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堪称先秦山水美学的重要资源。它保存了大量描述各种山水意象的作品,包括道德山水意象、爱情山水意象、田园山水意象、自然山水意象等,而其主要内容首先体现在道德山水意象。
《诗经》中的道德山水意象往往通过比喻、象征、隐喻等方式来表达。其中的山水描写并非诗的主旨,而道德话题、道德内涵才是诗的主旨。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把这一类山水描写称作道德山水意象或德性山水意象。如《诗经·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其旂茷茷,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其音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此诗歌颂鲁僖公征服淮夷,诗中的“泮水”喻指周朝兴旺,故淮夷归服,民心归顺;诗中“薄采其芹”、“薄采其藻”、“薄采其茆”喻指僖公德政,化服淮夷,故周朝得以兴旺。因此,诗中的“泮水”、“芹”、“藻”、“茆”之类属于德政的意象表达:一是以水比德,民思泮水,民乐泮水,实际上表明对君王德政的歌颂;二是以水兴德,也就是借泮水自然场景的描写来起兴对君王德政的讴歌,其要旨在于引申德政而非抒写泮水和泮水之际的自然景物。
《诗经》中的道德山水意象主要是通过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这三种主要的审美建构方法来实现的。所谓山水赋德,表明《诗经》通过描写山水的自然面貌来喻指道德意味,它在凸显或引出山水意象的道德意味的同时,也彰显了自然山水自身的审美价值。山水比德,表明《诗经》直接用山水来比附道德意味,对山水自身的自然形貌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基本上忽略不说,其直接宗旨就在于借山水言说道德话题,其本意在言说道德问题而不在言说山水景象。至于山水兴德,则是要借助自然山水的描写来起兴道德主旨,对自然山水的言说或描写,目的在于引申、烘托道德主题,此中的山水不过是一种描写的手段、修辞的手法。
道德山水意象在《诗经》中存在一些具体内涵上的区分。比如,上述所引《诗经·鲁颂·泮水》中的山水意象具体指称君王化服外邦、蛮夷的政治功德,此为其一。其二,与此不同,《周颂·天作》所说的山水意象则具体指称君王开疆拓土、建设家园的政治功德:“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原本荒芜的自然山野,在历代周王的治理过程中被开垦,促成了国力的发展与壮大。此种政治功德显然与化服外邦的政治功德有所不同,其山水意象内涵当然存在区别。其三,还有象征政治权力与威势的道德山水,如《诗经·小雅·节南山》所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高高耸立的南山,巨石累累的山坡,衬托出尹太师显赫的权势。由于山水与政治权力相连,《诗经·小雅·小弁》中指明:“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意思就是说,由于当权者的政治权势犹如高山深泉,所以当权者不能随意发表言论,而要谨慎言论,此谨慎的基础就在于宽厚仁慈,要有良善之心、仁政之意。其四,以山水隐喻具体的政府功业活动,也是《诗经》道德山水意象的重要内涵之一,如《诗经·小雅·北山》所云:(www.xing528.com)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忧我父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该诗描写政府官员(士子)没早没晚地卖力干活,顾不上照料自己的父母,却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官员悠闲自在、无所事事,于是感慨分工不均,心有怨意,而诗中的“北山”就是政府官员劳作的具体意象。其五,用山水喻指长寿、慈善的道德意象,也是《诗经》德性山水意象的重要内涵,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所云: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的“南山”与“北山”意象显然与前文提到的南山、北山意象有不同的道德内涵,是用来祝福仁德之君能够安享长寿,歌颂仁德之君拥有善良的品格。
从前文可以看出,《诗经》道德山水意象所涉及的具体山水的道德内涵和特征并无一定之规,只以具体诗作所要描述的道德内涵与特征为准,而不是以自然山水的特质与面貌为准。这与后世山水美学注重山水自然面貌的旨趣显然不同。如王维的山水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确描画了静谧山水的基本面貌,借助“闲”、“落”、“静”、“空”等相对静态化的意象元素予以标明,同时借助飞鸟的“惊”、“鸣”等动态性的意象元素来反衬这种静谧,鲜活地刻画了一幅诗意、安宁的山水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