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律的理论概述
旋律是乐音有意味的组合,它可以成为单声部合唱作品的整体,也可以成为多声部乐曲的主要声部。但在任何情况下,旋律都是一个具有一定合唱作品表现力的独立的声部。旋律是合唱作品的基础,合唱作品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旋律使合唱队员感受到合唱作品的精神情绪。旋律作为合唱作品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与合唱作品中其他构成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节奏是旋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抽走以音响时值长短为特征的节奏,就几乎抽走了旋律的灵魂,合唱作品也就只剩下了音的高低支撑着的躯壳。调式是旋律表达的组织基础,旋律因此而井然有序,并表现出相应的合唱作品风格,如传统的、流派的、民族的等。此外,旋律的表达还受到和声、速度、力度、音区等要素的制约。
旋律形成于乐音的横向联系,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音程级进与音程跳进。通常旋律的音程级进是指音与音的联系发生在三度以内(主要是二度);跳进是指音与音的联系发生在四度以上,其中四、五度为小跳,六度以上则为大跳。一般情况下,旋律音的连续级进是一种平和、安详的音乐性格,常体会为抒情如歌;而旋律音的不断跳进则是一种颠动和跌宕的音乐性格,常体会为激情如潮。旋律在进行中的典型状况是:音程级进与音程跳进交织。在一般情况下,旋律中的音程级进和小跳总是多些,音程宽广的大跳及其同方向连续进行、相同音的长时间反复,则少见得多。因为它们的超量使用,会削弱旋律的歌唱性和被歌唱的可能性。
依据对旋律上下行的认识,可以看清上行旋律线的发展思想:始于低音的旋律以音阶状态排列成直线上行,扬起宽阔的气息,构成舒张的旋律线,旋即又分为两步,一点点将这初涨的情绪完全收拢,从而完成乐思的初次陈述,其思绪的涨落、韵律的优美令人难忘。
除了旋律的线型特征外,人们在分析旋律时,还普遍有着关注“开头的方式”的习惯,于是旋律起始的两种有特点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即“围绕基音”和“曲首冠音”。“围绕基音”是旋律起始于低音,逐渐向高音攀援或升腾,这样的旋律写法,情绪发展较为缓和,激情的组织有一个明显的过程。
(二)旋律与合唱作品(www.xing528.com)
这里以冼星海的作品《在太行山上》为例分析合唱作品的旋律表现。《在太行山上》是冼星海战斗在太行山区的游击队创作的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这是一首二段曲式结构的混声二部合唱作品,第一段是以抒情性音乐为主,它与第二段战斗性的情绪形成鲜明的音乐对比。该曲的旋律走向是从全曲最低音开始上行,歌曲采用具有冲击力的附点音符及切分音等节奏和富有棱角的旋律五度、七度音大跳等主要音乐创作手法,表现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排山倒海的气势。
《在太行山上》(例4-3)的第一句女声“红日照遍了东方”是这一首作品的音乐主题,旋律由低往上发展,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景象,这里的女声部应唱出庄严肃穆的意境。第二句“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音乐走向是由高往低走,与前面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中国人民向往自由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因而这里要唱得非常自豪和充满信心。
为了使男声的第一句“照遍了东方”的进声整齐,起拍的动作要稍大一些和明显一些。到了“听吧!母亲叫儿子打东洋”和“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地方,应在情绪与力度上有一个较大的对比,音乐应迅速突弱下来,用温柔和慈母般的语气来演唱该乐句,表现了母亲送儿子和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情景。第32小节的合唱“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地方应将该乐句逐渐往上推,做渐强的音乐处理。
例4-3
在太行山上(第一段)
(下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