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民风,对合唱风格的影响是必然的。每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相互的联系在不同的时代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规模。在浩如烟海的世界各民族合唱宝库中,笔者以介绍中外几个民族的合唱风格特征以此窥见一斑。外国民歌仅以俄罗斯、印第安、格鲁吉亚及黑人民歌为例做以介绍。
迄今为止,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已发现有23个民族(汉、壮、布依、侗、毛南等)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合唱。分布的情况大致是汉族的多声部劳动号子遍布全国,朝鲜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的多声部民歌分布在北方,其余的均分布在西南、中南和东南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一)汉族民歌合唱风格
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汉族文化的高度发达,使其民间音乐也相应地极为丰富,其中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如果按使用性和表演场合不同分类,现存的主要有号子、田歌、山歌及仪式歌曲四类。
1.号子
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不同表现形式的号子音乐,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行船号子,东北等地的林区号子以及南方的挑担号子、扛棒号子等,集中、明显地体现出多声部音乐在号子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在表现风格上多声部号子常采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又因区域不同,领唱与合唱的两个声部不仅在实用功能上和演唱形式上有所区别,而且在表现特点、旋律构筑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一领众和的不同声部的纵向结合或重叠类的号子合唱在多声部民歌中数量居首,形式也丰富多样。
2.田歌
田歌是南方各地在农田劳动中演唱的民歌。虽然也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但不同于多声部号子,它没有组织、指挥劳动的功能,仅是起着缓和紧张的劳动气氛的作用,所以无须统一劳动节奏。反映在音乐上多为散板的自由节奏形式,演出也常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高亢嘹亮地进行。领与和之间不同于号子那样紧凑严密,其领唱声部唱腔幅度较宽,陈述一次不过是一至二句歌词,而后由另一人或若干人连续接唱,有时也以齐唱方式众人应和。江浙和上海一带的“田山歌”与普遍流传于南方的“薅草号子”中多声部田歌较多。
3.山歌
汉族多声部的山歌多流行于广西境内,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少部分流传。其他某些地区的汉族多声部山歌已类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不易独立成体,而广西境内的多声部山歌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有别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山歌。其风格为:调式多为单一的徵调式和宫调式,多声部结构型为低音持续音衬腔织体,声音色彩柔和,衬词多,末句拖腔悠扬而自由,和声音程多为大三、小三、纯四、纯五、大二度。
4.仪式歌
在某些汉族地区的礼俗性仪式活动中,多声部民歌也时有出现,多数是婚丧嫁娶时节,如流传于湖北宜都市五眼泉及聂河一带的“跳丧”,湖南南部蓝山、嘉禾等县的《伴嫁歌》等,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多声部演唱形式的仪式歌。风格特征表现在接应式自由模仿的多声演唱形式,常与伴奏乐器笛子形成优美的对比复调。
(二)壮族民歌合唱风格
壮族的多声部民歌,在民间分为“欢”“比”“诗”三类。其内容丰富,风格形式变化多样。仅以“欢”为例,其类别的不同直接决定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其中“欢雅”行腔缓慢、气息悠长,“欢呃”的低起高随、平行的和音式织体轻柔、淡雅,“欢嘹”高亢、嘹亮、节拍多变,“欢悦”的尾句落在“悦”字、两句一联以及“欢古美”的真假声并用等不同风格展示着特有的魅力。壮族的多声部民歌按声部的多少又可划分为二部民歌和三部民歌。
二部民歌在壮族民间称之为“双声”“上下声”“公母声”“双调”和“高低音”等,一名优秀歌手唱主旋律,二至九人唱二声部,其音色雄浑。
三声部民歌在壮族民间称之为“三顿欢”“波列欢”“喜欢”等。这一历史悠久的歌种现已濒临失传。各地在三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上多以三至五人支声型多声部结构演唱。高昂、明亮且突出的高声部由最好的歌手担任,这是歌曲的主旋律;中声部迂回婉转、平稳浑厚;低声部则常由一至两名歌手用鼻音哼唱,以派生性旋律烘托主旋律。三者巧妙而紧密地配合,浑然一体的壮族合唱与藏族、侗族、羌族、傈僳族等族的合唱一样,不管和唱者人数多少(三四个至十几人均可),担任领唱的始终只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歌手。
(三)侗族民歌合唱风格
侗族民歌有着优良传统,每个寨子中按不同年龄层分别组成歌班,设有专门演唱的场所,称为鼓楼,也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建筑。在歌班里,歌师教授后辈们歌唱技巧,以代代相传。侗族多声部民歌主要盛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和湖南通道地区。一般可分为“大歌”“踩堂歌”“拦路歌”等。
“大歌”是侗族多声部“说民歌”的代表,属于支声型多声结构,主旋律在第二声部,由多人歌唱第一声部为派生旋律,由领唱者轮流歌唱;大歌多以二声部形式为主,有时也会形成三个声部。大歌又可划分出“普通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
“踩堂歌”是一种祭祀仪式活动中演唱的歌曲。踩堂歌与大歌一样,采用五声羽调式,只是在结构上为单曲体,不像大歌用套曲形式,一般也不使用低音持续音等手法,自然也不会拥有低音持续音的部分。
拦路歌是客人入寨前以拦路迎客的方式,与客人演唱的一问一答式的“开路歌”。拦路歌多以二声部形式出现,与开路歌的齐唱形式有了纵向上的对比。歌词多为四句体,在调式和多声结构型上与大歌相仿,其结构的大小常常因地而异。
