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善鸿:悟道圆满-道德经最后一章》

《齐善鸿:悟道圆满-道德经最后一章》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得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头所说的话吗?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可老子却告诉我们,悟道的圣人不为自己,只为众人,自己反而很富足。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试着读读老子的心思吧。由此可见,这一切的关键是内心的善良与否、对象是否能够消受,二者缺一不可。

《齐善鸿:悟道圆满-道德经最后一章》

记得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头所说的话吗?“道可道,非常道。”在现在这样一个演讲都被视为生产力的年代,那么多能说会道的人,老子又会怎么看呢?在现在这个很多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如何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掌握智慧的境界呢?在现在这样一个为自己谋利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年代,在这种自利欲望互相冲撞并制造了很多人间灾难的时代,我们能从老子智慧中找到一条明路吗?

天道高深,以至于莫测,然大道至简,老子那高深的智慧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最简明的指引吗?

经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意】

真实可信的话听起来不漂亮,听起来漂亮的话不真实。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鼓噪弄舌,花言巧语的人多半不是真正的善良之辈。真正有知识而智慧的人绝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智慧而只能算是有知识。

圣人是不为自己积攒什么的,而是尽心尽力为了别人,因为圣心自足;自足的圣人总是尽力给予别人,自己非但不会减少反而更加会收获满满。

天道的力量只是利于万事万物,绝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都是遵道而行,依道作为却不跟别人争夺什么。

【核心要义】

悟道圆满。

信言、善行、真知三原则。

世间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秘密。

“三道”的规律。

三个世界的理论。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老子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第一,针对“言”“善”“知”三个主题,提出了对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关系独到的认识;第二,概括出了圣人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结果的独特逻辑,也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种因果关系;第三,总结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核心准则

有的人学习了《道德经》之后,产生了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老子的思想竟然能够贯穿天道和人心,如同神话中的人物,既能上天又能入地,这很像我们所听说的一种神奇的功夫。老子的思想竟然和大部分人的思维正好别着个劲儿,既跟我们熟悉的思维和想法不一样,但静心想一想,又让人感觉确实如此。真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美妙,但在生活中,又常常被别人美丽的语言所欺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既追求能够在辩论中让别人哑口无言,又常常讨厌那些善于辩论的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既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又讨厌卖弄知识的其他人。通过老子的这些话语,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内心中很滑稽的一面,怎么两个相反的方面都有道理呢?我们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错呢?真正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也许这一切就都有了答案。

从古至今,大部分人都是利己的,或者说都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想想看,天天在忙碌的人们都为了什么呢?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上,为了利益四处奔波。可老子却告诉我们,悟道的圣人不为自己,只为众人,自己反而很富足。世上的聪明人,又有几人能明白老子这个思想背后的玄机呢?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天灾让人类苦不堪言呢?老子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是悟了道的人,自然明白天道的规律,按照天道的规律去做,当然就用不着跟俗人去争什么。可我们这些还没有悟道的人,不去争还能活吗?如果你还记得或者领悟了老子在前面章节中关于这些思想的解读,也许已经有了答案了吧!

老子的思想很独到,但圣人的心思也很难参透。读了老子这些思想,会让我们陷入沉思,但也未必能够有一个真正清晰的答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试着读读老子的心思吧。

第一,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疑惑与领悟。对老子的这句话,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但又感觉隔着一层迷雾,很难看清这句话背后的真谛。孔子在《论语》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观点:“巧言令色鲜矣仁。”似乎这些老人家对于美妙的语言没有什么好印象,基本上都是负面看法。尤其是还有一些很权威、很被认可的观点跟圣人这些话语直接相悖,更是让我们如陷迷雾之中。例如,《增广贤文》有一句名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此我们都有体会。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的安慰,让人重新鼓起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会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炎热的六月,也会感到阵阵的寒冷。如何将这些话语或者观点统一起来呢?为什么美妙的语言不值得信任呢?多半是因为善于说美妙语言的人,知行不统一,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尤其是再怀着别有用心的目的,那美妙的语言就特别容易蒙骗别人。很显然,说这些美妙语言的人内心不善、动机不纯,所以美妙的语言只是诱人上当的一个幌子。但如果美妙的语言和内心的善良结合在一起呢?就可能产生“三冬暖”的效果了吧!也有人对老子的话进行质疑,如果说美言不信,难道恶言就有信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核心的关键是内在的动机和与对谈话对象状态的精准把握。一般来说,如果动机是纯善的,有时那些看起来伤人的犀利的语言,却能有效地唤醒人们,被骂的人非但不会恼怒,反而还会感激。当然,还要考虑谈话对象的状态,若是其心理脆弱,就要循序渐进、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由此可见,这一切的关键是内心的善良与否、对象是否能够消受,二者缺一不可。至此,你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疑惑也许就能解除了吧?

