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城市环境美学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城市环境美学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陈望衡出版《环境美学》一书,以中国传统境界美学为思想基础,结合西方环境美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借鉴中外城市环境建设的实际案例,明确提出城市环境美学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城市意境。城市意境具有城市环境美学的本体论意义,是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学概念。襄阳城的山水环境模式堪称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对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环境建设具有典范作用。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城市环境美学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山水艺术与审美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诗意的环境审美模式与美学传统。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环境规划与审美创造如何吸收传统美学资源,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1992年,钱学森在给顾孟潮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可以用“山水城市”观念来解决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困境[2]。这就从传统人文精神层面确认了一个基本的城市环境主张,即,可以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文化与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1992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强调“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城市绿化条例》第十条)。这从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与美化实践上确立了“园林城市”理念,有可能与传统山水园林美学精神形成内在的、历史的呼应。

那么,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美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城市环境美学精神如何沟通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特色与现代城市发展需求?2007年,陈望衡出版《环境美学》一书,以中国传统境界美学为思想基础,结合西方环境美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借鉴中外城市环境建设的实际案例,明确提出城市环境美学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城市意境。他认为,城市意境是城市环境美学的最高追求[3]。它“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4],充分体现了山水园林城市环境的生态性、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5],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的环境美学意蕴。这显然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南,有助于将城市绿化工程、靓化工程提升到环境审美创造的高度,保障城市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的紧密结合。

城市意境具有城市环境美学的本体论意义,是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美学概念。城市意境不能缺少自然山水景观。而且,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观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承载具体文化内涵的自然山水景象。一座山,有其特定的文化史;一条河,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史。依据城市自然山水而形成的城市山水文化,突出体现在历史上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与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到一起,便构成了城市自然山水的文化史、艺术史。这意味着城市中的山水并不是单纯的自然对象,而是鲜活的文化形态,是一座城市具备诗意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拥有城市意境的重要标志。

城市意境离不开人类对城市自然山水环境的审美体认与价值选择。众所周知,城市环境包括自然山水环境,这几乎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普遍现象。如伊斯兰宗教城市、古希腊的城邦、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城市、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城市,它们大多依山傍水,以便为城市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军事防御等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受城市功能、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民族或国家的城市文化与形态都体现出山水审美精神。如阿拉伯城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宗教以及为宗教服务的军事力量。在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哈里发国家走上了武力征服、扩张的道路,“由是兵营城市便逐渐兴建起来。一座座新兴城市既是营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6]。欧洲19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传统极端忽视自然山水,到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哲学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肯定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但此后的黑格尔又毫不客气地指出自然美低于艺术美,自然界不值得美学进行研究。20世纪末期,欧洲哲学与美学领域突破“艺术中心论”的话语传统,广泛关注并研究环境美,自然山水成了重要话题。著名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的论文《如何言说自然》[7],可以看作是当代欧洲重视山水审美价值的一种立场与方法的代表。(www.xing528.com)

与国外城市历史进程相比,中国城市发展显然更能展现山水审美精神。中国自古看重阴阳风水观念,城市选址与布局离不开阴阳观和风水观的指导,如汉代设置长安城、襄阳城,就位居水之南山之北,是聚气积阳的风水宝地,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山水环境模式。2002年襄樊市就因为襄阳城山水环境特色而被评选为第6批10座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其获奖证词评价它“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它“聚集山水精华”,是“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阳城的山水环境模式堪称传统山水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对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环境建设具有典范作用。

最后要注意,城市意境是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提出的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概念,而不是传统美学术语的简单沿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的意境,它建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和品位基础上,代表文学艺术的最高审美追求。传统的审美意境注重精神层面的审美满足,重视主体内在的审美感受、体验及其外在呈现(艺术表现)。而城市意境注重“功利原则”与“审美原则”的结合,而且“功利原则是摆在第一位的,在功利原则的基础上将审美原则考虑进去”[8]。城市意境显然是一个鲜活的现代性概念,要求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传统山水美学资源,在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中努力“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9],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环境节点及其逻辑关系、城市的基本功能与结构,塑造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城市空间环境意象体系,增强城市环境魅力,锻造诗意之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