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宁
我的家乡在浙江嘉兴海盐,认识光华剑桥还是在我高一的时候。那时我在我们当地一所省重点(元济中学)读高一,如果按照那时的学习步调一直走下去,如今的我大概正为高考忙着刷各年的真题,牛津大学之于我将是遥远的一个梦。
常听人说梦想成真,如今我竟也亲身体验了一回,虽然似蜜糖甘甜,但过程的艰难也让我永生难忘。那还是得从我小时候说起,从我爸妈对我的教育说起。
我的父母在我上小学四年级前都是我所就读学校的老师。作为一个老师的孩子,尽管他们会刻意避开做我的老师,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老师们都是他们的“亲密伙伴”,所以那时我的一举一动几乎全在他们的眼中,上课和同学说个话、开个小差都是奢侈的事。鉴于严格的监管,我被“逼”出了不少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重预习,勤复习),成绩自然在中上的水平。
虽然觉得非常不自由,但说来也奇怪,爸妈却从没因为我的考试成绩而训过我,在他们看来,似乎分数只要还过得去就行,排名并不重要。当然,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纪律不遵守又是另外一说了。
后来我升入初中,我去了一所寄宿制的学校,他们也辞去了老师一职。大概之前被“监控”得太厉害,一下子没人管的感觉太棒了,我的初一过得非常“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也是把双刃剑,我因此变得“叛逆”,不愿学习、不做作业、沉迷于一些言情小说……“90后非主流”貌似就是在形容当时的我,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直线下降。大概是看到了我的变化,爸妈在我初二时终于对我进行了“悬崖勒马”式的拯救。通过和我的沟通,了解我内心的变化,然后与我分享他们关于成长的一些经验。虽然说起来有些老套,但那段时间的“思想教育”还是起到了效果。
而后我就转学了,升入初三的我又开始为中考而紧张地学习,因为成绩出色,我在5月份就参加了元济中学的考试。一切都很顺利,我被提前录取了,甚至还进入了学校的理科实验班。其实,当时我的文科比理科还要再好一些,但觉得文科很多内容都需要死记硬背,没有太多发散思维的空间,于是我就这样“弃文从理”了。(www.xing528.com)
但在高一那个暑假前,我的父母对我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打算,因为父亲听说他朋友的儿子从华威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并进入了一家投行工作,这个事情也促使他们开始为我大学以后的工作去考虑了。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5月,父亲带我参加了光华剑桥的招生说明会。当时徐涵(2014届光华剑桥毕业生,现就读于牛津大学数学系)的父亲也出席了那个会,他的很多想法相信我父亲当时是感同身受的,加上对于雷博一些教育理念认同,我的父母更加坚定了送我出国读本科的想法。于是我参加了面试,后来也很顺利地来到了光华剑桥。
如果说在这之前都是父母给我做的一些安排,让我有了进入牛津的可能。那么,到了光华剑桥之后,则是老师与同学以及这里的学习氛围,让我自己有了冲刺牛津的动力和能力。
其实刚刚来的时候,我的父母还是挺担心的,因为不知道这里的生源到底是怎样的,不知道这里的老师教学水平又如何,也害怕我一下子适应不了这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原本我自己也以为会有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期,而后来的一切证明了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的同学并没有原先想象中那样的“散漫”,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规划;这里的老师也像学生的朋友一般,没有传说中“保姆式的管教”,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自主与自觉了。全英文的授课方式,我在一周内就渐渐适应了,因为外教们会刻意放缓一些语速保证我们能够听清听懂。有什么问题我们也随时可以提问,和老师们交流频繁了,听说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障碍。
在学校的学习是快乐的,并且在这里我觉得每天都非常充实。我申请的是数学专业,除了每天4门科目(数、理、化、经)8至9节的课量外,至少还有2节高数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是相当紧凑的。很多人觉得学习数学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可在我看来它恰恰是一切的基础。加上从小对数学感兴趣,也一直觉得它其实是理科中最灵活变化的,在申请牛津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专业。
说起牛津,一定得说说那次面试,和其他同学不同,我在牛津一共面试了4场:“第一志愿学院”Jesus College三场,“第二志愿学院”Mansfield College一场。让我记忆犹新倒不是因为场次多,而是前三场面试都是在我到达牛津的第一天就进行了,当时的我还在倒时差。在第一场面试前的20分钟,我曾紧张到一度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好,直到后来给妈妈打了一通越洋长途,在那种状态下她简单的一句“尽力就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没有了紧张感,我渐入佳境。虽然第一天面试时,时差还是让我略感昏沉,但与面试官的交流没想象中那么糟糕,他们也没有特别刁难我,而是一直的在挖掘我思维的潜力。第二天,Mansfield College的面试也是感觉更加nice,很有亲和力的面试官和我讨论更多的是一些非学术的问题。而这两天的经历也让我加深了对牛津的喜爱,如果能够如愿去那里读书,真心觉得是件很赞的事情。
在2015年元旦假期间,我回了家乡一趟,去了原来的高中,看到课桌上成堆成排的书卷,觉得熟悉又陌生。如果没有遇见光华剑桥,我或许正趴在那堆书卷后面埋头苦读,如果没有学习国际课程,牛津对于我真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对于那样的我,最好的自己或许就是考上国内“一本”的大学吧,然后……我没敢去想太多,只愿更多的梦不再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