第二,关于“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在《论语》中多处阐释了类似的思想。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这真是让人有些费解,怎么像老子和孔子这样的圣人们对于善辩一事都持负面的看法呢?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有很好的、高超的辩才啊!尤其是看辩论赛时,看到辩手们那样高超的辩术和精准的语言,很是敬佩和向往。可是圣人们为什么却不是这么说呢?实际上,圣人的话都是在说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善辩的人总是自己有理,甚至无理也能搅三分,甚至凭借着口才能够把黑说成白、把白又说成黑,让很多人明知道他是错的却又无法辩过他。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当然是很讨厌的。若是再加上口才卓越,却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就更加令人不齿了。但在古人的修行中,并不是完全排斥语言或者辩论的,比如哲学中针对真理的辩论,比如宗教中的辩经。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真理越辩越明”。当然,这跟圣人们所告诉我们的接近真理的方法与内涵都有所不同,人间之辩,辩的是人间道理,但与客观真理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别。若能如圣人教我们的那样“虚极静笃”,让自己的心进入空灵的状态,就有希望接近客观的大道真理。

第三,关于“博者不知,知者不博”。我们喜欢卖弄自己所知道的,似乎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害怕别人小瞧自己,当然也很希望能够赢得别人的赞许。这算是人之常情吧。但是,如果这种行为经常化,就肯定会让人生厌。我们很多人也知道一个词语,叫“静水流深”,说的是很有内涵的人,实际上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因为真正拥有内涵,所以并不害怕别人小瞧了自己,自己的实力自然在行动中、结果上和关键的时刻能够呈现。事实能够证明一切,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自己会说话。事实的语言,就是无言的大道!

说到这里,我们就清楚了老子思想的关键要点:一是发心要至善,二是出言能入心,三是行动要坚定,四是方法要应机。

第四,关于“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按照老子的说法,不用刻意地为自己积攒什么,只要一心一意为了别人,自己也会越来越富有;只要能够不断地增加别人的价值,自己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丰厚。按照一般人的看法,不为自己积攒,自己怎么会拥有呢?只是想着别人,谁又替我着想呢?只是给予别人,谁又给予我呢?正因为存在这样一些疑问,所以很多人看到圣人的思想后,又生出了新的疑问:圣人可以那样做,可以取得那样的结果,我们普通人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实际上,圣人的作为就是我们的样板,若只是圣人能够做到,那对我们普通人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至此,人们必然会问:圣人能够做到的秘密是什么呢?我们很多人想为自己积攒的是财富,而圣人为自己积攒的是财富之母,有了财富之母,就必然会生产出财富。那财富之母又是什么呢?笼统地说,就是天地和人间大道,具体来说,就是圣人不为自己,所以跟那些只为自己的人就不会有冲突,这首先避免了因冲突产生的人生损失。圣人不仅不为自己,还专心为别人,因而就会成为人们价值的源泉,就会成为人们向往和团结的中心,就能聚集人气,就可以干成大事。因此,越是给予别人,自己的人格就越高贵,而高贵则是人生财富的母体。

第五,最后来说说老子得出的结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众人所熟悉的都是俗人之道,就是趋利避害、求福避祸,只争眼前利益、只争物质利益。“天之道”则不同,因为在天道中没有好坏,没有祸福,没有利害,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是各种各样的价值。悟了天道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生命的价值,因为各种人生境遇对生命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价值。悟了天道的人,不再使用自私的那种求福避祸的信条,因为福也是祸,祸也是福。你看那些得福多的人,趾高气扬,志得意满,扬扬得意,自以为是,这些不都是因为得福太多而不能承受所带来的祸害吗?这样的毛病,不都是在为未来的祸害播下种子吗?在生命时空的综合利益链条中,不修行,不悟道,福也会转化成祸,那种求福避祸的自私心态,恰恰就是没有悟道的表现。再看圣人之道,没有了俗人的自私之心,他们活在生命时空的综合利益格局中,因此,一切唯道是从,也不会再跟俗人去争俗利,不会再计较眼前利益和物质利益,敬畏天道,做事遵循规律,在更大的格局当中布局自己的人生。看起来虽然跟众人不争,却能够达到众人无法与其相争的境界。这就是自在与逍遥。

