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自然体现和反映在合唱风格上。换个角度而言,合唱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对其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气质、情感特征,会直接反映于集体的合唱艺术中。不同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多种社会关联也影响着合唱风格的形成。
(一)合唱风格的形成与不同的生产方式有关
一般情况下,依赖于集体协作性的劳动者在合唱的整体感应上优先于个体,在以个体生产方式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音乐往往较为自由且个性强烈。在因纽特人中,以猎捕狼獾的集体性劳动为主的音乐,节奏较规律,句法分明,适宜合唱;而以捕猎北美驯鹿的个体劳动为主的音乐,不具统一性、节奏较自由、即兴成分多。可见生产方式对合唱音乐有着直接的影响。
许多民族集体劳动形式的不同使合唱的风格也产生相应的变化,集体狩猎的劳动节奏感强、音乐具有一定爆发力,集体采集、播种、收割、运输的劳动与操作的动作有关,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具有规律性,结构也比较规整。
(二)合唱的风格依据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关
合唱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一不是与社会环境的变革紧密相关,往往是反映新时代、新思想的势力经过与旧思想、旧习惯、旧势力作斗争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合唱发展的良好契机。专业创作、指挥和合唱工作者也正是以伴随商业经济而发展的消费生活和音乐文化普及为社会环境的,这些个体在大众音乐领域的出现必须适宜相应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而言,合唱作品客观或主观反映社会现实也促进社会发展。这种依附社会环境后反馈于社会的力量具有典型的时代感,也是合唱艺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固有风格特征。(www.xing528.com)
(三)合唱的风格变化与社会的进步有关
社会的进步为合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而合唱反馈于社会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
在社会功能上,不同的合唱风格具有不同的感染力,而风格的多样性使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文化生活的特定风貌又相互联系成整体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合唱风格、中国学堂乐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而各自内在风格的区别又是在东、西方两种风格不同的前提下建立的。这种不同风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价值和作用。
合唱风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牵扯面广,涉及学科多,有时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也有相近类似的风格特征,这与历史上的战争、民族迁移、交通的改善等因素有关。但类似并非等同,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推敲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当然影响风格的因素还不仅上述的六个方面,也不能排除有些风格在统一传承中的走样或传授者的主观随意等因素而影响合唱风格的准确呈示,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待商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