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书画与竹编艺术完美结合,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平面竹编艺术开创出一个崭新的门类。”这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对卢光华做出的评价。评委们认为,卢光华从艺36年,痴于竹编,甘守寂寞,独创平面竹编书画艺术,厚积薄发,自1991年以来创作出平面竹编书画精品百余幅,获各类奖项60余项,其中金奖20多枚,是全国竹编界中获奖最多、奖项档次最高的艺人;有40余件作品被各博物馆和知名人士收藏,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成就和市场效益,不愧为竹编书画的一代宗师。
大师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自立门派,自成体系。1989年,卢光华实施他的“艺术出走”,他从东阳前人的门帘、漆盒、提篮等竹编器具上的“福、禄、寿、喜”等竹编字得到启迪,将东阳传统的竹编技法,巧妙应用在竹编书法的编织中,开始了一项“异想天开”的尝试,将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兰亭序》(定武本)用竹编艺术表现出来。后来,他又编织出了其他4个范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卢光华所用的篾丝越来越细,表现出的神韵也越来越逼真。从1998年到2001年,卢光华又用竹编艺术再现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以大面积、特细丝、高工艺,完成了从竹编书法向竹编画作的挺进。《清明上河图》和《兰亭序》的相继完成,使卢光华博得了“给王羲之一个惊喜,给张择端一个意外”的赞誉,开创了东阳竹编新的品种,为东阳竹编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提高了东阳竹编在全国的知名度,他的竹编书画作品被人们称为“中国民间竹编艺术一绝”“中国竹编书画第一家”,享誉海内外。专家评价他的竹编作品攀上了“古今中外竹编艺术新的高峰”。
卢光华完成了开创竹编书画艺术的任务,也形成了“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透如纱、美如锦”的平面竹编工艺特色。来自乡间的“卢篾匠”,成了首批中国竹工艺大师,他的《兰亭序》(神龙本)壁挂和《清明上河图》立屏成了中国竹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的竹编艺术成为令人仰视的高标。
这一系列作品使用的是双色平面竹编。黑白两色固然已经简单之至,能不能采用更本真的单色编织?卢光华又开始了探索,2004年,他的本色竹丝双面竹编台屏《八骏图》第一次使书画竹编实现了凸凹双面的立体效果。这件作品画面似绸如缎,薄如绫绢,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转动画面,图案由浅到深,色彩不断变化,八骏时隐时现,时明时暗,呈现不同色泽、画面的神奇艺术效果。(www.xing528.com)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在许多人以为卢光华已经“江郎才尽”时,他却向着精细竹编的极限进军了。他选用直径为40分之一厘米的超精细染色竹丝,创作出了平面竹编《立体山水画》。这一创意从苏州、温州两地的织锦和发绣技艺中得到启发,首次采用边编织边染色的方法编织山水画,最终使竹编作品达成了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泼墨效果,“在平面的竹编中实现了立体创新”。之后,卢光华又创作了大型竹编转立屏《唐寅山水画真迹》,将画中的岩石泼墨层次,山水的浓淡意境,树木枯湿的立体感,用不同的竹编手法表现出来。由于画面较大,而竹节长度有限,卢光华将作品分成四幅画面,组合装裱,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转动画框,还能看出正、反编织效果。
“墨痕犹锁壁间尘”。卢光华用他的竹编艺术,“锁”住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锁”住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锁”住了中国竹编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竹编卷轴书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