我们从人之道、天之道、圣人之道的比较中就可以发现,“人之道”是自私而短见的,最终是得不偿失的。“天之道”是公正无私的,会让悟道者富足。因此,只有放弃自己主观上狭隘的追求,才能体会天地大道的公正无私和悟道后的富足无缺。也许,红尘中的俗人用肉眼看圣人时,会觉得他们没有荣华富贵,但正是这样形式上的“缺”,才有了圣人的大成。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成若缺”。由此可见,圣人之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告诉我们只要放弃自己狭隘的主观,进入到客观规律的大道中,进入到生命时空的综合利益格局中,一切按照规律去做,超越世俗之人竞争的格局和层次,就能上升到更高的生命时空中,过上富足而自在的生活。

老子关于人道、天道、圣人之道的思想,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则是真、善、美的结合。这些源自天道的智慧,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精英们创建事业、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接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看看老子本章的思想,会给我们哪些启迪吧!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有些人机械地理解老子的这三个原则,肢解了老子思想的辩证逻辑,当然也就无法理解老子思想的真意。我们试着用老子自己的辩证逻辑来理解一下老子的三原则。(www.xing528.com)

第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显然,老子的这个观点是针对现实中的花言巧语、伪诈智巧而言的,也就是要让人们小心,别反感那些不美的信实之言,也别被那些听起来美丽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如此这般,我们的生命就清理出了两个重要的频道:一是不被花言巧语所蒙蔽,避免落入陷阱;二是从那些不美的言语中汲取益处,避免能量的损失。这句话,可以让我们的人生“除一弊,兴一利”,这才是人类健全的理性。当然,很多人都无法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水平,仍然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因被蒙蔽而上当,因情绪而失去机会。大部分人的进步,都来自对错误的觉知,只要我们从蒙蔽当中看到自己的短处,从情绪当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我们就能够回到正道上。这是以我们自己为主体面对外部人和事的一种“反应模式”。如果转换个角度,也就是转换到“主动模式”上,我们就要坚持美言与信言的统一,根据对象的特点、我们与对象的身份关系、周围的环境、对方的意愿、谈话的氛围等因素,来决定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最终能够在对象身上产生美好的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善法,也是了不起的智慧,是我们与对方心的精准的沟通和对接。同时,需要纠正我们理解老子思想时的错误倾向。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人就想到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于是,就生成了一种典型的错误模式:一方面自己喜欢听别人的美言,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逆耳之言、苦口之言美化成忠言和良药。岂不知老子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别人的美言而上当,也就是要小心自己的弱点被利用。同时,老子通篇都在教育我们“善言无瑕谪”,也就是让我们走出自己的主观语言模式,去完成与对象感受或者客观的精准对接,若是需要“霹雳手段”能够唤醒沉睡的人,则不要含糊;若是需要和风细雨般的温存才能让对方领悟,则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之,不要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一种语言模式,而是要看对象,要看效果。

第二,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辩者,头脑和口舌之能也。人能够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有一个,因为一个重心,别的就会被屏蔽,这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生理规律。那些将自己的神经兴奋集中在思辨和口头辩论方面的人,往往就会忽视行动和结果的达成。圣人说轻诺必寡信,说的是那些自己将精力集中在承诺别人方面的人,往往会忽略了践行自己的承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信于人。由此可见,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因为结果和事实自身就会说话,就是证明自己的愿望和动机的最好的证据。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关于事的真理,也有关于人的真理。关于事的真理是不需要辩论的,事实和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人的真理,大部分时候是我们如何理解别人,而不是通过辩论让别人来理解自己。若是将关于事的真理和人的真理搞错了方向,就会因为沉迷于辩论而无法让相应的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自己,又因为在与人的辩论中总是想着战胜别人,而让别人心中不快。一旦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就会陷入口头的胜利和事实的失败中。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只有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建立辩与不辩这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关联关系。圣人们之所以强调“不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中就任何话题都与别人辩论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成了一种人们不易察觉的习性。所以圣人用“不辩”这副心灵药方对治人们的这种疾病。二是把那种没有多少益处的辩论所花费的精力省下来,投入到行动和结果上,让事实自己说话,这就是圣人的“行胜于言”的教诲。

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什么事儿都要跟你辩论,又总是想在辩论中胜过你的人,跟这样的人相处,你感到舒服吗?这也就是人们总说的那个道理,嘴巴不饶人的人一般命都苦。

从修行悟道的角度来说,那些停留在口头辩论而忽视行动的人,往往只是活在自己主观中的人,还没有打通自己的主观与外部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总想在辩论中胜过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活在自己的自卑中。总之,这样活在自己主观中的人们,说话只是自言自语,根本无法与别人做到真正的沟通。无法与人相通,就是没有悟道,就是无道。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博者不知,知者不博。你会喜欢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卖弄自己的人吗?你看到这样的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他唯恐别人小瞧了他?这问题出在哪里呢?

