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意境为基础追求现代城市环境的诗意创造,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凸显个性特色鲜明的诗意山水环境。
尽管自然山水环境的诗性特征离不开人的诗意审美和体验,但是,能够调动人的诗意审美情绪的自然山水,总有其自然特色,如山水景观的原生性、生活性、园林性。这要求城市自然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应努力遵循原生性、生活性、园林性准则。
原生性是诗意山水的重要维度之一。原生性意味着城市山水环境要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本色。诗意之城的山水景观具有自然天成的特点,不是人工造物,绝不能简单地依赖假山假水来装饰城市的山水意味。当然,诗意之城的自然山水也不是穷山恶水式的自然环境。穷山恶水并不满足诗意的城市环境自然性维度。因为城市山水环境的自然性,除了考虑山水自身的自然特性外,还要考虑人类生存的基本特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同具有的自然性及其彼此结合,才是诗意之城应有的自然山水环境品质。它表明城市自然山水的形态、内容与人的自然生存乃至社会生存保持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当然,城市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人类对城市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不可能完全无所作为,总会进行改造、加工,使之美化,符合城市环境的审美需要。园林性便成了塑造诗意城市山水环境的基本美学标准。园林性体现了城市对山水环境独特的人文创造,是根据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对自然山水进行艺术化处理,反映城市与山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自然山水的原生性品质的升华。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园林性并不单纯地指城区环境绿化所达到的花园式状态,而是自然山水与整个城区人工环境的和谐,如城区环境的美化及其同外围山水环境的协调、城区与周边地区之间过渡区域的环境美化及其整体融合、城市外围山水环境美化及其对城区环境的烘托效果,都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具体内容。园林性不是针对城市局部环境的人工处理,而是指整个城市环境的艺术化,意味着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格局之间的有机融合,以便彰显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生存的人文精神品质。城市的园林化既是一个城市艺术化的行为,也是一个城市自然化的行为,它不是简单地加工或拼凑自然山水景观,用以点缀城市环境。对诗意城市的个性化创造来说,城市环境的园林化当然不是单纯旅游观赏性质的山水景观设计行为,而是人与城市和谐生存的环境设计行为。这意味着,人在城市就是人在山水,人在山水就是人在城市。如果城市自然山水景观与城市总体环境不能有机融合,存在疏离性、分立性,那就说明城市缺乏个性化的城市意境,不是优美的诗意之城。
生活性是中国传统诗意山水美学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塑造现代诗意城市环境的重要品质。隋唐以前,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与艺术表现大多带有强烈的宗教、神祇、象征意味,偏离日常生活趣味。如晋代画家顾恺之的杰作《洛神赋图》虽有优秀的山水景象,却是宗教神秘性质的图像表达方式。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在题材与构图上大多描画“云霞缥缈,窅然岩岭之幽,峰峦重复,有荒远闲暇之趣,加以宫殿台阁的富贵趣”[16],虽有名山大川气象,却无日常生活气息。唐宋以后,自然山水的生活品质才受到广泛重视。宋代著名画家郭熙甚至明确主张,山水画应该描画“可游可居”的山水,而不是“可行可望”的山水,因为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者,缘于山水是君子起居生活最佳处所,而中国山川“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山水画当然应该“取可居可游之品”[17]。这从理论上摒弃了荒山野水的题材,突出了山水的生活品质,也提升了人们对城市山水环境的生活品格的审美认知与需求。王维所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传递的就是生活化的城市山水审美方式。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云“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描述的也是一幅日常生活性质的城市山水景象。它提醒我们,创造现代城市意境应该充分考虑人的日常生活审美需要。
城市自然山水的生活品质首先与山水的自然面貌特征有关,要求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能够充分适应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和休闲娱乐需要。为了创造诗意城市环境的生活品质,就需要保持城市山水景观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让山水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日常生活环境的自然构成。城市周边的山水环境处理要努力设计和建设成市民日常起居生活的载体、休闲观光的对象,而不需要用刻意的旅游方式去面对。人们专程远道去黄山、庐山旅游、观赏,这属于山水旅游鉴赏行为,是人为的环境审美活动,不属于日常生活性质的山水审美行为。
诗意的城市是蕴含文化个性的城市,而不是其他城市或其他文化形态的延续或模仿。唐代诗人王维既描写过西北地区的山水城市,也描写过汉江流域的山水城市。在他的笔下,自然山水总是充满浓重的诗情与深厚的禅意。但他对西北山水城市与汉江山水城市的诗意描写各不相同,西北城市山水更显深沉、内敛的特征,汉江城市山水更显雄阔、豪迈的气势。要彰显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就需要围绕城市自身的传统山水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尤其不能缺少诗意的文化维度,因为诗对诗意城市环境的创造也至关重要。海德格尔曾经为人类祈愿能够诗意地安居,并强调“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安居才发生”[18]。没有诗和诗情,就没有诗意的城市文化生活,诗意之城的创造也难以实现。
为创造城市文化生活的诗意,首先需要努力创造诗意的城市文化生活场景。特别是建筑环境要充分应用城市自然山水条件,谨防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形式与精神冲突。如高大的建筑物遮掩灵山秀水,这是遮蔽城市诗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依托自然山水环境来建造开放性的城市人文景观、休闲文化场所,既满足市民日常游乐,也容易激发人们的山水审美情绪。