湖南境内的侗族把多声部民歌称为“花歌”。歌唱的内容较为广泛,以日常生活的情景抒发为主,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体;节奏大多相同,但因衬词不同而稍有区别。根据所应用的主要衬词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喉路”和“嗄悄”两种。
(四)高山族民歌合唱风格
高山族因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其内部又有“泰雅”“曹”“布农”“雅美”等不同名称的若干族群,因而其民歌也非常丰富。其中多声部民歌以“阿美”和“布农”最为著名,其次是“曹”和“鲁凯”等。
“阿美”多声部民歌多以二部或三部的重唱与合唱表现祭祀、劳动、婚恋、祝酒的场合,演唱形式以同声为主、混声为次。男声高音区多用假声演唱。多声结构型上常构成派生式对比变调,有时也与支声织体相结合;曲调一般由五声音阶构成(偶尔出现fa或si)。
“布农”多声部民歌以合唱或重唱的演唱形式为主,独唱较少。常采用由do、mi、sol三音构成的音阶,多为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和声式织体。
“曹”多声部民歌与“布农”多声部民歌在音阶、多声结构型方面类似,只是“曹”多声部民歌在结构内部常有局部的齐唱片段,而且声部大多只有两个。和声效果显然不如“布农”合唱浑厚。和声音程以四、五度为主,有时也夹杂着三度音程。
“鲁凯”多声部民歌大多用低音持续音唱法表演,有时将持续音装饰化构成固定音型。多为二声部,上方声部由do、re、mi、fa(sol)四音列(或五音列)构成,下方声部用主音do及上方邻音re的持续音,两个声部距离较近,所以构成大二度和声音程的现象较多,这是“鲁凯”多声部民歌的特征。[1](www.xing528.com)
(五)俄罗斯族民歌合唱风格
俄罗斯民族主要分布在东欧,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等地。这一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生活礼仪中,还是在民族风俗里,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俄罗斯的民间歌唱中,合唱是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其风格特征如下。
①俄罗斯教会音乐吸收了拜占庭教会歌咏的曲调,又吸取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曲调风格。合唱由最初的演唱宗教经文教会歌曲转变为爱国性、典礼性和爱情为主的题材。
②抒情歌曲多采用二部、三部合唱,旋律优美;叙事歌曲常用四部合唱形式,和声浑厚、凝重,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
③最具特色的是无伴奏混声合唱。若有伴奏,一般采用巴扬(纽扣式手风琴)和曼陀林等乐器。
④多以高亢嘹亮的女高音领唱开始,混声应和。
(六)印第安族的民歌合唱风格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族(还包括因纽特人和阿留申人)之一,属于蒙古人种美洲分支。在印第安人的音乐中,合唱以呼应性的一领众和形式见多,其中领唱部分因演唱者的不同常有不同装饰性的自由变化。其合唱的风格特征如下。
①在五声调式中(无伴音)常见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和宫调式。在偶尔使用的六声、七声音阶中常出现微降B和微升F音。
②演唱以“紧喉”唱法为主,长音时多用颤音并伴有滑音等许多装饰音。合唱常在均分律动中进行,强拍有规律地出现,节奏整齐有力,伴奏以鼓为主(一拍一击或一拍两击)。
③结构大多是句逗分明的分节歌。节奏多是前短后长的长格节奏型。
④旋律的进行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基本音程。走向多呈下行式,分为直线下行式、迂回下行式和右半抛物线式。
⑤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所以合唱是以支声音乐的表现形式为主。后来,受基督教和原始教结合的影响,印、欧音乐成分并存,一种具有新的形式、体裁和风格的印欧混合体音乐形式悄然出现。
(七)黑人民歌合唱风格
在非洲广阔的地域里,多声部的民歌合唱是黑人音乐中最有特点的代表之一。风格特征如下。
①以非洲固有的音乐认识原理为依据,单音的上下三度、四度、五度音有着和声上的等价或置换的可能。合唱中旋律线受语言音调变化强烈制约。形态上类似“平行奥尔加农”。
②各个声部在同一节奏型的进行中具有很强的和声性构造。
③非洲西南部的合唱中,各个声部具有旋律独立进行、在不同的时间差上进拍、乐句长短各异等特征。绍纳族合唱中常有五个声部,分成三种节奏群形成复杂的节奏交叉;桑族和俾格米族合唱中合克特唱法成为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唱法。
④多采用七声音阶或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阿肯族在平行三度的唱法中也有上下使用“跳跃技法”作三和弦的连续进行,尼亚库萨族则以平行四度唱法为主。
(八)格鲁吉亚民歌合唱风格
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安特、卡巴尔达、车臣、达吉斯坦以及印古什等民族属于高加索系,在中亚其他地区的单音音乐中偶尔才会出现多声音乐,而高加索系的民族中却存在着严格形式的声乐多声现象,其合唱风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明确的功能性和声进行。
②以克里曼休利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复调性合唱,其极具艺术性的特征在于用元音演唱无意义的音节,作纯粹的音乐性展开。
③西格鲁吉亚的合唱风格具有复调音乐的特征,往往拥有一个假声部。
④东格鲁吉亚合唱风格常体现在较长时值上演唱固定低音,其他二部、三部或二重唱彼此对唱而形成多声部。
⑤高加索系的民族合唱中具有和音进行的规律性。在强有力的固定低音演唱中,声部以装饰性音型取得平衡。
民族合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民族合唱是在民族、社会集团或一定的文化范畴中所共有并被继承的合唱总体。狭义而言,民族合唱是扎根于该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并具有本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合唱。篇幅有限,本节所涉及的不同民族区域的合唱仅以狭义的民族合唱为主。尽管多声在所有合唱歌曲里盛行,但是应该承认它只是旋律的附加品,只是主旋律音响上的丰富与加强。同时,不同语言也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特性,必然对民歌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