实际上,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自己的。我们总想让别人了解自己,但没必要让所有人了解自己,因为很多人即使了解了你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对你这种急于让人了解自己的做法反而感到厌烦。这种意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人们忽视了的。二是要让别人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别人的表达中去对接相关的信息;或者,某个场合的主持人可以主持一下对每个人的介绍,将其经历、特长和主要成就介绍给大家,便于大家相互了解。

当然,老子强调“博者不知,知者不博”这个观点的要害,是告诉人们三个要点:一是人所知道的再多,也依然是有限的。若是在弱者面前卖弄自己的知识或者能力,从而得到自己的优越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二是我们所知道的,多半是一些浅层和表面的知识,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深入加工的,得出的很多结论也往往是浅层和片面的,传递给别人时也往往容易产生误导别人的负面效果;三是在明白上述两点的前提下,能够把控住自己的主观状态,这本身就是修行了,也唯有如此,才能够悟道。

这两个秘密,一是自我伤害,二是合众大利。我们先说第一个“自我伤害”。大部分人都是围绕自己的私利来考虑问题的,这样的人们一旦遇在一起,就会产生冲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逻辑:自私—冲突。这样的逻辑一旦运行起来,就会损害个人的利益,这就是许多人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悖论:越是自私,越是不能利于自己。我们再来说“合众大利”。圣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越是利于别人,越是有利于自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规律呢?原来,在众人皆利己的背景下,一心利于别人的人,就突破了人心的戒备,激活了人心中相互的信任,又因为信任,激活了互利的程序。当然,由于人生活在不同的维度空间,那些高维度的人,总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近期与长期、精神与物质、局部与整体、策略与战略等一个立体的空间里进行布局。这样做的结果,既避免个体的孤军奋战,也解决了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个体整合成一个利益互补和联动的整体,从而在人间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说,相互信任加互利的规则,就是一个人生利益共同体的筋脉,就是一个庞大的超越个体的巨人,或者超人。这也就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背后的秘密,也是人间的一个重要的大道规律。用这样一个模式去观察人间的是非冲突和利益的纠葛,就能明白人间那些很努力地为自己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功。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想利用别人为自己的人,很不幸的是你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于是就变成了相互利用、互相算计,关键是彼此伤害、无情无义,甚至翻脸,从而在人品和利益两个方面出现“双重损失”的局面。

反之,在一个立体维度空间里进行布局和相互链接的人,就会放大彼此的优点和优势,让每个人都能从彼此那里得到力量,从而形成一个超越个体能力的巨大的超人般的力量。

由此可见,只要超越个人私利,就有机会领悟和感受大道的力量,就能缔造神奇的人生。

“三道”是指:一是天道,二是圣道,三是人道。这“三道”的规律,也是整部《道德经》所揭示的规律的核心。天道:利而不害,故而能够大利、普惠众生;圣道:依道而行,为而不争,超越世俗,成就神圣;人道:人道俗道,自私自利,得不偿失,顾此失彼。

老子所揭示的这“三道”的规律,在人世间皆有相应的展现。

第一,天道。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由自在,非人力所能改变,却又决定和主宰着人类的生活。人类能改变宇宙的运行法则吗?人能改变一年的四季轮换吗?人能改变事物本身的规律吗?人能改变别人吗?在这样一些问题上,非要与天道对抗的人,肯定是脑子出了问题。宇宙和四季这些纯粹的客观,也许人们不会动脑筋去改变,但对于自己主观之外的人类客观,也就是其他的人,我们不少的人总是想改变。但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只要改变了自己,世界就会随之而变,也许这就是最神奇的天人感应吧!

如果你具有很强烈的愿望和很强大的能力,你是不是总想改变别人?你的痛苦和无奈是不是多半来自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你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发生错误了吗?若是不知,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吗?一个人过去的人生痛苦不都是来自于此吗?

