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是防控水旱灾害的前提,是实施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的基础。1998年大水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防洪抗旱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大江大河的重要河段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防洪抗旱能力还远远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不够完善,堤防险工险段多、病险水库隐患大、蓄滞洪区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两小”(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防洪标准严重偏低,80%的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只有5~10年一遇,目前全国共有中小型病险水库30118座,占中小型水库总数的35.4%。
2.防汛抗旱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防汛抗旱的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于工程对洪水的控制,也就是控制洪水。我们推进两个转变,就是力图改变这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洪水风险管理意识,抗御洪灾的工程与非工程体系不适应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对人与水争地的管理能力不强,侵占河道、湖泊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水旱灾害损失;三是不能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四是抗旱手段单一,抗旱工作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抗旱上,城市和生态等方面的抗旱工作力度不大,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3.防汛抗旱保障体系与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我国防汛抗旱经费不足。目前用于防汛抗旱的经费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遇重灾年份资金缺口更大,防灾抗灾投入缺乏保障。二是水旱灾害救助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洪水保险仅停留在研究层面,还没有形成操作性强的制度。洪水风险图编制还处在前期工作阶段,防洪管理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三是防汛抗旱服务队伍还比较弱小。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装备差、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www.xing528.com)
4.防汛抗旱的技术水平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的防汛减灾主要凭借人的经验,抗旱工作习惯于传统做法,改革创新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有些方面滞后于需求和其他行业,更缺乏国际交流和合作。目前,围绕防汛抗旱重大问题开展的研究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够对防汛抗旱工作发挥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对防汛抗旱工作的支撑不够。抗洪抢险还主要依靠人海战术、手工作业,采用传统的抢险器具和物料,现代化程度较低。
5.预测预报和监测能力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不相适应
近年来,暴雨和高温等极端天气不断增多,洪涝、干旱、台风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