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勇者易死:勇气的利与害

勇者易死:勇气的利与害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现实中总有些人容易遭遇死亡。如果在勇敢和懦弱二者之间做一个选择,估计人们会选择勇敢。圣人老子却发现勇敢者易死。此两者,或利或害。“勇”是指勇气,说的是对问题或者困难的一种基本态度。由此可见,这一章也是在借用“勇敢”一词,进一步阐释主观和客观大道之间的关系。

勇者易死:勇气的利与害

人生万事,何者为大?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

在人们的常识中,趋利避害、求生惧死是人生中的普遍状态。可是,现实中总有些人容易遭遇死亡。除了正常死亡者,什么样的人容易死呢?这个重要问题,不知您是否认真想过?

通常,我们是崇尚勇敢这种品质的。有人会认为勇敢不好吗?如果在勇敢和懦弱二者之间做一个选择,估计人们会选择勇敢。圣人老子却发现勇敢者易死。他到底发现了勇敢背后的什么秘密呢?他是反对勇敢吗?难道他倡导那种懦弱的人生吗?

经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意】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大道的规律是,不用争却善于取胜,不妄动就能保持主动,不用苛求而自动到来,保持坦然就能够安排妥善。大道的疆域,宽广无边,虽然看起来宽疏却不会有什么漏失,因为一切全在大道中。

【核心要义】

勇者易死。

对于“勇敢”一词,我们都很熟悉,并且大都持正面的理解。不少人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对老子将“勇敢”一词拆开来进行解读,感到比较费解。之所以感到费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勇敢”和“懦弱”作为两个相对立的词语,懦弱是负面的,而勇敢是正面的。实际上,老子是借人们所熟悉的“勇敢”这个词,阐明他一贯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主观的态度和客观的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勇敢”这个词拆分成两个词,也许会便于大家理解。“勇”是指勇气,说的是对问题或者困难的一种基本态度。想象一下,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时,害怕、畏惧或者畏缩,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当然没有。所以,面对问题和困难要有一种无畏的勇气。“敢”往往意味着敢于,比如敢作敢为,强调的是行动。如果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但对问题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却又贸然行动,结果可想而知。反之,我们既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不会因为恐惧而让自己乱了方寸,又有对事物审慎的认识,加上科学的行动方案,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接近圆满。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奇妙的组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为什么这样一种组合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呢?就是因为“勇”与“敢”之间,还藏着一个事物的规律。若是因为勇气而跨越了规律,就必然导致贸然的行动,结果就会失败。(www.xing528.com)

老子使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了这一奇妙的组合:天地大道自动运行着,只要没有主观的干扰,就会按照规律自动形成必然的结果。即使人为主观出现干预,最终也拗不过大道的力量,而受损失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因为大道无处不在,如同天网一样覆盖了一切。由此可见,这一章也是在借用“勇敢”一词,进一步阐释主观和客观大道之间的关系。

“勇敢”一词所代表的品质,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搞清楚老子关于勇敢的思想,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老子关于勇敢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们敬佩勇敢,但要小心勇敢可能变成蛮干。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勇敢的人总是非常敬佩。仔细想想,我们这种情感实际上是针对战斗英雄、见义勇为等一些正面的事件而产生的。同时,我们也会对那些貌似勇敢的“冲动”和“鲁莽”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感到惋惜。如果把这两种不同的“勇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种勇敢的性质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面对敌人和需要勇气时,两强相遇勇者胜,不敢就是懦弱,就会被消灭。可必须搞清楚的是,这时的勇敢不是没有谋划的冲动。否则,在没有冷静和谋划的前提下使用了勇敢,就会成为冲动、鲁莽,就会陷入敌人的圈套,也会被消灭。所以,拥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是前提和基础,根据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才是明智之举。老子为什么强调“不敢”呢?为何没有专门谈“勇者胜”的道理呢?因为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拥有的勇气很容易演变成冲动和鲁莽。老子的思想实际上是针对人们普遍性的错误所开出的“药方”。

历史上有两个名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一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二是三国时的刘备。子路的勇敢仗义是颇受孔子赏识的,但又是很让孔子担忧的,结果,因为子路不听孔子规劝而最终死于非命。刘备一生很谨慎,但在自己的两个兄弟死后,尤其是关羽被东吴将领杀死之后,非常气恼,愤而发兵讨伐东吴,想为兄弟报仇,可最终遭遇了夷陵之败。人的情绪被激怒时,能不贸然行动吗?勇敢的心,加上冷静的谋划,方是不败的秘诀。

第二,“勇”与“敢”分开时的妙用。老子在这一章给我们讲授了“勇”与“敢”的两种不同组合及其不同的结果。初看起来,这样的组合模式似乎背后隐藏着一种玄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反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方式,这是不经过大脑的,是在脊髓层面完成的,如别人在你的背后用手指捅一下你的后腰,你会自然就做出一个反应;另外一种是接收到某种信息后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后才会采取行动。这后一种模式可以叫作大脑高级反应模式,前一种叫作脊髓低级反应模式。遇到外部事件,没有经过冷静分析就直接快速反应的,可能连情况都没有搞清楚,这就是脊髓低级反应模式。有人说,这也是经过大脑的啊。是的,虽然经过了大脑,但接收的信息不充分,自我分析模式有局限,所以产生的结果就如同没有经过大脑一样。若是对自己主观的局限有足够的认识,而能静下心来了解更多信息,多听听不同的意见,能够把事件或者对手的情况掌握得再充分一些,就可以少犯主观性的错误。由此可见,老子的“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妙处就在于:“勇于敢”模式导致“从勇到敢”的时间较短,中间缺少了对客观事物真相与规律的掌握,因而会违背规律,最终导致死的结局;而“勇于不敢”,就是给自己掌握客观事物真相与规律预留了时间,因此才可能合于道,才可能存活或者胜利。这就是遇事时的“快慢哲学”: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你能够遇事给自己预留出决策与行动前掌握真相的时间吗?

第三,即使是人间的圣人,对勇敢的两种模式也不可疏忽。看来,老子对“勇于敢”这种导致败局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产生的恶果极其重视,提醒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疏忽大意。老子在这里说的圣人,也许代表着人间最有智慧的人,即使是这样有智慧的人也要格外小心,因为如果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就去违背大道,也必然会犯错误。紧接着老子就把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大道规律呈现了出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这就是天道的规律,只要让主观处于“虚极静笃”的状态,完全顺从客观大道的规律,一切就会自然而然。连圣人对此都要小心翼翼,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你能意识到老子这种提醒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吗?

第四,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人也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可现实中又有几人不算计呢?总是算计的人,又有几个能够不被人看穿和识破呢?人们憎恨被算计,自己也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怎么还会这个样子呢?原来,我们很多人不明白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法则:人在自己做事时,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万万不可用自己的有限经验和主观想象去处理问题。

总结一下,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遇事要无畏,思考要周全。对自己的主观有限性要时刻警惕,对客观的规律和具体的情况要保持敬畏。

【悟道箴言】

勇而无惧,行而有道,万事天成

勇而鲁莽,行背大道,一切泡影。

大道主宰,人算枉然,顺道自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