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与人的身心发展: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与人的身心发展: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他们的情感是紧张的还是脆弱的,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由此看来对青少年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情感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消极的情绪不光降低学习效率和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情感与人的身心发展: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对其进行认识并产生态度体验。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不同,不是单纯反映客观事物,而是采用两极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甚至破坏人的需要时,就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需要是情感赖以产生的内部基础。由于需要的不同,可将人的情感这一广义的概念分为狭义的情绪、情感和情操。

情绪是有机体的自然需要(如饮食,保暖)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情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当然人的情绪受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社会性,所以比动物的情绪体验更高级一些,而且人的情绪还表现出情境性、易变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这种体验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和消失;而情感是人所独有的,是在人的社会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态度体验,其特征是稳定的、持久的,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可以说情绪和情感又是相互依存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形式,情感是情绪的内容,任何一种情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情绪过程,就很难就其性质和特点加以判断。

情操属于高级情感形式,它是在人的社会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社会集体与人的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将之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按字面来理解,情操是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操守即人的坚定的行为方式和品行,它被高尚而且稳定的情感控制着,所以情操比情绪、情感更复杂,与人的思想、世界观、个性等密切相关,比一般情感具有更高的概括性、稳定性和倾向性,在人的行动和心理中起核心的定向和调节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易于激动、容易急躁,重友情、讲义气,常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发展是有一定的轨迹可遁的:儿童进入小学后,情感的兴奋性表现仍很明显,往往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比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所致。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了,深度加深了,但仍以直观性和直接性的体验居多;而进入中学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情感的兴奋、冲动等特征趋于稳定,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情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社会性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得到完善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他们往往容易受情境支配,情绪的波动性较大,不够冷静。甚至意气用事。而大学生力求将情感投入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正义与非正义,善良和邪恶,高尚与庸俗等涉及社会意识、人生哲学的重大问题,会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相应的体验,他们的情操迅速发展,道德判断,追求真理,美的欣赏达到较成熟的地步。

青少年情感发展中的挫折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应试教育中家长亲友的高期望值和严要求,学校教师的重智育轻情感教育,使得他们面临着各种不如意,经历着大大小小挫折的冲击。他们的情感是紧张的还是脆弱的,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的情感问题比较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只好以逃避来掩饰情感之脆弱。学习压力一大,便表现为焦虑恐惧。成绩一不好,便不能容忍失败,一旦受到批评或责备,往往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又如有的人家庭发生突然的变故,像亲人去世、父母下岗等,常常长时间沉浸于悲伤和沮丧中,连性格也从外向变为内向,多疑、封闭,不与人交往。由此看来对青少年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情感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www.xing528.com)

情感教育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这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明代学者王守仁在《俗习录》中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英国,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早就强调:“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这里的热情,在普通心理学中称为“强烈、稳定、持久的情感”;在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1921年曾在25个小学中选出1518个智商较高的男女同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他们成年以后,以事业的成败为标准,把他们分为“非常成功”、“还算成功”和“失败”三类。在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起重大作用;在日本,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多次强调:“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也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提出“一般发展”的理论,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他认为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独立、探索性的思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是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另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他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就越来越强烈。”上述研究和论述充分证明,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为学习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热情和愿望。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效率提高,反之,畏难、紧张、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会消退学习的热情,使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

消极的情绪不光降低学习效率和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消极情绪主要有两种,即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因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因一点小事而怒不可遏或激动不已;也包括反应过于迟钝,麻木,冷漠等。范进中举是狂喜而疯的典型例子。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忧、悲、恐、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很长时间沉溺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情绪的每一变化,都能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变化,如面部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变化。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有了医学心理学思想,在《内经·素问》中说:“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道:“怒伤肝,悲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身心医学也证明:许多人在生病之前,往往经历情绪上的某种压力,如气愤、焦虑、忧郁等。许多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神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等都由情绪引发,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压抑、忧郁、烦恼、失望等日积月累而形成。我国一家大医院调查:在1000多名连续就诊而入院的病人中,实际因情绪不良而致病者占80%以上。而美国一名牌大学的医院门诊部研究发现:在所有病例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达82%。的确,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忧虑重重和高度紧张的思考问题时,食难下咽,即使吃下去也不知其味,难以消化,原因就在于情绪影响了消化系统功能,紧张使胃粘膜苍白,胃壁的血流减少,胃酸分泌也减少。

总之,人的情绪无处不在,消极情绪无处不害。青少年应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情绪特点,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情操,以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