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审美创造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审美创造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对此也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漠然无形”这一重要的山水艺术美学范畴,并视之为山水审美创造的基本原则。其二,苏轼指明了自然山水景象的基础就植根于水这一因素,也指明了水能够将自然山水景象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意味着,自然山水景象所包含的诸多事物,其生气、其活力的基础源自水。水产生气,气使得自然界里的云山、草木景象呈现出漠然无形、浑然一体的特征。

山水情结:理想与现实的审美创造

那么,水如何能够承载整个山水景象而成为山水艺术的基础?苏轼对此也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漠然无形”这一重要的山水艺术美学范畴,并视之为山水审美创造的基本原则。

在《苏轼文集》卷一《天庆观乳泉赋》中,苏轼说:“阴阳之相化,天一为水。六者其壮,而一者其稚也。夫物老死于坤,而萌芽于复。故水者,物之终始也。意水之在人寰也,如山川之蓄云,草木之含滋,漠然无形而为往来之气也。为气者水之生,而有形者其死也。死者咸而生者甘,甘者能往能来,而咸者一出而不复返,此阴阳之理也。吾何以知之?盖尝求之于身而得其说。凡水之在人者,为汗、为涕、为洟、为血、为溲、为泪、为矢、为涎、为沫,此数者,皆水之去人而外骛,然后肇形于有物,皆咸不能返。故咸者九而甘者一。一者何也?唯华池之真液,下涌于舌底,而上流于牙颊,甘而不坏,白而不浊,宜古之仙者以是为金丹之祖,长生不死之药也。今夫水之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6]这段话表达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山水艺术美学原则:

其一,苏轼重申了水在天地万物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他说“阴阳之相化,天一为水”,“水者,物之终始也”,这指明水是天地万物的基础,也表明他对水的本性认知源自阴阳学说。他还以人体为例具体解释了以水为根本的这种阴阳学说的合理性,指明人体有如一个特殊的宇宙系统,其基础就是水。

其二,苏轼指明了自然山水景象的基础就植根于水这一因素,也指明了水能够将自然山水景象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苏轼看来,水不仅对于人体这个特殊的生命宇宙系统来说是根本的基础,而且对于自然山水景象来说也是基础。“山川之蓄云,草木之含滋,漠然无形而为往来之气也。为气者水之生,而有形者其死也。”这意味着,自然山水景象所包含的诸多事物,其生气、其活力的基础源自水。水产生气,气使得自然界里的云山、草木景象呈现出漠然无形、浑然一体的特征。如果自然界中的云山、草木不是漠然无形、浑然一体的面貌特征,而是看来各自独立、各自清晰、各有其形,这就失去了统一的内在气韵,如同死物一般,既没有自然的生命气韵,也没有审美的内在意蕴。(www.xing528.com)

其三,苏轼指明了水将自然山水景象统一为有机整体时包含无穷的意蕴。“今夫水之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这就明确地表明,水化生为自然气象中的各种事物,而其所化生出来的事物及其统一整体的内在特质在哪里呢?就在于“甘”,就在于无穷的变化内涵所呈现的天地万象。这里所说的“甘”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感官享受的味道,而是具有内在精神意味的感性体验与直观享受,是万物气象能够带来审美愉悦的内在意蕴。

从苏轼所论山水艺术美学原则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与哲学的象征形式,与人们对山水本性的哲学认知及其艺术化表达欲望有着深刻联系。而且,它也提醒我们,中国古典山水艺术代表了中国人对真理的体认与阐述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