为创造城市文化生活的诗意,还需要充分应用地域化的传统建筑符号、图像符号来彰显城市公共环境的诗情画意。那些个性化、地域化的建筑景观与视觉图像最容易调动人们欣赏城市环境,形成有关城市环境与文化个性的审美体验与认知。在城市环境的个性化建设进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图形符号来完成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与室内外环境装饰,还可以应用视觉造型艺术手段(如公共建筑壁画、环境雕塑)将那些重要的城市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与故事、文化名人再现出来,用于直观地表现和传播城市文化的特色内容。
为创造城市文化生活的诗意,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文学节、艺术节、山水文化节。从美学角度开展对城市环境特色与意蕴的专门研究,既是现代环境美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有助于推进诗意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审美文化的品位。
第三,选择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模式。
诗意是充满个性化体验与智慧的文化产物。城市环境模式的个性化、地域化是城市意境的现实基础。因而,诗意之城的创造需要选择一种个性化、地域化的城市环境模式,特别是具体区分田园山水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防止笼统地使用山水城市或园林城市。
面对19世纪末臃肿而混乱的伦敦,霍华德曾经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构想,试图用乡村田园地带重组城市环境模式,建立田园城市基础上的城市群(社会城市)[19]。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首先是一个社会学与政治学概念,而不是城市环境美学概念,他试图依据一种社会生活理想来重新设计和改造现有的城市生活模式,以摆脱城市发展的困境。山水城市是基于山水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而倡导的城市设计与建设概念,试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保持并延续山水文化传统。园林城市是正在广泛推行的概念,强调以绿化、美化方式改善城市自身的环境面貌,在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在如何突出城市环境个性特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遭到了诸多批评与怀疑。田园山水城市则指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的农业环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表明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历史文化本色都不应该将田园性剥离出去。襄阳城就是特殊的田园山水城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城市或山水园林城市。在襄阳城西,即襄阳城通往隆中风景区,一路上既有开阔的、平整的小片农业耕地自然延伸,也有起伏延绵的山林地带的农业耕地隐现其中,堪称农业环境与山水环境交错布局。在襄阳城南通往汉江南岸的岘山、习家池风景区,也具有类似的农业环境与山水环境的交错布局。襄阳城北面与东面直接濒临汉江,而汉江北岸的鹿门山,同样是成片的农业耕地布局其间。在这里,山与水,城市与乡村,形成自然的交接与过渡,这是田园山水城市的现实物质基础,是塑造个性化的诗意城市的根本前提。这提醒我们,在推进中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的个性化创造,不能把“园林城市”、“山水城市”之类的一般标准简单地套用到各个城市,以致城市在环境“美化”建设进程中丧失自身的精神个性与地域特色。
【注释】
[1]本文基本内容最初用英语在“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亚洲艺术学会2009襄樊年会: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讲演。随后,英语版论文以Poetic Creation of City Environment为题发表于台湾出版的《亚洲艺术与美学》2009年第3卷(The Journal of Asian Arts and Aesthetics,Vol.3,2009,Taiwan);汉语版论文(即本文)则以“城市意境与城市环境建设”为题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后收录于黄有柱、雷礼锡主编的《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录入本书时文字略有修订。
[2]顾孟潮:《钱学森与山水城市和建筑科学》,载《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2期。(www.xing528.com)
[3]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页。
[4]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5]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6]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7][芬]约·瑟帕玛:《如何言说自然》,参见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114页。
[8]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页。
[9]雷礼锡:《传统山水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1](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4页。
[1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14]《文选》卷一九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句下李善注引《神仙传》,记述有这个故事。详见《文选》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1页。
[15]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17](宋)郭熙:《林泉高致》,参见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5页。
[18][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9][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1~1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