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剖析、操作结果和发布PDF文件

案例剖析、操作结果和发布PDF文件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户可打开源文件“例图8-23”完成以下操作。结果如图8-30所示。图8-30 再次关闭“备用层”结果12)激活左视图窗口,再次按步骤6的方法对左视图提取轮廓线。将视图切换至“布局2”并删除当前窗口。图8-33 补画虚线、中心线和剖面线16)在相应的图层内标注尺寸、标注零件表面精度要求、加画局部放大图、插入表面粗糙度图块及填写技术要求。18)保存为.dwg文件,并命名为“固定钳身”。19)将保存的“固定钳身.dwg”文件以PDF格式进行发布。

案例剖析、操作结果和发布PDF文件

根据图8-1所示零件各尺寸,构建一个“固定钳身”三维实体模型。再运用AutoCAD软件的由三维实体模型转换为二维工程图的功能,将构建的实体模型按图8-1所示的要求输出一个完整的二维工程图样,并将其以PDF格式进行文件发布。

1)在三维建模工作空间构建“固定钳身”三维实体模型,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考第7章,此处不再赘述。将其命名为“固定钳身”。结果如图8-23所示。用户可打开源文件“例图8-23”完成以下操作。

978-7-111-36849-6-Chapter08-43.jpg

图8-23 构建“固定钳身”实体模型

2)分别在三个978-7-111-36849-6-Chapter08-44.jpg选项卡上单击鼠标右键,在系统弹出的悬浮菜单中选择“页面设置管理器”,在弹出的“页面设置管理器”对话框中单击“修改”按钮,如图8-24所示,系统又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的“图纸尺寸”下拉列表中选择A3图纸,并将图形方向设置为“横向”。再单击“确定”按钮退出,如图8-25所示。完成对图样空间和布局空间的页面设置。

978-7-111-36849-6-Chapter08-45.jpg

图8-24 “页面设置管理器”对话框

978-7-111-36849-6-Chapter08-46.jpg

图8-25 “页面设置”对话框

3)选择“视图”选项板,将模型空间分解为四个视口,命名为“A3图样”,并分别将四个视口的视点设置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西南等轴测视图。结果如图8-26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47.jpg

图8-26 设置视口及视点

4)切换至“图样空间”布局1,先删除布局空间的窗口。运用图样空间视口命令将四个平铺视口插入到图样空间。操作过程如下。

978-7-111-36849-6-Chapter08-48.jpg

结果如图8-27所示。

5)运用“图幅初始化”命令对齐各视图,并设置统一的比例,操作过程如下。

978-7-111-36849-6-Chapter08-49.jpg

结果如图8-27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50.jpg

图8-27 将平铺视口插入到图纸空间

6)激活俯视图窗口,执行“常用”→“建模”→“实体轮廓”命令,提取俯视图轮廓线,操作如下。

978-7-111-36849-6-Chapter08-51.jpg

7)激活西南等轴测视图,将实体模型沿前后对称中心平面剖切成两部分。操作过程如下。

978-7-111-36849-6-Chapter08-52.jpg

8)执行“视图”→“选项板”→“图层特性”,打开“图层特性管理器”对话框,新建一图层,并命名为“备用层”,选择实体前半部分并单击右键,在弹出的悬浮菜单中选择“特性”选项,在弹出的“特性”对话框中的“图层”下拉列表中选择“备用层”,将所选对象由“0”层移动到“备用层”,如图8-28所示。再关闭该图层。结果如图8-29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53.jpg

图8-28 为图形对象改变图层

9)激活主视图窗口,按步骤6的方法对主视图提取轮廓线。

10)打开“备用层”,激活“西南等轴测”窗口,将实体前半部分沿安装孔位置进行剖切。操作过程如下。

978-7-111-36849-6-Chapter08-54.jpg

978-7-111-36849-6-Chapter08-55.jpg(www.xing528.com)

图8-29 关闭“备用层”的结果

11)将右半部分移动到“0”层,关闭“备用层”。再运用“并集”命令将留下的部分合并为一整体。结果如图8-30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56.jpg

图8-30 再次关闭“备用层”结果

12)激活左视图窗口,再次按步骤6的方法对左视图提取轮廓线。

13)关闭“0”层。将视图切换至“布局2”并删除当前窗口。依次将模型空间中提取的轮廓线运用“复制”命令将轮廓线粘贴至“布局2”中,并运用移动命令对齐各视图,使之符合视图的投影规律。结果如图8-31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57.jpg

图8-31 将轮廓线复制到“布局2”

14)从上图可以看出,图样中的线型和线宽均不符合机械制图要求。因此,先将图形进行“分解”,然后再将可见轮廓线移动到“粗实线层”,不可见轮廓线移动到“虚线层”。因本例题中需保留的虚线较少,可直接关闭不可见轮廓线所在的图层“PH-4AA”、“PH-4AC”、“PH-4A8”,应用分解命令(Explode)将三个视图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实体后,再将可见轮廓线转换到“粗实线层”。结果如图8-32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58.jpg提示:

在对二维图形编辑之前,先应建立相应的图层、文字样式、表面粗糙度图块等。推荐在第1章建立样板图的基础上来完成本章节的内容。

978-7-111-36849-6-Chapter08-59.jpg

图8-32 将可见轮廓线移动到“粗实线层”

15)根据工程图的要求,将上图中的轮廓线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在“中心线层”和“虚线层”内分别加画中心线和虚线。完善零件的表达方案。切换至“细实线层”,对剖切平面区域填充剖面线。并在俯视图中对螺钉孔作局部剖视。结果如图8-33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60.jpg

图8-33 补画虚线、中心线和剖面线

16)在相应的图层内标注尺寸、标注零件表面精度要求、加画局部放大图、插入表面粗糙度图块及填写技术要求。结果如图8-34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61.jpg

图8-34 标注尺寸及技术要求

17)绘制A3图框,打开源文件“例图1-1”,利用复制、粘贴方式在布局空间中插入标题栏,并将标题栏的内容按要求用编辑文字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填写。结果如图8-35所示。

18)保存为.dwg文件,并命名为“固定钳身”。

19)将保存的“固定钳身.dwg”文件以PDF格式进行发布。发布的方法可参见本章“知识链接”部分。

978-7-111-36849-6-Chapter08-62.jpg提示:

如直接执行“文件”→“输出”,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内保存的文件类型中没有输出PDF格式的文件类型。因此,需执行“工具”→“选项板”→“功能区”,软件界面以选项板的形式显示时才方便操作。单击“输出”选项板,在“输出为DWF/PDF”选项板中选择“输出PDF”按钮978-7-111-36849-6-Chapter08-63.jpg。系统弹出“另存为PDF”对话框。再输入文件保存的名称即可完成输出和发布。

输出结果如图8-36所示。

978-7-111-36849-6-Chapter08-64.jpg

图8-35 插入并填写标题栏

978-7-111-36849-6-Chapter08-65.jpg

图8-36 输出PDF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