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下午,重达5吨的恐龙化石被搬离胡公山,迁入东阳博物馆,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修复和复原工作。
东阳发现完整的巨龙科恐龙骨骼化石,且有可能是新属新种,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除东洋一博士两次来东参加发掘、清理和鉴定工作外,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古生物专家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季强,多次来东考察、研究、鉴定,指导恐龙化石的修复工作,从而使保护工作避免了走弯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恐龙化石,东阳采取了原生态保护方式,以便最真实地保留恐龙化石出土时的原貌。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梁鹰从9月2日始就在东阳驻扎下来,全程参与恐龙化石的发掘和修复工作。12月15日,恐龙化石的修复和原复工作同步进行,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奕宏应邀来到东阳,着手骨架复原工作。所有的骨架都用玻璃钢制模,力求完整逼真地再现恐龙的风采。
2008年4月26日,恐龙化石的清理和修复工作花了整整8个
月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月,权威杂志《地质学报》紧急撤换已经编排好的文章,以第一篇的位置刊发了论文《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正式把东阳发现的新属新种恐龙命名为“中国东阳龙”。一切都证明,东阳龙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属新种,它表明中国晚白垩纪早期巨龙形类出现了更高程度的分化。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恐龙家族,而且是浙江古生物研究的重要突破,为国内和国际研究地球历史、地层变化和古生物提供了又一版本和基础素材,尤其是对研究我国恐龙的分布、生活习性、繁殖和灭绝等提供了新的平台。
清理后的中国东阳龙化石
链接:
山体崩塌,杨岩东阳盾龙重见天日
在“中国恐龙之乡”命名后的第二年,2009年10月5日,马宅镇杨岩村再次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成为全球第二个以东阳为名的恐龙新种化石——“杨岩东阳盾龙”化石。(www.xing528.com)
2009年10月3日夜,马宅镇杨岩村的村民们在睡梦中听到了一阵沉闷的巨响。第二天清早,人们发现暴雨之后,村边的平岭岗山体发生了塌方。
在杭州工作的杨志卫,国庆期间回杨岩休假。这位观赏石爱好者见山体塌方,加上因为修建高速公路,路边还堆积着不少石头,就带着儿子到平岭岗寻找美石。他的目光在一块块石头上扫视,一块类似动物骨头的石头进入他的视线,他蹲下身,轻轻捡起,翻来覆去地观看,凭着多年对石头的研究,加上曾到东阳博物馆参观过“中国东阳龙”,再联想到家乡是“中国恐龙之乡”,他越琢磨越觉得这就是恐龙化石,于是在10月5日上午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接到警方的电话转达,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一行赶到杨岩村。在认定杨志卫捡到的是恐龙化石后,陈荣军根据杨志卫提供的地点,上山寻找,结果又找到十来块恐龙化石。
国家、省有关专家接报也先后赶到东阳,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平岭岗发现的是距今约9000万年的恐龙化石,且其中至少有两种以上恐龙化石,这是东阳首次在同一现场发现不同个体多种恐龙化石,其中甲龙等恐龙化石在东阳是首次发现。
经过三个星期的野外发掘,包含有化石的石块被成功起出。经清理,杨岩化石保存有甲龙的椎体、骨化腱、肋骨、甲板、肠骨、股骨、趾骨等部位化石70多块,其中保存最多的是甲板化石,至少有6种不同部位的甲板,是目前浙江省发现的保存最多和最好的甲板化石。在这些化石中,专家们还发现了不同的肋骨化石,这就不排除存在着多个个体,有可能是一起冲到这个坑里被埋葬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龙主要集中在北方,长江以南除了丽水发现过甲龙化石外,东阳是第二个地方,所以这次发掘对研究恐龙的分布、迁徙、衍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3年8月,陈荣军撰写的《浙江东阳发现新种甲龙杨岩东阳盾龙》一文,在国家《地质学报(英文版)》2013年第三期上发表,这标志着全球又一个以东阳为名的恐龙新种杨岩东阳盾龙,获得了正式命名。
杨岩东阳龙生活于距今约1亿年前的早白垩纪晚期至晚白垩纪早期,估计体长3至4米,属于植食性鸟臀类恐龙,身上覆盖着各种甲板用于保护自己。它与丽水发现的丽水浙江龙亲缘关系很近,但作为甲龙下目结节龙科的一个新发现的属种,其特点又是非常明显。将其命名为“杨岩东阳盾龙”,其属名来自化石的发现地东阳,因其愈合的荐盾板像一块盾牌,故取名盾龙,种名则来自化石产地杨岩村。荐盾板是位于甲龙腰部上方的一片甲板,杨岩东阳盾龙是亚洲首次发现具有愈合荐盾板的甲龙,在此之前,具有愈合荐盾板的甲龙只发现于欧洲和北美。它的发现为该类甲龙的古地理分布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甲龙骨架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