第二,圣道。圣人是为而不争的,也就是说,悟道的圣人,一切作为都是依道而行的。他们借助外在的一切来修炼自己,管控住了自己个人的私欲,将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利于众生,也不用与众人去争夺世俗的利益,因为圣人找到了更加伟大和高级的人生利益与使命。

在这一点上,没有悟道的人会出现五个错误:一是思考和行动完全是按照自己个人的想法,而不是外在客观的规律,于是自己的行动往往与规律相冲突。二是看不清外在一切皆是自己修炼的载体和镜子,因而失去了修正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三是无法管控自己个人的私欲,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成就的积累,往往让自己的私欲又进一步放大,这也是很多人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内在动力机制。四是没有智慧和勇气将自己奉献出来为众人,因而失去了开启自己智慧之门的机会,却一直陷入与众人俗利恶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五是一直在生存层面上运行着自己的人生,根本无法去触摸自己生命的高级形态,只是年龄在变老,心智却一直停留在过去。用过去落后的心智,一直仰望着未来。也许,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了。

第三,人道。也就是俗道,就是上面所说的违背天道和圣道的各种各样的做法。

可以说,天道为我们确定了人类必须遵守的一种法则,圣道为我们开启了在红尘中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而人道则是在红尘中的一部反面教材。对于在红尘中修行悟道的人来说,若是能读懂违反天道的这部人道反面教材,将从历史到现实中的人道教训吸纳到自己的生命智慧中,就能超越自己个人的知识、经历和经验,这本身就是增进智慧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说来说去,老子用五千言的篇幅,引领我们去观察人生要面对的三个世界,也可以叫作老子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第一个世界,就是人道的世界,也就是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一个没有走上修行轨道,也没有悟道的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理但无道的世界,这是我们一切苦恼、痛苦、挫折与失败的根源。活在人道世界中的人们,实际上是活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中的,如同困在茧中的蝴蝶,看到的都是自我和黑暗。走不出自我的人,说的都是自言自语,做的都是自以为是。这种模式,若是一个人独活的状态,倒也无妨,只是现实中没有人可以独活,要么与其他人发生接触,要么与物质或者能量的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到了这样的时刻,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或者自以为是,就会显得非常可笑,当然也就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沟通和融通。想想看,我们与他人说话时,是在说对方的道理吗?我们与物质客观世界进行联系时,懂得与物质世界的联络沟通方式吗?由此可见,活在人道世界中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的,他们所思所言所行的一切,就像一个患了自闭症的人,就像一个目中无人而到处自言自语的人,就像一个忽视世界的一切,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人。这样的画面,是不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有病的人呢?

第二个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包括我们主观之外的人和物,甚至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主观和生命。我们很多人都懂得一个基本的理念,那就是一切客观事物都是有自身规律的,这种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若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虽然懂得这样一种理念,但在遭遇挫折、失败或者痛苦时,却很少有人回过头来反思自己违背了什么样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人们知道“客观规律”这样一个词语,却不懂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种呈现,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去顺应规律,甚至可能与规律相违背、相对抗,这不正是人们遭遇挫折、失败与痛苦的原因吗?人的主观世界就在自己的头脑中,就是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价值判断和欲望。与无限的客观世界和巨大无比的客观规律的力量相比,人的这些想法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力量对比,自然也就决定了最终的结局和胜负。因此,修行悟道,也就成了人类此生唯一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三个世界,就是圣道的世界,也是人间悟道者给我们众生所展示的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尽管老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为我们描绘大道的形象,来帮助我们突破过去肉眼所见的世界景象,但还是显得过于抽象,怎么办呢?作为圣人的老子,当然知道用抽象世界来对接人的肉眼世界是很困难的,于是就将大道这样一个抽象的主题,放置在悟道生命的身上,也就是通过那些悟道的圣人,用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这样一种和我们的经验比较接近,用我们的肉眼感官可以观察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无形大道的样子。在人间,圣道的作为,如同搭在人道与天道之间的一座天桥,又如同人道的此岸和大道的彼岸中间这条河流中的一艘船,来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到达彼岸,也就是修行悟道。由此可见,虽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可又很无奈地写了五千言,但在《道德经》经文言辞的背后,是老子以道解道、以道传道的智慧方式。

明白了老子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也就懂得了人间地狱和天堂的处所,也就知道了人间万苦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至于那些不相信大道,不相信圣人的俗人们,除了在自我主观的狭窄空间里挣扎,还能做什么呢?

人人与道有缘,人人无法脱离大道,只有知道和不知道之分别。

学习完《道德经》的朋友们,能够认识大道,重新审视自己主观违背大道的各种想法和做法,早日开启自己生命的天道频道,完成对自我的拯救与救赎,到了这样的时刻,人入大道,大道入命,大道与你同在,这就是生命的圆满。祝福大家,修行悟道,莫负此生。

【悟道箴言】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觉者不觉己,天下人为之。

圣者济天下,四海皆供养。

天道利不害,圣道为不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