业地区的诗意环境,追求整个中国农业生产生活的诗意环境。加快农业地区之间的密切协作,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体化建设,是谋求整个农村环境美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再次,以农村特色产品为基础,加快无污染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是保障诗意乡村的基础。乡村的诗意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绿色环保则以农村土特产品生产加工为保障。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许多严重污染环境的城市工厂、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农村牺牲了自己物质与文化生产上的地域特色,遭受了沉重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在今天,农村地区需要自觉地坚守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综合利益,把产业化发展模式放在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上,既壮大自身利益,也保护自身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长期战略利益,保证从根本上建设物质繁荣、文化丰富的诗意乡村。

另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建设,是诗意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北谷城五山镇、保康尧治河村的农村民居环境建设有一些重要的环境美学特点,一是农民住房的造型设计与布局在整体上保持整齐、统一;二是房屋外观装饰风格相对统一,色彩明快,与周围的绿色环境既呈现鲜明的对比,又能彼此融合、互补,体现出乐观、积极的格调;三是总体规划布局舒展、开阔,有很强的自由感、开放度;四是农村民居风格总体上既不失传统文化气息,也不失现代开放色彩,在精神格调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从美学角度看,这样的人居环境建设就有助于塑造现代中国的乡村诗意。

【注释】

[1]本文是应伍永忠博士之约而撰写的,曾以“农村环境建设的美学使命——以汉江流域农业文化与农村环境建设为例”为题发表于《中南林业科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意]维柯:《新科学》(上),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1页。

[3]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www.xing528.com)

[4](宋)郭熙:《林泉高致》,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5页。

[5]向春玲:《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几点思考》,载《城乡建设》2006年第11期。

[6]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载《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7]陈磊、方振东、高殿森:《城乡一体化中的环境保护思路》,载《山西建筑》2007年第7期。

[8]陈晓红、李城固:《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载《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2期。

[9]朱启臻、马珍珍、李敏、李静:《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在于解放农民》,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11]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2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