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高度重视,果断指挥决策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批示达180多次。在防汛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国家防办抗灾救灾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部署防灾救灾工作。温总理、回副总理还亲赴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灾民、指导防汛抗旱和救灾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台风防御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群众抗灾救灾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水旱灾害的信心和力量。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在防汛抗洪和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广东、福建、湖南、浙江、重庆、四川、广西、江西、湖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赴一线,检查指导防汛抗旱工作。各级党政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保证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
2.坚持统一指挥,统一决策部署
在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的整体,提高了防灾抗灾的整体能力。
3.坚持科学调度,发挥工程作用
面对2006年局部地区降雨强度之大、洪水涨势之猛、水位之高,部分地区旱情之重均为历史罕见的严峻局面,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加强会商,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效益,既确保了大中型水库安全,又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4.坚持以人为本,减少人员伤亡
各地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始终把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放在首位,把人员安全转移、妥善安置、生活生产救助等作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据统计,2006年防汛抗台过程中,各地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达1254.5万人,组织回港避风船只数十万艘,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全年因洪涝和台风灾害倒塌房屋达105.8万多间,如果不是提前转移安置这么多人员,后果不堪设想。
山洪灾害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国家防办从2005年起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截至2005年底,12个试点县已全部完成山洪灾害试点建设任务,健全了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和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大力开展了防灾知识宣传和预案培训演练,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www.xing528.com)
5.突出抗旱重点,保证供水安全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密切掌握旱情发展趋势,采取各种应急措施,确保城乡群众生活用水安全。2006年全国累计解决了3419万人、2777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大旱之年确保了旱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旱情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发布了红色干旱预警,并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统一调度1.39万处供水设施,投入1.5万辆机动运水车,紧急启动提水、引水、打井等应急措施,确保了饮水困难地区的1173万人、400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
6.完善法规制度,夯实工作基础
首先是法规制度建设明显加快。《抗旱条例》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已经征求各省市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其次是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通过了国务院审议和批复,《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已完成初稿。第三是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防办印发了《防台风预案编制导则》、《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抗旱预案编制大纲》、《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等一批预案编制标准性文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49%的地市和35%的县完成了抗旱预案的编制,这些预案多数由当地政府审批。
7.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水患意识
2005年国家防总、水利部举行了防洪减灾科普资料发放仪式,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送了《水库垮坝警示录》、《山洪灾害防御》专题片5万套,宣传手册和挂图各19万套,以提高各地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
8.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2005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高度重视,不等不靠,在能力建设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